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多少爱可以胡来》的胡言乱语
汪汪欢欢(期待成为书评人……)
很少看话剧,更何况是小剧场。第一次接触小剧场话剧,是因为一本《先锋戏剧档案》,因为喜欢那本书的样子,于是一直站在书店看,就站在北师东门盛世情的角落里,翻完了这本由戏票、剧照、海报、剧本组成的戏剧档案。那也是本世纪初的第一批图文书——当时还没有这个概念,记得在书店里,这本书放在文学类,这是典型的中文系对图书的理解。作者孟京辉,设计者蒋艳。前者一直只闻大名,未曾一见,倒是后来看到了他的《空中花园谋杀案》,但“孟京辉”的实体,一直未见。后者则在六年后有了一次合作——一个灵气逼人的书籍设计师。那次合作过后,我成了她的粉丝。每每有人问我什么设计师的情况,我会脱口而出她的名字。 但是,话剧还是看得少。一方面因为懒,家门口校门口都没有现成的剧场,千辛万苦地在下班高峰期冲到长安街或东四环去,而且是在交通高峰,其中的种种过程不言自明。另一方面因为穷,从读书到工作,好像一直没有存下什么钱。总觉得话剧是个挺奢侈的事情,要知道,一张话剧票,至少可以看三场电影啊——电影我也多半是从网上下载的。于是,一年一场话剧,每一次,都像是盛大的节日。今年,轮到了《有多少爱可以胡来》 这部戏,其实09年时在某个剧场的门口看到过它的海报。但是,没有看,那时正迷恋着人艺,觉得这样的话剧,太轻,太飘,单单一个爱字,到底能演出多少花样呢?于是,扫了一眼很怀旧的海报,离开。今年是第二轮,能演两轮的戏,总是不错的,于是,决定去看看。戏不长,两个小时不到,没有中场休息。故事不复杂,一个男人,三个女人——三个女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闯进了男人的生活,于是,一个是他的初恋,一个是他的情人,另一个,在他没有表白之前匆匆离去。三个女人,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一个现实,一个虚幻,第三个,已经不敢谈爱情了。名为“胡来”,实际并不乱,是不是编剧和导演想说的是,男人的胡来是被女人逼出来的?还是想说,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人敢相信爱情了? 同为小剧场,与前面提到的孟京辉相比,“胡来”更单纯,缺少孟京辉的批判力度,但更适合年轻的观众。如果给观众年龄定位的话,胡来的观众群应该是18——25岁,果然,我往剧场里一坐,已经发现自己老了,旁边一个真正的黄毛丫头看看我,又有点好奇的看看我爱人,大概是想说,“怎么叔叔阿姨还来看戏哦?”但是,她笑了笑,捂了下嘴,忍住了。 其实,关于爱情,关于胡来,每个人都有一些想说和不想说的故事。记得大概十年前,我还在读书,学校艺术学院搞了一次青春爱情剧本征集,我写过一个关于三十岁男人的爱情故事。现在想想都可笑,那时我才二十啊,怎么可能把三十的男人写的像模像样?居然得奖了,然后用奖金请宿舍的姐姐们大吃一顿,其实一个没有谈过爱情的人怎么可能了解爱情的伤感呢?我当时真的好佩服自己编故事的能力。倏忽已是十年。看一场关于爱情的话剧,同时,纪念那个一直躺在电脑里的,为我换来五百元奖金的男人的爱情。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最近读了台未删版《梅丘生死摩耶梦——张大千传奇》,推荐 (梦马能飞)
- 设定政治议题要有思想(zz) (BTCC)
- 三味书屋:只要它还存在(zz) (BTCC)
- 羅東小鎮書店(zz) (BTCC)
- 2012关键词——重要图书评点 (zz) (BT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