思考及感悟|失去,为什么不能是你;得到,为什么一定是你——致小组中的那位朋友和自己
Azo' tree
生命中总有很多得失,大者身心健康,再至事业家庭,再至升学爱情,几分天注定,几分靠打拼,多有纷扰。以前的我,总将得到当作理所应当,失去视为他人之事。因此,每有所得,并不开心;但有失去,几近崩溃。现在想想,这只是将自己等同世界的婴儿思维,恰恰是逆商不足、内心脆弱的体现。
很多道理,学校思修课本里背诵过,却只是成为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小说电影鸡汤里品读过,却往往流于标榜文青时的谈资;父母师长耳提面命过,却被冠以落伍时代的产物。以下的道理,我听过读过无数遍了,如今才第一次打心底里认可它,尝试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与反思,并期待在当下生活中的慢慢与它相识与熟悉:
失去,为什么不是你;得到,为什么一定是你。
我有一位朋友也在一直关注这个小组,这位朋友最近也遇到一些波折与坎坷。但由于我最近能量值低,已经无暇顾及,在这里再次致以歉意。写下这篇感悟时,我觉得自己内在能量又恢复了一些。果然能量低时尽量少去打扰他人,能量恢复只能靠自己,但恢复的能量却能在不减损的情况下辐射给他人。这篇思考和感悟,致小组中的那位朋友和自己,也希望能有益于小组内的其他朋友。
(一)失去,为什么不能是你
高中时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史铁生,喜欢他的《我与地坛》与《病隙碎笔》。但现在想来喜欢他的什么呢,也许是如冬日枯枝般温凉又细密的文笔,也许是外有动乱内有顽疾的悲景,也许是与我高中郁郁不得志相称的感情。但,他慷慨高歌:世间注定有恶疾,当恶疾降临时,为什么不能是你?我却草草带过,未解深意。
大学时我陆陆续续读了余华的很多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我胆小如鼠》。现在想来为什么读这么多呢,也许是悲剧中自有一种美感,也许只是从忆苦中去思甜。但,当福贵的一生呜呜低鸣:世间注定有苦难,当苦难降临时,为什么不能是你?我却只把它当作别人的故事听。
恰是在这段时光中,我发现自己得了一种慢性疾病,它说大也不大,但是会逐渐影响外貌。它并非恶疾,却慢到无法治愈。西医、中医、偏方,我都尝试过。父母劝慰我:很多人也会得这种病。但我声嘶力竭:为什么是我?凭什么是我?无法治愈,在时光中慢慢等待和恐惧,那时的我性格底色是阴郁的。
读研前,我觉得得把它放下,并且也成功接纳了它。我发现好像也没有我原来想象的那么糟、那么快。抑或是因为我不再特别在意,它的步伐似乎停止了。我的性格底色开始走向豁达,当看看那些幸运的人,我不再嫉妒,反而为自己骄傲。我常常当着他们的面自嘲,无比自信,因为我想如果他们遭逢我的命运,未必如现在的我这般旷达。
但是,如果我一开始就明白:为什么不能是你。也许,我就不用消耗数年的时光去惆怅、埋怨与消愁。
童年不幸、家庭失睦、中考、高考、研考、公考失利、感情受挫、工作不顺、婚姻失败、疾病灾难,福贵,为什么不能是你。
挫折和苦难,从来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益处。只是倘若生活如此,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态度。
自勉。
(二)得到,为什么一定是你
《精英的傲慢》中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谬误的线形思维:一事顺,便觉得事事皆应顺,事事顺,原因皆在我(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我绝非精英,但也落入了这种思维陷阱。
妈妈的朋友是我的小学班主任,六年班长,为什么一定是你;
琴拉的不怎么样,但从老师那买了不菲的小提琴,老师每次是因为这个当众@我,为什么一定是你;
择校到县里第一的初中,第一次考试便让完全陌生的同学印象深刻,为什么一定是你;
赶着风潮,每周都跑到省城补习,听着最好私立初中老师的课,虽然不求甚解,为什么一定是你;
提前签了分数线以上便上实验班的协议,也考到省里第一的高中,为什么一定是你;
大学拿到了论文和民商法奖学金,读研挑到了超级好的导师,为什么一定是你;
将来美好的工作、婚姻、家庭,为什么一定是你?
凭什么是你?
如果不是你的,又如何?
不怎么样,亦或,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美国的阿甘如何对待命运,中国的福贵如何对待苦难,中美之间的谷爱凌如何对待挑战,他们内在力量都应该很充盈吧。
《当下的力量》中曾经将我划分为自我和无我,我理解大致类似于小我与大我,非常奇妙的是,内在力量的充盈并非执着于自我(患得患失),亦非执着于无我(成为圣人),或许暇光往返于两者之间,守中,是一条正途。
愿知行合一,事上炼。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点亮心情|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是爱自己 (豆友QNEDYSmNeQ)
- 点亮心情|打卡每天满意5件小事(可以一起加入) (三号银河碎片)
- 思考及感悟|我终于能够坦然承认自己不喜欢旅行 (奥兰多Ruthburg)
- 思考及感悟|城市没有真正的静,只有浑浊的“假寐” (会飞的鱼)
- 实用小贴士|我发现化解日常压力最简单的方法:开启即兴废话... (明日晴我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