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绘画的一点小常识【转】
陆小胖(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平涂法:古典画法,十六世纪以前的画家多采用。先在画布上平涂,干后用另一种单色画完整的素描稿,用线条明暗绘出体积关系,从亮部往暗部画。背景和暗部多用原来的底色。强调实体雕塑性和客观性,色彩单调。 代表画家:乔托、达芬奇、拉斐尔、波提切利。 散涂法:“分离笔法”,十五世纪末德国画家鲍希创造了以每一笔都顺着行的自然趋势用笔,并含许多互不相连色块的画法。用分离的笔法,加强色彩的对比。十九世纪点彩派修拉等开辟了新的风范。并置为色光的混合(刺激鲜明),混合是颜料的混合(平静迟钝)。 代表画家:哈尔斯、华托、点彩派。 厚涂法:首先涂上一层均匀色浆,据造型需要修削成为底部结构,形成绘画的浮雕效果。 代表画家:伦勃朗、鲁本斯、勃鲁威尔。 透明画法与不透明画法 透明画法:薄涂法(Wash):把颜料作为(半)透明色来使用,以表现光的透射效果。暗部多采用。可用作色彩补笔。 不透明画法:厚涂法(Impasto):加强光的反射作用,色彩层次加厚,形成复杂的漫射。中间调子和亮部,为表现光的反射,多采用。 Fluide流动画法:用薄色彩,采用流动的方法作画。Fluide法是一种具有笔触效果的技法,可以在作画的任何阶段自由使用。若和厚涂法交替使用就可以达到有意识地加强画面所表现的质感、空间感、运动感等绘画效果。雷诺阿的晚年油画正是巧妙地使用了这种Fluide法而使作品获得极其丰富多彩、带有复杂阴影的绘画效果的。 马提艾尔:即“带色的物体”,是油色涂厚或涂薄所产生的画面效果。自乔尔乔涅以后才被重视。 综合画法:始于委拉斯凯兹。 色彩问题 1.红、绿、黄直接调和为赭色 2.红、绿直接调和为迟钝的灰色 3.黄、艳紫用点彩法形成明快的灰 4.绿、红、黄用点彩法形成明快的棕 5.白色层上加透明红色得到色感强的浅红(红、白直接调和会减弱色彩纯度) 6.群青色层上加黑油色,产生天鹅绒般有深厚感的黑 7.黄色层上加白色,加强光辉 8.绿色的麦苗高光部分带有天空冷的蓝色调,阳光直射则偏黄 9.黄土高原的天空在黄土色的对比下特别蔚蓝 10.早晨的天空带有玫瑰红色,傍晚甚至可加桔红色 11.景物越远:色彩饱和度越小,染上空间的淡青色,亮物越暗,暗物越亮,蓝、绿、紫色发灰暗,越弱、冷、浑 12.表面光滑的比表面粗糙的颜色饱和 13.直射光使物体颜色饱和,散射光差些,过强的光使饱和度减低,显得苍白 14.西洋红偏冷,群青偏暖 15.夕阳下的柳叶呈褐红色。大多数绿色物体在晚霞中几乎是黑的,只有树叶略带红色。 16.完全或大量吸收红、黄色光的物体,在灯光特别是煤油灯的光下感到非常深暗 17.夜间人造光下,蓝色发黑且有较暖的细微色调 18.黄光下,红橙黄发亮,青绿、青、蓝、紫发黑,黄绿色亮度不变。红色更饱和,橙色发红,亮黄色接近白色,青色发绿(几乎为青绿),蓝色失去饱和性,暗蓝发黑,一些蓝色发红,紫发红(几乎为深红) -人体全长的中点在耻骨联合(约生殖器处……)。 -从下巴至乳头,从乳头至脐孔:一个头长。 -膝缝至脚底:两头长;膝缝上一头长为大腿中部;脚一头长。 -脐孔至大腿中部:一个半头长。 -上臂:一又三分之一头长;前臂一头长;手三分之二头长。 -坐时,膝关节上边缘到脚底为二又三分之一头长,前边缘至臀后为二又二分之一头长,头至臀底四个头长。 -男:肩宽二头长,髋宽一又二分之一头长,腰位于肩髋中点偏下。 -女:肩、髋各一又四分之三头长,腰位于肩髋中点。 -眼在自头顶至下巴的中线,眉在发际至眼下四分之一处,鼻底在眉和下巴的中点,鼻底至下巴上三分之一处为口缝。 -面宽五眼。 -发际至眉、至鼻底、至下巴三等分,等于耳长。 -耳在头侧中偏右。 -外眼角至耳屏距离等于至口角距。 (注:以上规则只能大概其保证不出硬伤,写生中具体的人体形态都会有不同的透视变化,需要以观察练习为主。)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求分享少儿口语外教课 (Claudia)
- 中国现代诗歌小札六 (陆小胖)
- 《The Rhodora 》——Ralph Waldo Emerson (熊熊)
- 分享一些译诗 (geezcrazy)
-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隶》——鲁迅 (熊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