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我们择偶的?
Will

💞爱情表面上看是深爱着对方,心理学上讲其实就是互相移情罢了。就像很多人遇上一个不合适的对象以后,吐槽说当初自己瞎了眼,其实潜意识并不会找错人。
我们择偶很多时候要么找类似父母的,要么找和父母相反的。
一、父母出轨
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被大家唾弃的情况:某女生换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一个月谈一次,甚至一周就要谈一次,才20多岁就已经谈了很多段恋爱了。背后呢,可能大家都会觉得她有点渣,每次感情还不错的时候就抛弃了对方,然后不久又找到了新欢,如此反复。
后来你会发现是什么原因呢?其中一种情况是这样的,她从小看到的都是父母关系不好,然后父亲抛弃母亲,娶了小老婆,于是她潜意识里就会认为感情都是不稳定的,大多数男性都是比较坏的,都是像她父亲这样的。所以每一次谈恋爱,她都会担心对方会不会抛弃她,那种感觉实在太痛苦了,那么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我一定要先抛弃对方,所以你会发现她换了一个又一个男朋友,始终稳定不下来。
即使多数男朋友本身没什么问题,但是呢,经不起她一次又一次考验,比如没有及时回她信息的时候,她就会质问:你是不是不够爱我了?你是不是在找其他女孩子了?
后面对方也会觉得比较心累,那么两厢契合,分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去年还接过一个案子,女方父亲从小赌到大,败光家产,还出轨,长大后对男人很憎恨,觉得家庭问题都是男人责任,男人都要出轨都要赌博,所以自己也一直努力,希望成为女强人,多挣钱💰💰
会避免去找自己父亲那样的男人,和男朋友相处,需要无时无刻的和对方黏在一起,晚上也要开视频睡觉,不准对方接触任何异性,非常缺乏安全感,后来男朋友受不了出轨了。
其实这样的女孩子很可怜,她并不想这样,只是每次没有及时找到对方的时候,她心里面都会想的比较多,就是那种担心被抛弃的感觉,太可怕了,她控制不住地要去这样想。如果运气不好,再遇到一两个真正的渣男,你会发现她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对男人重建信任。
⭐这种环境长大,一般未来的伴侣就是:
①找到一个好男人好好走下去。
②找到一个好男人,因为自己太敏感,对方受不了离开或者出轨。
③遇到渣男再次受伤害,对男人失去信心。
从学员大数据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概率是相对比较小的。因为有时候人会受潜意识影响,不自觉“想要”重演童年熟悉的场景。
那么怎么打破这种心理模式呢?
第一种是做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帮助你看见自己这种不合理心理模式(对方不及时回应我就是可能要抛弃我或者背叛我)的来源。因为只有当你看见这个问题是来源于原生家庭,不是来源于现男友,那么每一次产生这种不安想法的时候,你就能够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了。
第二种是遇到一个对你完全接纳,非常有爱的男朋友,每一次你有不安全感来的时候,你质疑他的时候,他内心都真正接得住,但是这种几率很小,毕竟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训练。
二、被宠大的女孩
👨👩👧👦比如自己是家里最小的,从小哥哥姐姐都让着她,爸妈也比较疼爱她,长大了会希望男方也像爸妈一样宠她,觉得对方就该让着自己,遇到矛盾就该对方妥协,最开始男方一般会比较包容,然后到一定阶段,受不了离开。女方逐渐认识到自己问题,开始改变。
三、父亲家暴
小时候经历过父亲家暴,包括父母动手,长大后会非常害怕遇到一个像父亲这样的,或者说骨子里面会把多数男人投射成暴力型的。
⭐这种环境长大,一般未来的伴侣就是:
①找到一个好男人好好走下去。
②找到一个好男人,因为自己太敏感,把对方刺激到家暴然后离开。
(关于这点我讲个故事你们就懂了,这是真人真事,之前一位心理学老师分享的,她说她接过一位女学员,小时候看到的都是父母打架,父亲对自己也经常动手,然后长大了发誓不找家暴男,结果很不幸,第一任老公表面温和,结婚后发生冲突就开始动手,后来她受不了离开了,对男人有点失去信心,自己连续2年都没谈恋爱,第3年的时候,通过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介绍和一个男人在一起了,这个男人在圈子内是公认的脾气好,然后有一次他们吵架了,她在朋友群里面发信息说这个男人打了他,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终归觉得打人是不对的,开始谴责这个男人,其中也有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觉得不太对劲,就赶到她家里去了,和双方分别单独做了沟通,希望能还原一下之前吵架的场景,了解到他们是因为装修房子的事起了争执,然后就在那儿冷战,男方比较生气,一直在玩手机,女方看不惯,觉得他没有主动来哄自己,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最开始男方没理她,她气不过,就扔了沙发垫到男方头上,男方这个时候逐渐有点愤怒了,说你别这样啊,让我安静会儿!女方看到男方比较凶狠的眼神,说你有种打我呀,你是不是要打我?你来啊!然后继续拿东西去扔男方。后续男方有点失控,就给了她一巴掌。)
③遇到家暴男再次受伤害,如果这个男人每次家暴后给她不断道歉甚至下跪,好言相劝,她可能还会回去。经历数次挣扎以后,才终于下定决心离开。
从学员大数据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概率是相对比较小的,因为有时候人会受潜意识影响,不自觉“想要”重演童年熟悉的场景。
❇️四、我自己的例子
我妈小时候非常宠我,就是18岁了都可以什么都不学,坐在那里,饭菜就弄好了,衣服就洗好了。我享受我妈对我的好,但是讨厌她把我一直当做小孩子。
我爸会更严厉一点,限制我打游戏,限制我贪玩,调皮了也会动手之类的。我小时候一直比较害怕我爸,但是我和他的界限感更明晰。
然后我5年前开始做咨询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择偶标准是找一个“像我妈一样无限宠爱我,又像我爸一样把我当做成年人对待的女朋友”,这个标准就不可能找的到,所以后来逐渐做了一些认知的调整。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加入了回避型依恋小组发现加错了 (无情的磕糖机器)
- 【被试招募】澳门大学博士生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被试招募 (迷信鉴定员小谈)
- 控制不了自己的人,才去控制别人 (Will)
- 心理学自我成长的学习途径有哪些? (Will)
- 原生家庭是怎样影响我们择偶的? (W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