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玄:两千余年来我们读颠倒了《老子》?
幸福国学(幸福国学 说说爱)
《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难道从汉代起,两千余年来中国人读到的《老子》都是错的,都是文本颠倒了的《老子》? 文/王扉 编者按:《老子》的本来面目长期被世人误解、误读。资深媒体人、“国学才子”王扉最新出版《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以国内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全面颠覆《老子》就是《道德经》的观念。作者不迷信旧注与权威,以古考古,以古论今,阐发了大量耀眼的真知灼见,为“万经之王”《老子》的解读再添一抹亮彩,更为读者无障碍“悦读”《老子》提供了一本“通关密码”。本刊摘选该书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说到《老子》,一般的人耳熟能详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且一讲《老子》就习惯说《道德经》,就要从“道可道……”开始。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老子》,却是另一副模样,它一开篇不是“道可道”,而是“上德不德”,完全颠覆了今天看到的通行本《老子》“先道后德”的次序。 马王堆的帛书本《老子》,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它和今天大家读到的通行本《老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先德后道”——德经44章在前,道经37章在后。而不是“先道后德”——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 这就有一个疑问了:难道从汉代起,两千余年来的中国人读到的《老子》都是错的,都是文本颠倒了的《老子》? 先道后德,是为《道德经》。但在汉以前,以及在西汉时老子书都是直呼《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直到司马迁始在《史记》里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应该与司马迁当年读到的《老子》,差不多是同一个文本,即后人所谓的《道德经》。直到帛书本《老子》的出现,我们才知道世上原来还有《德道经》。它很可能才是真正的《老子》原本。 笔者在偶然接触到《德道经》之前,也曾研读过多年《道德经》。最直接的感受是“玄之又玄,其辞难识”。再就是语义散漫,逻辑不清。特别是全书收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总让我觉得老子话未说完,怎么就没了? 而在帛书本《老子》,也就是《德道经》中,“信言”一章并不是德经的最后一章。德经是结在通行本的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给德经画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同时也呼应了下篇道经的展开。而整部《德道经》收在原通行本的第三十七章:“……天地将自正。”收得圆满、大气。 商王盘庚:政治人物“含德”演讲绝非西方传统 比《老子》还老的《尚书》里收藏的商王盘庚的不朽演讲——其实是关于商朝迁都于殷的全民动员令。北京学者丁启阵称其为“史上最精彩的帝王演讲”。 许多人可能以为,政治人物面对公众进行演讲是西方的传统。其实这是一个误会。上古时期,中国的好几位著名帝王都喜欢对公众演讲。盘庚就是其中一位喜欢并且善于演讲的帝王。公元前1300年前后,殷商王朝的第二十任君王盘庚为了避免水患,作出迁都的决定,把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往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的迁都之举显然受到了朝野许多人的反对。其中反对最为激烈的是贵戚大臣。他们在原来的都城里都有良田大宅,家产丰厚,生活安逸。如果千里迢迢迁到新都,那时又没有房地产商给建好现成的豪宅,连房子都要从头来建,辛苦麻烦自不待言。因此,他们或者把盘庚的动员令隐匿起来,不向百姓宣讲清楚,或者干脆鼓动百姓,一起反对迁都。 这自然惹怒了盘庚,他于是把所有贵戚大臣都召集到王宫里去,训了一次话。这次训话,效果很好,特权阶层在盘庚的改革决心面前服软了。迁都决策得到了充分的执行和落实。迁都之后,商王朝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甲骨文就是在盘庚的新都殷(安阳小屯)被发掘出来的。 《尚书·盘庚上》:“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之所以找你们来,诸位,我是要告诉你们,对你们训话,目的是为了打消你们的私心杂念,奉劝你们不要傲慢,不要贪图安逸。从前,我的先王总是考虑任用贵戚旧臣,和他们共商国是。那个时候,先王发出的政治号令,他们是绝不敢加以隐匿或篡改的。因此,先王很敬重他们。他们也从来不会有什么错误的言论,因此,民众也能够令行禁止。而现在,你们却在不停地吵吵嚷嚷,信口雌黄,说出许多邪恶浮夸的话来。我真搞不懂,你们究竟想吵闹出什么名堂!不是我成心毁坏一直以来的君臣和谐关系,实在是因为你们把这个和谐关系藏匿了起来,不想给我。我对此洞若观火。当然,我有时也会糊涂,可能正是因为这,惯出了你们言行放纵的毛病……”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其中的“含德”,就是怀藏其德之意。盘庚以一国之君的身份警告特权阶层,不要反对迁都,绑架改革,他对他们私底下的小动作“洞若观火”,不换脑袋就换人。如果没有这样的魄力和勇气,盘庚也就成不了“东方的摩西”,带领子民千里迁徙,永建家园了。 一封写给吕后的“情书”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北方的强敌匈奴,其势力越来越大。匈奴的大单于冒顿渐渐有了乘机侵吞汉家江山之心。于是他找了个借口,给刘邦之妻吕后写了一封挑逗侮辱的“情书”。大意是:你死了老公,我死了老婆。我们都不快活,没有自己娱乐的东西。不如你就带着江山来跟我过吧。我也不嫌弃你人老珠黄。 吕后看了单于的“情书”后,第一反应是怒不可遏,恨不得一刀宰了这个野蛮无耻的冒顿。她召集群臣,准备把匈奴使者杀掉,宣布和匈奴开仗!朝中猛将樊哙当然是第一个响应吕后的号召,请求领十万兵众进攻匈奴!不过,中郎将季布却强烈地反对出兵。理由是,目前的汉朝国力还不足以打败匈奴。吕后在盛怒之后,冷静了下来。决定采取“柔性外交”策略,顺水推舟地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信,说:“我已年老气衰,只怕不能侍候大可汗了。不过,我们宫中年轻美貌的女子倒有。”于是,吕后送了一个宫中佳丽和亲,避免了一场与匈奴的战争。 要是当时吕后负气对匈奴动武的话,汉朝将凶多吉少。因为早在刘邦去世前8年,就曾亲率大军征讨匈奴。但汉军一战即败,刘邦还曾被困在山西定襄,险些被活捉了。有勇有谋和久经沙场的开国英主刘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弱女子吕后了。鉴于此,吕后不用“硬实力”进行厮杀对抗,而是选择以“软实力”、“巧实力”来对付匈奴。结果证明,刘邦的战争手段失败了,而吕后的“柔性外交”避免了与匈奴的全面对抗,使汉朝维持了自身的国防安全。 …… 希拉里称,“巧实力要求同朋友和敌人都进行接触”,她还称,要“在敌意和复杂性中间寻找承诺和可能性”。 其实所谓“巧实力”,在笔者看来,不过就是美国版的“大者宜为下”的策略。大国只有姿态谦下,这样才能从者如流、天下归心。 (摘自《破玄:老子的密码(德经卷)》) 原文地址: 见《东西南北文摘》2010年第6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e1f330100j035.html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逾白国学讨论群欢迎你 (逾白历史)
- 【分句读老】砚池堂本《老子》 (幸福国学)
- 暧昧龙袍两千年 (幸福国学)
- 破玄:两千余年来我们读颠倒了《老子》? (幸福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