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还在继续的传统书店,向你们致敬。
半亩菜地(着紧处却是锥钯也不动)
互联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免费共享,这种大环境下,阅读也不能幸免。 另外在网络书店的低价折扣优势面前,实体书店更是无可奈何。 随着电子阅读器的兴起,在各种电子终端上付费阅读模式也增长苗头旺盛。 感觉现在的实体书店是个很悲剧的事情了。 在流通领域生存的,都会尽量选择好的地段,但书店的利润率很低,很难承受的起好地段的高物业租金。 另外书店的盈利模式很单一,光卖书,生存会很不乐观。 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呆,每个我到过的城市的书店我都会去逛逛。 很佩服这些做实体书店的老板,在行业前景不容乐观、行业规模迅速萎缩的大背景下,还能逆向而行,坚守着自己的事业。 有人说爱书的人都想开家书店,那么我们反推理一下,已经开书店的人都应该是爱书的,他们身上应该都会有很浓厚的文人的浪漫主义气息,都想根据自己的立场与判断,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思想的、意义的真实世界。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他们才会孤独的在这个岌岌可危的行业中苦苦的探寻着生存之路。 下面我就挑选几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我个人较为喜欢的书店,简单的说一说,鉴于本人识粗见拙,如有偏颇之处,还望各位观者给予指正。 上海——季风书园。 这个店的老板叫严博非,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做过十年的哲学研究。 从1997年的40平米的小店做到现在已经开出8家分店、营业面积近5000平米的上海第一民营书店。 刚开始书店定位为以人文类书籍为主,后来相继开了静安寺地铁站的艺术类主题店、成立了三辉图书这个出版思想文化类书籍的出版社。 季风书园的发展速度在同行业当中是很值得一提的,但是我们从商业的角度去分析,1999年创办至今,这个规模增长的成绩单相比起其他的零售行业,是非常不值得一提的。 季风现在旗下的“三辉图书”这个很值得一提,我们国家自己出版自己销售的书店应该只有新华书店这个垄断了教材出版业务的一家。季风在这种“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模式上的探索,算是走在了最前列,这条路子给了人们极具想象力的空间,它能带来那些革新?我们拭目以待。 厦门——光合作用。 这家从1995年成立的、从厦门开出的书店是整个图书行业一个最大的亮点。以目前在全国共31家的店铺数量上来看,国内真正实现全国连锁的只有光合作用一家。 光合作用在实体书店行业真的很出彩,开创了很新颖的商业模式。 他们在不同的图书旁边摆放与图书相关主题的生活用品,比如说在旅游类书籍旁边,就摆放一些户外小用品。 这种图书相关衍生品的销售给书店带来了新的盈利增长点,解决了书店盈利模式的单一,更极高的提升了书店的整体利润率。 另外,光合作用还经营一些演唱会、各种讲座的门票销售业务。这种尝试对于现在仅仅只有31家店的终端能力来看,应该还不足以带来可观的收入,但此举意义颇大,这表明光合作用在尝试着把书店向“综合类文化产品提供商”的模式靠近。 光合作用打破了整个传统书业业态的大胆创新让书店得以迅速的在全国成功扩张,更让整个行业耳目一新,也对传统书店业的意义重大,它的创新理念给同行们会产生极大的鼓舞与启发。 青岛——不是书店。 这家店的风格与定位正符合了他的店名。 在一楼的营业面积上,书架陈列差不多只占了百分之60,其他剩下的面积分别用做了各种饮品制作的场地、以及和饮品看书的场地。 这是典型的“咖啡加书”的模式,陈列的品类还算齐全,但每本书不会有较多库存,但顾客同样可以把书买走。 书店的二楼会经常举办一些文化沙龙,或是放一场电影,或是一个主题演讲等等。 严格来讲,不是书店确实不算是个书店,因为其图书的库存很少,主要盈利点是各种饮品的销售,这脱离了以卖书为根本的行业基本特点。 他们在刻意的去打造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综合文化平台,再以会员制这种极具黏性的方法去扩大和稳固住更多的顾客,这种模式在现今的新型书店中很具有代表性。 我个人认为这种书店给顾客带来的有效价值主要在两点,一是营造了具有特色的适合阅读、休息的环境。二是他们开放式的平台拉近了我们因为网络而逐渐疏远的人际关系,给那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交流空间。 武汉——德芭与彩虹书店 我上豆瓣的时间比较晚,09年底才注册,因此我了解这家店也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个店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孕育的方式与过程。如果我在网上看到的信息是真实的话。他是由豆瓣上8个爱书、有开书店想法的豆友共同出资做起来的,这不同于我下面要介绍的同样是多人合资成立的北京单向街书店,单向街是由13个共同熟悉的资深作家、出版人成立的书店。这与德芭与彩虹虽股权结构相同,但本质是由区别的。 这是多么具有戏剧性的事情? 常规的投资状态,合伙创业的人应该是相互非常熟悉跟默契的朋友或同学或亲人了,那么这8个人,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背景阅历有多大差异?他们之间相互有多少了解?他们的经营理念都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讨论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这些都是我脑子力的疑问。因为不能与当事人交流,也会是永远的疑问。 但我不需要去揣摩与询问也能知道的事情是——他们一定是对此项事业极具热情的朋友,并且在某一个点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 德芭与彩虹书店的出彩之处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黏性”。 因为是集结了多个人极具浪漫色彩的产物,他们呈现在顾客面前的环境自然会是浪漫的。随意而舒适的家居陈列,温馨的小清新味道,各种食物与饮品提供,其他书店的书籍陈列占据了绝大部分面积,而他们却是书籍陈列与家居饰品摆放做了很恰当的比例,他们是在尽量的在提供给你一种“家”的感觉。 给顾客提供书籍预定服务,帮助寻找到顾客想要的书籍,这项其实很平凡、很容易做到的服务在我们的大书店里看不到。 我每次去书店购书都会带着书单过去,但在大书店总是找不到想要的书时,我没有任何办法。 我在前几期的《城市画报》上看了一篇对德芭与彩虹书店的报道,其中有个这样的小细节让我思索了许久,说是有个顾客因为看了某个韩剧里的女主角手里报着一本书之后,特别想买那本书,但不知道名字,但德芭与彩虹书店费尽周折之后,帮这个刁钻的顾客解决了。 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是培养客户忠诚度、让书店针对顾客具有“黏性”最有效的方法,但这种“为顾客寻找韩剧里的未知书籍”的态度,更是把个性化服务执行到追求完美的程度,现在很多优秀的企业都在研究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并逐渐去改进,德芭与彩虹书店的此种服务态度,或许便是他们的创始人共同价值观的对外延伸,更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诞生的过程,德芭与彩虹的第一个店在模式上差不多与青岛不是书店是大同小异,战略上相同,都是以注重客户体验为核心,但战术上又有区别。 看到德芭与彩虹开出了第二家店,这个更是值得一说,虽然我还没去亲历过这第二家店,但我在间接的了解了一些二店的信息之后,还是忍不住去对这个精致的书店做一些分析。 首先从店铺的选址上做出的改变说起,第一家店选在楼宇高层的房间内,而第二家店选在了繁华商业区的临街铺面,这种尝试表明了德芭与彩虹的扩张意图,他们要走出仅仅依赖顾客口碑相传这种单一的增长模式去寻找更广泛自我推广的途径。所以把店从封闭的高楼上开到人流量大楼下。 二店所在位置面对的人群是典型的都市快节奏型,虽然“咖啡加书”的这种模式的终极目的就是想让顾客慢下来在店里呆着消费书店提供的增值服务,过去是坐在高楼里接待特意赶快过来的时间充裕型顾客,现在还要面对停留相对短暂的匆忙型顾客,这种所面对顾客类型的愈加多样化将会使德芭与彩虹进行转型,把“咖啡加书”这种类型的店开进闹市区,最成功的是星巴克。德芭与彩虹会带来哪些创新,会做成什么样子,我拭目以待。 北京——单向街图书馆。 从书店地理位置上来比较,这家店是最隐蔽、最难找的。但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当然更因为他们的创始人绝对是足够的“艺高人胆大”,所以才选了这个由隐蔽画廊改造而成的书店,还有一个200平米左右的院子,其设计之巧妙,与周围环境融合之恰当,堪称一个房屋装修设计的经典。当然嘛,因为这是大佬们开的店。 这家店由13个股东投资合办,他们分别是许知远、吴晓波、于威、覃里雯、张帆等,看到这串名字我想很多朋友都会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店会这么牛B哄哄,他们都是图书产业链中的最顶端的,扮演的都是创作者或出版者的角色,其中有几个人已经是当代所在领域写作的头号大哥了,他们的影响力都摆在那里了,做书店的目的绝对不会以利益最大化为首要,所以这种书店的存在也同样是因为各位大佬心里那个“有家书店”的大部分文人会有的梦。 书店整个南面的墙上挂满了巨大的黑白肖像画,都是世界上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大师,当然这肯定都是店主们各自心目中膜拜的人。 另外一面三十来米的墙依次陈列着各种英文原版书,大家肯定会说道,这些王八蛋仗着自己斗是文化精英,故意弄这么多纯英文原著摆在这讽刺我等普通芸芸众生以清晰的划分开界限。是的,也许我是心理扭曲、态度诡异的低俗了去看待这个了,但是我进去之后看到的第一个感觉确实如此。但我还告诉您一件事,这三十来米的陈列书籍都是——非卖品,怎么理解?用常规的网络心态、也是我们最俗的想法去表达,这个就是传说中的装B。 单向街书店的旗下还出了一本杂志就叫《单向街》,其内容风格定位是啥我没看过,不懂。看到过一些关于这本杂志的报道,是由许知远主编,其他撰稿人同样是各种牛人,获得过N个行业各种大奖,但我不知道为何就是没有在报刊亭上买到过。 由于创办人都是资深文化人,他们都有着超于常人的行业知识或专业敏感度,读者的口味取向、各种书籍的优与劣、书店的产品结构、书店的整体定位怎么确定等等都会有着自己专业的思考。 单向街最具特色服务时其专业角度挑选出的新书推荐,我很多时候都会关注他们推荐的新书,会简单了解下找出适合自己的书,其中确实也因为参考他们而淘到了许多经典的我之前不可能会接触到的好书。 再有就是其很有分量的文化沙龙,沙龙主要以主题讲座为主,因为其创办人特殊的身份,在单向街的主题讲座上出现的中国知名的文化人的频率应该是最高的。这种高质量、高标准的选择也确实保证了文化沙龙的质量与吸引力,我去参加了两次,还不错。 PS:无聊码了这么多字,肯定是没有人会跟我一样无聊的把这些看完的。 我是一个传统实体书店的忠实拥护者,也是一个纸质书籍的忠实拥护者,每天晚上我都是用最舒适的姿势躺在床上在橘黄色的弱光下手拿着书阅读之后才逐渐入睡的,这个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记不清了。 我也有过开一家书店的想法,在书店打了一段时间工,搞清楚书店的货源、管理、经营状况、行业状态等所需情况之后,我得到了这些最真实与具参考价值的信息。 书店总是做不大,很难实现高增长,除了那个出版销售教材的,全国敢说占了图书销售市场百分之多少的书店从来就没见过,高度分散的市场份额则意味着从业企业的增长空间很大这个市场分析不二法则在书店这个行当失效。 书籍作为书店主要销售的产品,但是产品的价格却不由书店控制,哈哈,这个够别扭吧。 书店零售行业平均才百分之三十的毛利率,这个很要命,这个很难面对高额的物业租金成本。 并且稍微上点规模的就要面对吓人的高库存率,这个更要命,产品要迅速流通才能出现利润,书店里大部分的库存产品真的是死水一潭,转不动。 别人哈利波特卖了多少本,我们狼图腾卖了多少本,究其原因,苦苦思索,之后得到答案,你去比较一下你会知道我们国内的整个图书行业从创作、到出版、到发行、到销售这一系列流程下来,我们国家所设计的行业管理体制是多么的不合理到恶心死人。 我们国家的人年均购买书籍量去比较一下我们隔壁的日本,你会发现我们国人多么的不喜欢去跟智慧的结晶对话。 是的,悲剧的就在这,我是一个六根未净的市井百姓,我想我现在做的事情会比我倾其所有去转行开书店的收益要高、风险要低。 而我上面介绍的那些书店的创始人都绝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开书店的初衷或首要目的绝对不是赢利。 我们看到了德芭与彩虹做了这么久了才开第二家店,即使有可观的利润但还是小买卖,这么多的股东能得到多少?青岛的不是书店的工作人员跟我聊天说他们不想扩张;季风书园的陕西南路店的物业租金涨了近半倍,老板也没有把店关了。 我其实很盼望他们能把店子开到全国各地,人家卖鸭脖子的、开温州发廊的都能遍地开花,而这些可敬的追梦人费尽心思做出来的这么好的东西却不能大肆横行于世,最终只能辐射极少数人确实是很悲剧的事情。 最后,是我跟这些大胆追梦的人的区别,很悲剧,我仅仅是一个六根未净的市井百姓,我有梦想但是不敢顶着未知风险前行而放弃既有的稳定一切。 所以我这个开书店的想法现在只能无限期的推迟,等到我哪天赚的钱感觉能够达到不干活的情况下也可以顿顿吃上肉、不定期的旅上行的话,我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崇高的传统实体书店的事业当中去了,去跟那些在仍在孤岛上奋战的追梦者站到一块,或参考着他们已经探索出来的益计良策来为己所用,或另辟蹊径能够迸发出颠覆常态的妙计成就一番小业之后再供同行们参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读书打卡记录 (枫)
- 趁着年轻多读几本书 (宁优秀)
- 很久不读书了需要复健的打卡记录 (Hannah)
- 一本小说引发的历史叩问:为何抗日战争时期“汉奸”的数量空前? (陈三少)
- 2024年开启的读书计划 (玖月不开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