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卷人日记《哥达纲领批判》阅读笔记(一)
Leonado
一切价值与一切文化的源泉
背景: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在工人运动的发展中衍生出了在政治主张上对立的两派。第一派是“拉萨尔派”——主张通过普选权和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和平过渡社会主义”的道路,轻视农民等无产者们的地位与作用,反对工农联盟,为资产主义的剥削辩护。第二派是“爱森纳派”,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普鲁士的统治。
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并将明确德国工人运动的统一领导,因此两派分裂、联合的迫切性日益突出;1875年,爱森纳派的领导人没有利用相对有利地位,不听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在合并基础、合并条件等问题上没有坚持原则,与拉萨尔派草拟了淡化资本主义剥削、忽视无产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作用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为了切实捍卫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清算拉萨尔派的错误思想,马克思于1875年写下该文,使爱森纳派认清革命形式。
正文笔记:
原纲领第一句:“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普遍有益的劳动只有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全部劳动产品属于社会,即在普遍履行劳动义务的条件下,按照平等的权力属于社会的一切成员,按照每个人的合理需要属于每个人。”
马克思对纲领的第一句前几个字“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就做出了极强烈的批判。要理解马克思下文的批判,需要了解这一前提:“包含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的自然界是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唯一源泉,与劳动一样具有价值,因而劳动力本身也是自然力的表现。”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具备相应的对象和材料时,“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才能算作是正确的:即事先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待自然界,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
因劳动所受的自然制约性,资产者有充分的理由和能力影响劳动者,并会产出何其可怕的现象?即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其他资产的人,在任何社会与文化中,不得不为占有劳动所需物质条件的人劳动。他只有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即只有得到别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如不去管这句话,又能得出何其可怕的结论?即如果不占有劳动的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如果不劳动,就要靠别人的劳动生活,他的文化也是从别人的劳动而获得的。
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绝不能容许这样对前提条件避而不谈的、资产阶级的表述。
纲领中对劳动价值分配、土地所有权等也有对无产阶级十分不利的表述,马克思在后文也做了逐点的分析批判。
To be continued...

最新讨论 ( 更多 )
- 97年Gap中男生,寻挚友也寻伴侣,希望你爱读哲学社科、待人温... (Menocchio)
- 我们为何需要双休:被剥夺的休息权与劳动者的觉醒 (📎)
- 问卷填写求助,用过“躺平”的进 (Golux。)
- 2025大年初一,就从下定决心改掉熬夜开始吧 (琳小零®️)
- 金融行业求同行组队反内卷! (咔嚓咔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