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合集|类型完全不定的非网文类实体书籍推荐/吐槽(买得多看得慢不定期掉落更新)
来自:吉良Sarah(我敢做所有危险的事情除了说爱你)
明早要早起,然而依然失眠,听说写作业困得比较快,干脆来写推荐好了。
今天推荐第一本,刚入手的《FBI犯罪心理画像实录》,Dr.Brian Innes著。
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呢,是群内一个群友推荐了一本我看不到的废文网的犯罪类小说(我很感兴趣的类型但我没有废文账号),该作者在文章开头列出了参考书单。本着看不到小说看看参考书单也好的心态,我打开了淘宝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作者的原推荐《犯罪心理画像》(布伦特·E·特维著),但找到了这本我就买了。

今天半天的时间大概看了三分之一吧。简而言之,如果是想系统的学习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不要买,建议直接买一本犯罪心理学的教材。
如果是想学习一些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话术用于写文or装逼,或是想看各种各样serial killer的案例,那请立刻下单。
这本书显然是为了对犯罪心理学基本没有了解的普通人而写的。这不是说它不好,相反,本书语言平实、准确,没有多余的废话;知识点丰富但是简单,还顺便穿插了一些心理学发展的小知识;案例繁多,详实,不但记录了当时的犯罪心理学家的侧写,还有大量图片(黑白)。书本身是很好看的,有兴趣的话像我这样,一个下午就能看掉三分之一(我还睡了半小时午觉)。丝毫不会觉得晦涩或是艰深,不会读不下去,因为真的都是一件一件真实案例串联起来的,就像一个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
但缺点也正在于此,本书不是为了让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犯罪心理学而著的,而是吸引人了解这门学科的基础科普读物。对我而言(熟看《Criminal Minds》十几季)有点太简单了。很多我想更进一步了解的知识点里面没有(BTW幸亏我买了犯罪心理学的专业教材,回头看了在跟大家分享)。
但即便如此,里面详实丰富的案例还是能给我带来很多阅读和心理上的乐趣。
等明天起来我可以补充几个有趣的案例上来(今晚这个安利卖得不是很专业)。
我来更新一个案例:波士顿扼杀者(Boston Strangler)
这是历史上非常非常有名的一个serial killer, 从1962年6月至1964年1月之间,共有13名波士顿地区的女性受害,所有受害者都遭到了性侵犯。1964年1月4日他又杀害了一名名叫玛丽·莎莉文的女性之后,他短暂地消失了一段时间。但于同年10月27日又再次开始行凶。不过出乎人意料的是,这次他没有真的杀死这名女性,而是在性侵她之后,将她绑在床上,还对她说了很抱歉。
那么犯罪心理学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警方在抓捕到嫌犯之后,发现他有很多特征确实和之前心理学家詹姆斯·布鲁塞尔描绘的是一样的。例如:黑发,身材健壮,打扮整洁,30岁左右正值壮年。
这名33岁的名叫阿尔伯特·德萨尔沃的男子正是如此。但是该名男子从未被官方确认为波士顿扼杀者,他也只承认了非法入侵和强奸罪,最终因为他的精神分裂症,他被关押在波士顿州立医院。1967年他曾经短暂逃走过一次,后又再次被抓捕。最终他被判终身监禁并被转到了沃波尔州立监狱。1973年11月,在自己的囚牢中被人用刀刺中心脏死亡。
这个案件引起了当时很多人对犯罪心理学的批评,认为这对案件并无帮助,因为心理学家们无法准确指出罪犯究竟是谁,甚至到最后都不能确定德萨尔沃究竟是不是Boston strangler, 这让心理画像这一手段很长时间止步不前。
但还是有很多心理学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依然对心理画像感兴趣,并持续研究(当然这是后话了)。
顺便说说书里的另一个有意思的知识点:1943年二战时,美国战略情报局(CIA的前身)曾请一位心理学家沃尔特·兰格对阿道夫·希特勒进行“心里动态人格画像”。兰格博士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希特勒不太可能自然死亡,判定他在败局定后一定会选择自杀。事实证明兰格博士是正确的。战后CIA还将心理画像用于追捕战犯。
好了,案例补充完毕,本书也安利完毕。
非常个人主观的打分
易读性:9/10
学术性:3/10
趣味性:7.5/10
阅读速度:8/10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单本推荐|安利下洋柿子的《一年跑了208个龙套后她》 (momo)
- 书单合集|我流的扫文记录 - 内含弃文吐槽和推文阅后感 (haha)
- 搜后求推|女主+感情线少+非副本流+文笔好的长爽文真的没有好... (阡陌间草色烟光)
- 搜后求推|求好好演戏的娱乐圈文或文笔超好选秀文 (薄荧🌙)
- 讨论吐槽|有没有uu跟我一样觉得男主出gui小三上位这种题材最... (白菜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