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群与民主发展
谢溪头
艺术社群必须学习与其他社群相互作主人,艺术社群内部也必须学习相互作主人. 艺术社群与民主发展 九O年代以来跨领域艺术社群与互为主体社会关系之初探 艺术在城市街道的日常工作54 关於这个题目 艺术家在社会中具有一种特殊角色,基本上,艺术家散漫的社群,只能算是一种弱势或更正确地说,艺术家既不是弱势,也不是强势,而是一种稀释在社会纹理中,非常难以聚合的点状游离能量,他们可以崇高到作为某种时代精神价值表徵,但他们经常无力争取自身权利,而需要透过社会的特别赏识或甚至需透过特定对象的豢养才能够生存.因此我们要问:1.台湾的艺术家们,有没有透过组织的力量团结起来,首先为他们自己应有的「生存权利」以及「自由发表权」做出必要努力 2.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能力,进一步去为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过程」,产生一些实质作用 当艺术家们逐渐懂得以组织强大自己,当然可以为自己以及自己的「艺术社群」争取权利,也可以为更多的人民争取权利.最后还要问:当这个「艺术社群」越来越大,它有没有能力处理这社群内部的「民主化过程」 有没有形成另一种压迫 或根本就成为与既得利益的压迫者共谋 关於艺术社群之间的关系 从「艺术家个体」的问题,发展为「艺术社群」的问题,现在必须对「艺术社群」进一步理解.其实真正问题在於「艺术社群」的组成结构和其间的相互关系.「艺术社群」整体结构可以先简单地区分为三层:上面是管制艺术以及提供艺术资源的机构,中间一层有各类以及主流,非主流或业余的艺术家,下面一层有各类专业艺术爱好者,大众艺术爱好者以及潜在的各类艺术爱好者,几乎等於「广大人民」的同义字.如果再细分,可以在艺术家的那一层加上艺术理论家,艺术评论,艺术策展,艺术行政等角色,他们通常比较贴近艺术家,并作为艺术家与上层,下层的中介. 这三个层面原先是相当区隔的,在民主思想活跃时代以及各级政府大小艺术活动都是采用「艺术厂商」竞标方式委外执行,并且透过这些有强大整合资源以及执行能力的「中介机构」来为广大群众服务的大原则之下,这三种层次有越来越密合的趋势. 上面主导艺术管制以及提供经费的政府机构,可以使用各种方式,引导艺术家们为弱势族群发声或为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艺术需求服务.如果这些是民众的真正需求,并且这种政策实践是持续且不断累积,还是可以获得很多艺术家的支持.如果,这些行为主要甚是被作为一种「民主」的象徵姿态,那就应该被检视以及批判. 在台湾,文化艺术主管单位从来不是强势,从来就附属於国家整体政治和经济的更大目的,那麼,艺术的更多元角色,可能被引导和窄化为替政治以及经济 55艺术社群与民主发展 服务的工具.在这个位置上,也许艺术社群应该站在同一阵线上,让文化艺术主管单位具有与其他政府单位站在「互为主体」的平等对话地位. 放在「艺术社群与民主」这个脉络中,艺术内部的社群应该组织各种团体,一方面以压力团体的态势争取自身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弱势发声,为弱势服务,并批判各种压迫以及不公义的势力.当然,最后也必须提防自己内部的相互压迫以及必须防止在「民主」的大帽子底下,实际上是为政客以及企业家的共同体服务. 放在「艺术社群与民主」这个脉络中,艺术社群并不是职业抗议者,职业服务者,最重要的是这个社群要成为非常尊重「互为主体性」的艺术社群,并且联合具有善意的管制者资源提供者以及原先不太有自觉的大众,形成的一个尊重「互为主体性」的「广义艺术社群」. 个人比较倾向用多元差异间「互为主体」的「民主化过程」来替代二元对立冲突型的「民主运动」,我认为「互为主体」的「民主化过程」,越来越是一种促成互不相干或互相冲突的族群之间的对等耐心的交流,沟通与了解的过程,并试著透过这种过程创造出大家比较能认同的「新共同体」,而在这种复杂的「互为主体」的沟通交流过程中,无疑地,「艺术」是一种最好的中介,并且一个巨大,开放,耐心的,能够容纳多元艺术社群对话的实体空间与交流平台,将是最重要的条件. 本文发展架构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於官方艺术机构的展览内容以及空间的运用来观察.官方空间中接纳弱势,多元甚至边缘的,批判的艺术,无疑表现了政府对於各种弱势的关怀以及各种不同声音的包容,无疑是一种值得称许的民主实践,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种容易被看到的宣示性姿态.这里主要的是找出在各级官方空间中,逐渐演练而形成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正在不断地被复制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於民间多元艺术空间与艺术社群的观察,放在「艺术社群与民主」的这个脉络,民间先行的,自主的以及持续的艺术状态基本上,是更具代表性,真实性.理论上,在官方艺文主管单位与民间艺术社群之间,是可以进行相互增强的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一些由大型公有闲置空间活化的艺术特区或艺术村,等这一类半官方半民间的空间中,反映了民间与政府间的有趣的拔河与妥协,这是非常值得观察的细节. 艺术在城市街道的日常工作56 第一部分第一章:探讨在官方美术馆内部的文化主体建构以及在官方美术馆空间内邀请各种「边缘」族群发声的计画.第二章:探讨官方美术馆打开围墙,拥抱群众的各种积极作为.美术馆及各级的文化单位,均积极地打开围墙和外面的世界打成一片或是将展览的空间放在生活空间,甚至放在边缘的场域.官方美术空间改变形象接纳群众走向群众,民众才是主人,大众的生活,甚至消费的生活才是美术空间关心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一章:民间小型的自主性空间与机动游牧团队,所要探讨的是这些自主性空间与机动游牧团队,强大的自发性与强大的民主能量,第二章:大型的自主性空间与对话性平台,所要探讨的是例如「华山艺文特区」这一类的大型的开放性艺术空间,所集结的广大多元性艺术社群以及它在社会民主化过程中的潜力.第三章:联合对抗,集体收编,流动抵抗与互为主体,这里所要探讨的是九O年代后期艺术,开始以一种集体以及组织方式与政府形成对抗批判,争取资源,协同合作但又暗地抵抗的多重复杂关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想学油画!!! (泡沫儿oO)
- 《裂缝与密度》赵舒燕纸上实验作品个展 (Flicka)
- 四川大学第四届美术展——诗意的栖居 开展啦~~ (cherry❤樱)
- 成都那个美术馆要钱才能进么? (june乖乖)
- 石膏像九成五新!60元一个 (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