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破敌,《投名状》的战术分析
赵行德
我很喜欢看战争片,也看过很多战争史,投名状的战争场面我看得比较仔细 结合之前看的战争片,随便写点东西出来大家探讨探讨 以前看到的和战术有关的战争电影主要是: 《天与地》、《亚历山大》、《七武士》、《勇敢的心》 亚历山大中有一场和大流士的战争,描写得比较细,所以是重点参照对象。 投名状的舒城之战,主要的质疑有几点: 1.很多人质疑火枪兵的用法,为何山字营突击的时候太平军不派骑兵迎击。 2.天平军的火枪兵为何部署在一线,无人保护 3.炮、枪、马没有配合 我们就挨个讨论一下 1.很多人质疑火枪兵的用法,为何山字营突击的时候太平军不派骑兵迎击。 自从步兵方阵诞生以来,轻装骑兵就很难突破了 拿破仑说过,没有步兵保护,骑兵是无法对付步兵方阵的。 所以,轻装骑兵通常都是用来包抄侧翼,追杀溃败士兵的。 参见《七武士》,一群农民用竹枪,采用非常小规模的口袋战术,就可以轻松的对付骑兵然后各个击破。 同时,在古代战场,骑兵是唯一的机动力量,所以常常做预备队使用 要么和对方骑兵对阵,要么等到关键时刻投入到关键位置 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出动的 咱们回想一下西方的战争场面,比如《亚历山大》 与大流士对决的那场战斗,骑兵是怎么使用的? 亚历山大带着骑兵,一直往外拉拉拉拉 大流士的骑兵一直跟着,根本就不管马其顿的步兵。 最后亚历山大用少量步兵缠住大流士的骑兵,自己带着骑兵去攻击大流士的本阵就是最经典的骑兵使用战例。 轻装骑兵虽然有这样的问题,但是重装骑兵的冲击威力还是很强的 骑手和马匹通常覆盖重铠,普通弓箭对他们杀伤力不大 如果再加上金兀术等人常用的拐子马,简直就是古代战场上的坦克 所以面对较弱对手时,重装骑兵往往会打头阵,冲击对方步兵阵营 《勇敢的心》这电影相比大家都看过 当时英军的重装骑兵之所以从一开始就冲击苏格兰人 就是因为苏格兰人没有重装骑兵,没有能制衡的力量,相差悬殊。 只要能冲乱本阵基本上就赢了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其实就是步兵方阵的作用。 持长枪的步兵方阵,对骑兵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由于冲击力强,重装骑兵往往还是有较大作用的,一直到十字弩的出现。 十字弩具有极强的发射力量,因此射出的箭可以非常轻松的贯穿重铠。 由于训练非常简便,这个玩意儿一出现,一个随便的士兵就可以射杀千锤百炼骑士。 当时欧洲的贵族曾经要求禁止使用这种武器,因为: 一个最卑贱的农夫使用十字弩,可以轻易射杀一个高贵的骑士 有了火枪之后,盔甲更加无法抵挡,所以骑兵的作用逐渐减弱 我们再看看《滑铁卢战役》 法军在攻击奥军时,打破敌人部分阵线时,部分骑兵求胜心切,孤军攻击步兵方阵结果面对密集步兵方阵,根本无法杀伤对方,很快就被击溃 所以总结一下, 1.骑兵作为唯一的快速机动力量,通常用作预备队,战斗初期,绝少有人会派骑兵攻击步兵 2.骑兵通常用来与对方的骑兵对决 3.或在胶着状态时,投入到关键位置 4.获胜时追杀敌人 2、天平军的火枪兵为何部署在一线,无人保护 我们考虑一下,火枪手是干嘛的呢? 其实就是射程较远的弓箭手而已 对于没有受过精良现代训练的部队,也就是当弓箭手用 并且火枪兵和弓箭手不同,是不能曲线射击的, 所以火枪兵是必须放到第1线使用的 参照古代战法,为了尽可能早的让对方的攻击部队受到箭雨的攻击 弓箭手一般是尽量靠前 如果准备时间充裕,可能会在弓箭手前面放上两排拒马,再派少部分人保护 从《勇敢的心》、《天与地》等各种战争电影来看,弓箭手一般都是轻装,没有什么肉搏能力 由于弓箭手训练相对简单,不用配备好的格斗兵器和铠甲,所以成本比较低 一般情况下,敌军接近后要么任其自生自灭,要么就扔到后面不管了。 (玩过幕府将军的基本上都知道) 太平军对火枪兵的使用思路,可能沿袭了这种管理。 并且使用的是前膛装药,的上弹速度非常慢,1分钟顶多打3枪 200只枪分3排,每排70发,同时放的威胁也不是很大。 300米的距离,1分钟就冲到跟前了,最多只能打出去600发子弹 同时还会受到对方箭雨的攻击,在100米的正面上,威胁确实不大。 这样的部队当作弓箭手使用,问题确实也不大。 唯一的问题就是火枪手训练会困难得多,应该不至于让其自生自灭 同时山字营冲锋时没有配盾牌比较令人费解,不过可能是为了避开炮火 需要高速贴过去的原因,所以尽量轻装。 3.枪、炮、马的配合 前面两条的分析,对枪兵和骑兵的分析基本上已经足够了,现在说说炮兵。 当时的炮一般有两种炮弹,一种是实心弹,如石头、铁弹丸,能把弹道上的人撞得粉身碎骨 另外一种是开花弹,就是炮弹能够爆炸,通过弹片杀伤敌人,不过当时的杀伤力不太大。 不过电影中看起来使用的是开花弹,能把骑兵炸下来。 在中国,由于军队不是西方建制,缺乏专门的炮兵,所以大炮当时一般用来攻城或防守城池。 野战的时候部署在较高的地方,从高处轰击对方,这样一是能打得比较远,二是避免在一线受到冲击 。如果在平原上,就只能部署在一线上了。 拿破仑对炮兵使用非常合理,经常集中使用大炮。他认为,面对16门精良的大炮,步兵很难突破。 从《投名状》来看,炮大概有10门,由于当时太平军被西方武器禁运,一般都用自己制造的土炮,射程威力都不大。 相对于火枪兵,太平军对炮兵的保护比较严密,周围都是持长矛的士兵。 炮兵对付密集队形的部队效果很好,但是用来对付少数快速移动骑兵,效果就很差了 装药、上弹都非常缓慢,面对骑兵,能打出2炮,基本上就到眼前了。 所以庞青云少数骑兵从侧面偷袭的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唯一有疑问的地方,在于为何没有用大炮对付第一波的步兵突击。 合理解释有几种: 1.轻敌;见到山字营人少,所以没有重视。 2.炮弹有限;开花弹制造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数量很少,常常节约使用。 3.除了山字营那几百人,旁边还有大批清军,所以打算后面再使用。 最后,再扯几句训练 军队训练,尤其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度的阶段,是一门挺麻烦的事。 虽然有了火枪兵和炮兵,但当时决定战役态势的,还是普通的步兵和骑兵 并且兵种之间配合历来就是大问题,缺乏现代军事训练,配合起来更加困难。 打仗不是电子游戏,想怎么使用军队就怎么使用。各种情况瞬息万变 可能主帅一个犹豫,场面就大不一样。 关键位置勇将的突破,打破局部平衡,很可能带来连锁反应 一旦某个方阵崩溃,士兵逃散,可能马上就会全军溃败 比如大流士vs亚历山大,事先看来大流士军队更多,不可能输的 但亚历山大突然突破到本阵附近,造成了混乱,大流士临阵脱逃造成了全局崩溃即便其他部分大流士军队占有明显优势都没有用。 所以,才有了面对弹雨而不躲,才有了贴上去斗狠,才有了800人冲乱5000人,才有了庞青云豪赌一把的单刀破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独孤皇后的雌竞之路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白玉茶)
- 唐高祖为什么将李宽过继给楚王李智云而不是李恪? (白玉茶)
- 唐太宗李世民的杨妃死于何时? (白玉茶)
- 揭秘长孙皇后选择韦珪当唐太宗贵妃的真实原因 (白玉茶)
- 柳智宇现象 (三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