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
来自:日向木穗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爱辉到腾冲是中国人口主要分界线,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最初称“瑷珲-腾冲-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线”、“黑河-腾冲-线”。
绘制过程: “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后随人口增加,改用1点表示2万人。
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似乎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的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则廓清了这一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胡先生在《论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此线,并写道:
“今试自黑龙江的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四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即线东南半壁36%的土地供养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半壁64%的土地仅供养4%的人口。
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线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并未发生大的改变,证明了此线的稳定性。
胡先生的学生丁金宏接受采访时解释其稳定性:
胡先生在写《中国人口之分布》时,强调了两个因素:一是地形,二是气候特别是雨量。一方面,“胡焕庸线”与中国地形的第二、三台阶分界线较为吻合; 另一方面,“胡焕庸线”又与400毫米等降雨量线较为贴近。这说明,地形及气候条件的作用是宏观准确的,也是综合叠加的。
而且,“胡焕庸线”位于农牧交错带上,这条线两侧的农业生产方式差别显著,东南部以耕作业为主,西北部以畜牧业为主,耕作业的土地生产效率比畜牧业高,从而决定了人口承载力的差异性。再进一步看,“胡焕庸线”是中国农业生产潜力,即陆地生态系统原始生产力的分界线。
另外,葛剑雄教授认为,“胡焕庸线”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清朝晚期才基本定形,它的稳定性是历史阶段性的还是长期甚至永恒的,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作更多的探索。

胡焕庸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