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头20年是否已经足够预判并定论本世纪文化和审美的主基调?
veyyyyyyyya
每个百年、每个朝代似乎都能提炼出一系列词语来划定当时的文化审美主基调。以法国为例,20世纪对传统和权威的反叛,19世纪复古与继往开来的兼容,18世纪的轻佻曼丽,17世纪的繁复华贵…即便中国,汉朝的庄重典雅,魏晋的自然隽秀,唐朝的大气雍容,宋朝的典丽精工……一代一代也算得上气象清晰。 那么如今呢,头二十年是否已经足够让我们窥一斑以见全豹?鉴于当下一切都与技术绑定,刚刚脑子里突然蹦出几个关键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高科技、信息化,以及两个暂时想不到如何简洁概括的现象(见下文),这些时代的关键词是否已经足够让我们提炼出如今审美气象的特点? 一、太空探索的深化,太空产业的民用发展……可能2050年以后,这一点在精神文化审美上的影响会更突出。 二、青少年为崇拜主体的,不耐咀嚼的、流动速度快的各类文化活动和现象,这难以用简单的低幼化来覆盖。包括当前对青年文化的追捧,乃至走向主流,也是前代难比的。这么说依然狭隘,脑中闪过一些具体现象,比如对于妆发减龄、青春肉体的迷思,形象如某音海外版上的小年轻等等……如果说二十世纪本质上依然是各类精英及其被号召者们与权威的“刻意”对抗,那么本世纪因硬件发展,而被发扬壮大的从青少年衍生出的一切及其相关的人们便是在“无意”中成为任何一个权力团体都要注意甚至亟待处理的问题。具体特点就是缺少深思洞见、反复,甚至看起来有些散漫。 一系列现象的推动者或许是中老年,但他们似乎在核心也不在核心,很难说他们和曾经那些领军人物是同类,如今的更像服务者…… 还有一些如量子计算机、基因科技或者区块链一类去中心化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它们的具体应用对文化审美乃至对本世纪认知的定调有多大影响,是我目前难以构想的,但都可一并划入一开始就提到的关键词“高科技”中。 最后,插一个题外话,想到最近很火的“阳刚气”议题,是真的要纠正具体到每一个人呢?还是根本上希望塑造一种整体形象呢?或许是后者。显而易见,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不是简单的1+1=2,个人形象或许怎样都无所谓,整体形象却一定关系到国家形象与国家意志的具体呈现,这又反过来一定关系到个人形象甚至个人安危……那么国家意志的具体呈现究竟是更阳刚些好呢?还是更阴柔些好呢? 目前个人目之所及的讨论,却并没有认真梳理二者关系就开始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什么时候开始“女王节/女神节”代替了“三八妇女节” (Pluto)
- 现阶段我们都在追求什么? (veyyyyyyyya)
- 21世纪头20年是否已经足够预判并定论本世纪文化和审美的主基调? (veyyyyyyy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