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他人—《夏先生的故事》札记
Paradox(我的微信公众号 走走吃吃)
很小的一本书,在中国图书网淘书会上淘的。花了半天时间看完,这半天时间也并非整段的时间,而是由地铁上无聊的辰光、做饭的间隙、出门前几分钟等等组成的。 很早就听说过聚斯金德的《香水》,一直未拜读,对其人其文并无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读罢这本小书,稍微明白了他为何著作吝啬,却部部引起轰动。 读完这本小书留在心头的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孤独感。孤独感这种东西很难切实描述,很多时候可能就是“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但是这种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感觉却不容忽视。小说虽以夏先生作为标题人物,但全文却似乎都在叙述“我”的童年生活。近乎杂乱无章的零碎叙述中,一副少年琐事图便慢慢展开。而夏先生也随之出现在这幅图中。然而,自始至终夏先生就好似一个半透明的背景,隐藏在“我”绚烂的童年色彩下。作者似乎也用这种写法显示出夏先生的被忽视:虽是标题人物,但却无完整的故事可供叙述。 夏先生在周围的环境中几乎没有存在感,他虽然匆匆行走在大湖周围,但是日子一久人们也就将其视为一道寻常的景观,再也不会去多加注意了。这种存在感的缺乏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无视他,相反夏先生在邻里的心中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每个人虽然无意对其多加注意,但却乐于看他天天奔波,甚而以其为乐。人们对于夏先生的注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让夏先生心烦意乱的力量。正如冰雹那天,夏先生冲着“我”和爸爸大声吼叫的一样,他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种隐性关注,而且这种隐性关注让他的心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每天的奔波不但是因为“幽闭恐惧症”,也是因为想逃脱这一无形的关注。他希望别人“不再烦他”。他如被人追踪一般跑进林子,左顾右盼,确定没有人后再心情复杂地叹了一口气。这些举动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然而,这孤独感不是因为无人关注引起的,而是因为对于夏先生而言,他人即是孤独,孤独即是他人。夏先生终日的奔波也是一种变相地对于孤独感的逃离,但是既然孤独感是这么虚无缥缈的存在,那么逃离又有何用? 整个湖区的居民都只知道夏先生是一个有“幽闭恐惧症”的怪人,小小的“我”可能是唯一一个懂得夏先生心中深深孤独感的人。因此当结尾处,“我”看到夏先生一步步走向湖底时,既没有喊叫,也没有向他人呼救,甚而在许多年后仍然将这一秘密保藏在心中。这是全书最动人心魄的一幕,让人读后深深不能忘怀。故事发生在战后德国举国重建时期,物质建设显然成为了第一位的大事,而夏先生这样一个于建设无任何意义的人,自然没有人记得他。连他的失踪都是两个星期后由于他的房东担心收不回房租才被发现。在这样的人际网中,夏先生是不被理解的,也不被接纳的,所以走向湖底对他而言是摆脱一切尘世苦痛的最好办法。 或许夏先生有某些作者自身的影子在里面,作者可能借这个奇特的人物抒发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许夏先生的那一声吼是作者的心声,或许这些和作者完全无关。文学创作的奇妙之处在于,作者本意与作品透露给不同读者的意味会发生千奇百怪的变味,这是作者无法控制的。 正如余华所言,作者写作一本书和读者阅读一本书都是偶然,一切都是缘。翻开这本书,我便和夏先生、和战后德国小镇、和“我”的童年,产生了一丝缘分,也许夏先生是一种影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夏先生的影子,时而在喧闹时孤独,莫名盘旋在心中的深深孤独感挥之不去,让人即使终日奔波,也难以逃脱。 2011年11月23日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个人一生可以读多少本书? (德拉米)
- 孤独是他人—《夏先生的故事》札记 (Paradox)
- 有关“低音提琴”、“夏先生的故事”、“鸽子” (lostsong)
- 关于《香水》 (火山)
- 谁有<鸽子>香水。。夏先生的故事的电子本? (小小一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