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金陵十三钗》:小姐与学生妹的人性攀比
来自:照日格图(单田芳搞评书,我搞书评。)
■书名:金陵十三钗 ■作者:严歌苓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 ■读家:照日格图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严歌苓描写女性中最有代表性的两拨人——学生和小姐,给她们人性攀比的舞台,以此控诉南京大屠杀的残忍。 《金陵十三钗》里地点很固定,在一个叫“威尔逊”的美国教堂。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妓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淫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小说的一大看点。 《金陵十三钗》的另一个看点是人性的转化。妓女和女学生虽然皆为女性,却是女性的两极代表。严歌苓在小说中充分运用这一矛盾之后又来了一次人性的转化:日本人闯入教堂要求让女学生当“慰安妇”之后代表女性美好一面的唱诗班女生在大难面前表现得唯唯诺诺,而妓女们则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妆成13位女生登上了对她们而言无异于地狱之门的军车。占据《金陵十三钗》九成的矛盾在小说剩下还不到一成时突然转化为生死友谊和无言的大爱,小说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也因此大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主题而言,《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在文学作品中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并不少见,秋林的长篇小说《当日南京》也属此类作品,但这部作品以全景式描写和恢弘的气势见长,《金陵十三钗》则以局部描写为主,用细节描写塑造了纷乱的时代和人性的变化,也将日军的违背人性与道德的丑恶形态展露无疑。因为学生和妓女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日军对弱势群体实施的惨无人道的践踏更容易暴露其罪恶的本质。 和严歌苓很多小说作品一样,《金陵十三钗》中出现的男性很少,比起女性,只给整个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起到了辅助作用。少校戴涛的出现只是为了讲述南京城的沦陷和日本人的残忍;伤兵王浦生的出现只是为了配合豆蔻的理想生活和价值微小的牺牲;而英格曼神甫等几位教堂工作人员被片面地描画成了真善美的化身,少了几分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正如作者用“威尔逊教堂”制造了南京的“城中城”一样,小说中其实还有一座隐形的“城中城”,在小说结构更为隐秘的“城中城”中没有一位男性入围,因此虽然也表现出了战争负面,但严歌苓笔下的战争更像一部讲述女性美的童话,少了几分复杂的成分。 不可否认,在现代传媒时代,作为后起之秀的综合艺术——如电影——更能促进文学。如若不是张艺谋为同名电影打造的宣传声势,严歌苓写于多年前的这部小说恐怕再也无法进入我们的关注范围内了。当导演屡屡称赞这部小说的成功时我们甚至可以潜心思考一下:究竟是文学挽救了电影,还是电影挽救了文学?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