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豆花(午夜人犹未醉,谁来跟我干杯。)
分享一封古人写的家书。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白话文: 两次收到宫里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信,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只要稍有病痛,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皇帝爸爸写。
这是一封古人写的家书,写信的皇帝爸爸,正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被爸爸爱得不要不要的仔,就是后来的高宗李治,小名稚奴。信内提到的生病的娘子,猜测应该是李治的妹妹,不是晋阳就是新城公主。

这么肉麻的家书,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的,就算是现代的爸爸,估计也很难达到这个“高度”。难以想像这是出自古人之手,更难以想像这个古人还是个皇帝。
一般的“圣明天子”,像汉武,朱元璋父子,康熙爷孙,都是没什么感情的标准君主。他们只做对皇图霸业最有利的事,基本不被感情所左右。谅说培养接班人这个事,圣祖爷康熙基本上就是看着自己的儿子们跟蛊虫一样斗来斗去,最后胜出的最强大的蛊王就让他接任皇帝。这种方式不能说不正确,的确这样接待出来的接班人很优秀,但是不免让人唏嘘“天家无父子”。
相比之下,李世民就是个非典型性帝王。他表现出了很多普通人才有的缺点:会任性,会有偏爱,会做错事,会特别肉麻,等等。缺点太多,以至于令普通人产生了共鸣。
有一段时间唐太宗曾经动过换太子的念头,因为担心太子李治一直被他养在身边没有经历过风雨洗礼会过于懦弱(顺便说一下他还是第一位将儿子带在身边亲自养育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将女儿都带在身边亲自养育的皇帝,而且这份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李治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而杨妃生的吴王李恪却“英果类我”。但是英果类我并不代表是真爱。这位英果的吴王,也一样收到过李世民的信,为省篇幅就不全抄下来了,摘录最后一句“……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就是标准的帝王教子,跟之前对着稚奴动不动就想死你啦什么什么的,不好比。所以有些电视剧喜欢演义太宗爱杨妃,甚至爱妃及子要想立心爱的吴王为太子,我是不信的。改立太子的念头是有的,这不还是没立吗?至于爱不爱的,两封信说明一切了。
这种偏心不但存在于李治与李恪之间,可以说是他的嫡子女与所有非嫡子女之间森严的壁垒。对着非嫡子女,他可以严肃公正告诫庭训,一对上嫡子女,他就完全忘了什么是应该不应该什么是原则。他最心爱的晋阳公主由他一手带大,然而世事无常,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夭折了,太宗为此一天哭几十次,一个多月都没法好好进食。大臣进谏说不可忧思过度,他说:你们说的我都知道,但是我就是忍不住啊!这样真情实感的悲伤,在帝王身上,可以说是很难得了。
其实这样的过分用情,以及无所顾忌的偏爱,真的是不可取的,也会酿成恶果,比如前太子李承乾谋反与次子李泰谋嫡,然而太宗就是这样任性(估计他一辈子也没有顾忌过什么)。
唐太宗对于老婆的态度也非常与众不同,完全没有女人不可问政的固有观念。他最爱的就是下班到家跟老婆说说今天上班发生的事,上班时间没敢发出来的脾气,就对着老婆倾诉倾诉,还非得要问问老婆的意见。巧了碰上老婆长孙后也很有主见,不想发表意见就绝对不说,但凡想说了,丈夫就必定是听从的。老婆写首小黄诗,人家说皇后之尊写艳情诗不太好吧,他还到处显摆,逢人就夸:我老婆写的诗不错吧? 这样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李治后面与武则天共同治国的模式。家学渊源么。。。
写到这里就收手吧,也挺累的。唐太宗的当然最突出之处不在于此,不过今天主要是写一封家书引出来的一些感慨,所以对于他被人传颂已久的文治武功,这个帖里暂且略过了,改天有兴致再笼统地夸夸我世民哥。
-
37.5℃ 赞了这篇讨论 2021-12-10 10:23:19
-
热爱呀 赞了这篇讨论 2021-12-10 06:44:38
-
杏子坞 赞了这篇讨论 2021-12-10 00:10:16
-
豆友202239088 赞了这篇讨论 2021-12-09 15: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