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车了|终于感觉与帝都有了真正的关联,我在二环内有家啦
来自:海底捞在逃麻酱
【写在前面】
本文所有信息未经授权,请勿外转到其他任何平台和媒体。谢谢。
私信频繁了,问小区的请主动私我~
【我装修完啦】
时隔一年多,疫情过去了,装修也终于彻底结束了,预计下个月可以搬家了。
放一张厨房的照片吧!好幸福呀

【装修未半感慨一下】
当初为了朝向和视野纠结许久,在n个不同工种师傅夸过我家采光好视野好之后,终于敢肯定自己的决定一点都没错!
每个人需求不同,follow your heart.




【以下是原文】
南方某新一线独生女,2019年硕士毕业,懵懵懂懂找了带户口的体制内工作,正式留京成为一名北漂。接下来是我的买房故事,超长预警~
2020年十一假期父母来北京看我,在石景山小小的通勤要一个多小时的单位宿舍房间里,我爸一拍板,全家一致决定,在北京买房。
因为户口21年初才正式下来,一向守规守矩的我最开始也只敢在绿家app上收藏浏览,直到21年4月才正式开始看房之路。(后来证明,如果我像某些同事那样户口下来前就先开证明订房,以20年底房市水平,同样价格能买到面积更大户型更好的房。不过,一切都是缘分吧。)
找房的大方向一直都很明确,我工作在西城,户口是西城集体户,希望以后孩子户口也能落在西城(尽管决定要买房时还没男朋友。。),所以只看西城。可能是一种执念吧。
这套房的定位是我们一家三口在北京的家,但父母离退休还有几年,外公外婆奶奶尚在,加之疫情估计父母一年来不了一回,所以以方便我通勤来选。其实西城就那么大,我在金融街这块上班,从哪过来都不太远。
离有孩子且孩子有上学需求至少还有7年以上,所以暂不考虑学区好坏。那么正好就可以选择西城学区溢价较低的洼地位置。其实也就主要是南边的老宣武啦~
其余需求就是方便老年人居住,交通便利,两居。
这是最开始的看房需求。
对房子户型、楼龄、楼层、朝向的需求,在后续看房过程中,经历了严格又放宽的过程。
第一站:白纸坊。21年4月。
白纸坊算是老宣武里比较好的陶白学区,最初看这里是因为21年初谈了男友,开始看房后他帮着一起张罗,他有个朋友买在了白纸坊,说不错,于是选了个周末,我们先在附近溜达,然后找了个绿家的门店进去。中介很热情,服务态度也很好,对周边的情况简单介绍,然后带着我们看了几套房。
那时候还完完全全是个小白,对板楼塔楼、西城整体区位、商品房回迁房公房等等知之甚少。后来经过了解,发现白纸坊的西边这块区域离各号地铁线都太远了,我父母对地铁的需求又比较高,所以之后直接放弃了这块区域。
第二站:广外。21年5月。
广外一直被称为西城学区上车盘,加之次新房多,可谓追求品质的刚需上车首选。
看了神盘荣丰2008,看了远见名苑,还有更南边的几个小区,基本都是00后。房子确实较新,部分也有小区环境。也在这收获了小白阶段第一套心动的房,是荣丰的一套复式,大大的朝南落地窗,小区中间位置,宽敞的客厅,为数不多通燃气的户型,价格也完全在预算内。真是差一点点就想定了。但因为本身有住的地方,总觉得没这么着急,而且主卧相对不是那么方正,觉得不好放床,就暂且搁置了。
后来房越看越多,才发现这个小区三梯二十七户的梯户比极不合理,楼房管道也不太好,且不说“名声”在外了。于是最后也舍弃了。
其他小区就不细说了。后来家里都觉得广外到我上班的地方其实还是相对远,二环以外了,房子和小区整体都适合以后改善买中大户型再考虑。所以后来广外区域就pass了。
第三站:椿树广内牛街。21年8月。
在经历了前面两站后,基本对西城的区位和房子的基本知识有了自我的框架体系,也有了对朝南、南北通透、明厅等等的追求。中间因为一些事停滞了一段时间,当时房价也已经小波上涨,综合研判形势后,父母决定提高一些预算。
广牛应该算西城垫底的学区之一,和大椿天不相上下。但它地段不错,电动车通勤的话十分钟左右,十九号线开通后交通便利,周围公交医院等配套也可以。牛街属于少民地区,有些人可能有顾虑,所以房价相对低。牛街房子新一些,但回迁多,广内在我们的预算内能看的则多是房龄较老的公房。
这个阶段单位老领导给介绍了一个这块区域的绿家中介,很专业,不卑不亢,虽然最后没在他这成交,但他确实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在他片区看到的房子都会尽心尽力给我分析优缺点。
最开始看的是牛街东西里的回迁房,小区04年左右,基本是三梯十二户的塔楼,只有把角东南西南两个户型是无遮挡且较方正,其余户型基本次卧都在凹槽里,还有过道浪费面积。牛街东里离一处特殊场所较近,中介一般会在看房前提醒,以防不必要纠纷。父母特别介意这个,所以后来牛街东里的房子就不考虑了。
这其中也出过一个我们特别心动的房,是牛街西里一个全朝南的次顶层,总价在预算内,但因为是回迁,且卖家五个子女分钱,离地铁走路要十五分钟,父母比较谨慎,犹豫之下这房三天就卖了,最终成交价只比挂价还下来10w。
看完牛街又转头研究广内。我一直都是自己在app上研究,当时绿家app已经超过某购物软件成为我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软件了,在某块区域,我除了会看它目前有的房源,还会关注小区曾经卖过的户型,结合位置、均价、面积、户型看有没有符合需求的,如果有,就重点关注这个小区。因为刷app刷得太勤,所以中介给我推的房源一般我自己都已经在app上看过了。中介在我这的作用就是他能第一时间看到已登记但尚未对外展示的房源,如果精准了解我的需求他可以马上告知我。
以这样的方式,这个阶段我锁定了广内的一个公房小区,位置在两个地铁站之间,一梯两户的板楼,户型基本都南北通透,小区口碑尚佳。有一批楼是92年房龄,尚可接受。观察了一段时间,成交周期都比较短,说明流通性还是不错的。只是小区单价较高,我们的预算只能买不到60的小小两居了,次卧和厅玻璃隔断那种,和父母商量了一下,觉得所有因素中最能牺牲的只有面积了。但楼梯房有一个缺点,考虑父母居住,底层和高层都不想选,只能选2-4层,于是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蹲这个小区的房子,但当时北京房市逐步进入僵持期,出房很少,偶尔出一套房还是个五层。
五层的房也去看了,南北通透,两个卧室朝南阳光很好,但,是五层啊,跟朋友一讨论,普遍觉得这种原单位已消失于改制洪流中的老房子后续整体维护都比较难,更别说加装电梯了,小区内空间感觉也不够。五层楼对父母居住实在不友好,遂放弃。
期间还看了宣武门附近的商品房,交通是真方便,配套也好,但太贵了,只能看看。。。
第四站:新街口。21年10月。
听说这块也有个洼地。遂找了个周末来一探究竟。看了看西里一二三区,说实话,是我不太能接受的老破,房龄是00后,但整体维护得很一般,真的。如果为了学区上车我能理解,但自住真的觉得无法接受。周边道路也窄窄的,虽然离好几条地铁线都很近,但就是拉不起好感。。感觉不符合我们的需求,遂放弃。
第五站:陶然亭天桥。21年11月。
这个阶段遇到了两套心动房源,都算是打破了我之前给自己画的条条框框。
一是最开始不想考虑天桥的。因为曾在天桥工作过,那块区域实在不咋繁华,学区又差,没什么大单位或娱乐场所,资源甚少。离我上班的地方比广外还远。但无意之中看到一套房,虽然是回迁,但小区环境尚可,一梯两户南北通透,还有厅,挨着8号线,离友谊医院、天坛公园都是步行距离,考虑自住真是非常合适。当时心动不已。
二是看上了一套63年的陶然亭央产房。这套房是非常凑巧看的,当时是去看旁边一个小区,中介佛系推荐我们也看看这套,于是我们就佛系地去了。结果有惊喜,一是楼道宽敞,层高三米多,南北通透挂东窗,自住真的很舒服。前年刚做完加固,南北都有扩建的面积(现在已经不允许扩面积加固啦)。当时我因为房龄心不在焉,男友倒是颇有好感。回家后和父母一说,我爸也颇有兴趣,仔细一了解,虽然房龄老,觉得自住的话可以买,就是当祖产,不考虑置换问题了。
这个阶段看房也进入疲惫期,北京楼市基本稳定,利空消息感觉出尽了,我们都觉得可以尝试谈价上车。又花了一个周末把两套房周边环境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后,决定这两套房同步推进。
天桥那套是父子换房,心理预期很高,多方打探中介都表示不可能还到我们的心理价位,事实证明最后也有长期蹲这个小区房的人愿意出高价买了。
于是就重点攻陶然亭这套房。这套房其实有点可惜,前后看了两次,觉得采光通风各方面都不错。原房主是子女继承,大哥(对我来说是个老大爷)在操持这件事,快八十岁靠自己办完了央产房上市手续,挺厉害的。老爷子一辈子体制内人,家里兄弟姐妹五个都是体制内有头有脸的人。本来价格已经谈妥,但房本上的一个产权人有些意见,一家人意见谈不拢,僵持了两天,在此期间我又好好了解了一下这套房,发现了一些家里人无法接受的硬伤。老爷子这边又一直在拉锯,和父母商量后,最终决定放弃了。
当时整整一周都在折腾这套房子的事儿,连着两三天往小区那边跑,期间经历了谈妥价格的喜悦和最终落空的失望,还挺失落的。
终点站:重回牛街。21年12月。
或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最后定的这套房,冥冥之中感觉是缘分到了。
最开始在牛街看房的时候,对这个小区没有怎么关注,因为从绿家app上看,预算内两居朝向都不是正南正北的,当时心里预期比较高,于是就略过了。
重新开始看这个小区源于🍠上的一个帖子,是一个美食帖,我在下面回复这家烧饼店可以点外卖,被一个女孩儿特意回复了感谢。出于好奇我点进那个女孩主页看了眼,发现她发了她装修进入尾声的一套房的窗外景色,并且定位在西城。那视野,绝了,当时的想法就是西城还有这样的绝佳视野吗。
于是我就去私信问了具体是哪个小区,姑娘特别热情,不仅告诉了我小区名,还给我又发了不少视野图,还跟我说小区刚新换了物业。我这才发现这是曾经被我略过的一个小区。商品房,临地铁,周边配套很优秀,00后的楼龄。虽然临街,但我个人不是很在意。
于是又重新开始关注这个小区。当时也在线上看了最后签的这套房,当时的挂价还远超预算,结合近几个月均价,我预判这房怎么也不可能还到预算内,所以没有实地看房,只是线上咨询了一些相关信息。建面80,套内65左右,加上不算在内的4平阳台,得房率在85%以上了。
就在我放弃陶然亭那套房的第二天,突然收到消息,提醒我这套房降价了,且降幅很大,大到我男友怀疑这房或者这卖家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完美落到预算内了。赶紧发给父母看,又让中介去了解具体情况,原来卖家是换房,已经有看好的房了,所以急卖。且本身房子确实有硬伤,三梯十二户、临街、朝向不正,可能不受大众喜爱。但毕竟是00后商品房,地段也好,于是决定实地看了再说。
赶紧约了第二天就去实地看房。第二天进到这个小房子,就有种这就是我在等的房子的感觉。虽然朝向歪(西南-东北),但因为楼层高,屋里很亮堂,西南阳台过了中午能有太阳,天气好西山一览无余,东北窗户能看到中国尊和大裤衩。户内房型规整,感觉不到朝向歪。主卧有能对流的两个窗户。
回去后又和家里人商量,临街可以换隔音的窗户,也可以靠新风系统解决通风问题。刚换的物业,楼道整体干净整洁。而且我单位领导刚在这个小区买了一套房,莫名觉得加分。
综合面积、预算、房屋性质、楼龄、位置等等诸多因素,加上我个人的偏爱,第二天再仔细看了一次房子,还和父母视频通话展示,他们都表示这房子可以接受。
因为从小到大我自己做这么大决定的机会很少,花这么一笔大钱,总归心里有些打鼓。于是我妈又理性分析了一遍我们家买房的需求,能让我落户,通勤电动车十分钟,适合老年人居住,交通便利,户型合理好利用。正好又是我喜欢的电梯房,楼龄新,商品房。几个大方向都没错。恰好卖家急卖,比当时所有挂售的单价都低很多,本来我们是买不起的,现在基本可以算捡漏了。这一波分析完,算是给我吃下了定心丸。
于是就赶紧约谈了。当时卖家下午三点已经约了一对老夫妻再谈第二次,他们能给的价格其实比我们高,我们中介非常给力,直接带着我们到卖家现在住的小区外,在车上谈。卖家是个正好比我大一轮的小姐姐,体制内新闻工作者,当年她也是在我这个年纪买下的这套房。双方一见面眼缘拉满,谈了二十分钟谈到满意价位,一拍即合。
最后成交的价格比卖家降过价的挂牌价低了43万,比那对老夫妻能给的价格低了10万。其实感觉再磨一下还能谈下来5万,但因为卖家很爽快,答应给长周期,各方面沟通非常顺畅,而且当天就把钥匙直接交给我们了,我们就也不再坚持了。
至此,买房的事历经大半年,终于告一段落。
目前办完了网签,约定年后过户,装修完工入住估计要2023年了。从此我在北京也有一个小家了,我和北京的关联真真正正地建立起来了。
之前在组里发帖询问过,当时有很多声音说自己不会因为视野放弃朝向,虽然我很清楚这房子有很多不被大众认可的硬伤,但它也有很多我喜欢的优点,可以完全满足我们一家人的需求,想必是最好的安排啦。
拿到钥匙已经四天了,这周工作太忙太忙了,一直也没机会去房里看看。期待找个好天气,去我的小房子里看晚霞看夜景~
有友友私信我注意保护个人隐私,非常感谢,所以图片就暂时删除啦。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dream house!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形势讨论|为什么我们的房价,不能普遍几千块钱一平方? (felix)
- 北京现在适合一个人买一套小房子做婚前财产吗 (Momo)
- 我上车了|女生自住小房子 (0207)
- 不懂就问|这两个户型哪个更值得买? (🧊)
- 形势讨论|上海老破小怎么狂降价了 (时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