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的“孝”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来自:White(For me a pivot !)
二程的“孝”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二程的“孝”思想的内涵包括尽孝的原因是报答父母,尽孝的意艾在于它是践履仁道的道德实践以及尽孝的途径是有生之年的注意保健和逝后的慎终追远。二程的“孝”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二程;孝;报答父母;践履仁道;注意保健;慎终追远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谒: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3-0200-04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作为宋明理学奠基者的二程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伦理启示,具有很强烈的时代意义。 一、“孝”的原发 “孝”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岳日:‘以孝烝烝,义不格奸。”’指舜能够以孝行美德感化父母兄弟,使家庭和睦。“孝”不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的,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到了私有财产出现、“一夫一妻制使父子关系确实可靠,而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求子对父的奉养。尊敬服从。它虽体现了父子血缘“亲亲”之情,但本质上是对父子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反映。既然子女有继承先父财产的权利。因而也就要求子女有奉养、尊敬、服从生父的义务。 《礼记·祭义》云:“孝子之祭也,尽其诚而诚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以其恍惚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心也。”“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可见,“孝”的意识,是合乎血缘情感的体现,必须严肃认真有诚敬之心,所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 二、二程“孝”思想的内涵——“孝莫大于安亲” 程颐说:“臣闻孝莫大于安亲。”二程“孝”的思想内涵也很丰富,总结起来,包括尽孝的原因、尽孝的意义和尽孝的途径。 1、尽孝的原因——报答父母 二程认为,尽孝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生身之恩。“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目。即人的一生都是父母的“血气”而化生的,没有父母就没有自己,从这一点推衍开去,子女则应该“尽其道”,孝顺父母。 二程认为父母的生身之恩是很大的。程颐称赞王安石“平居事亲最孝”是可取的。并且他强调若是自以为“孝有余”而“洋洋自得”就很浅薄了,因为无论子女怎样孝顺其父母,都不能说是“有余”,而只能说是“可矣”。程颐在《代彭思永上英宗皇帝论濮王典礼疏》中说:“生人大伦,如乾坤定位,不可得而变易也。固非人意所能推移,苟乱大伦,人理灭矣”;“臣以为所生之义,至尊至大。”这就是说,人的出生。就像乾坤定位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父母生身之义是至尊至大的。不可改变的,如果乱了父母生身之大伦,则是人理灭矣。 二程认为对父母尽孝是符合大义的。程颐说:“父母之于子,爱之至也。子不孝,则爱心弛也。”又说:“至诚一心,尽父子之道,大义也;不忘本宗,尽其恩义,至情也。”这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很大很高的,子女必须对父母尽孝心。对父母的衣食要放在自己的衣食之前,程顾说:“且如间阎小人,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夫何故?以父母之口重于己之口也。得一衣,必先以衣父母,夫何故?以父母之体重于己之体也。”像衣食这样的事,先让父母用,这是尽孝的表现,是不忘生育之恩,是符合大义的。 2、尽孝的意义——践履仁道的道德实践 《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认为“仁”作为孔门第一要义,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它的含义的认知上,孝悌对于“仁”的意义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人之所以为人”的理论讨论上,而应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二程批判地继承了《论语》中的上述观点,进一步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也就是说“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有所不同,在二程看来,“仁”是本,“孝”是用,“孝”以“仁”为本。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日:“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盖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几曾有孝弟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二程认为,尽孝的意义在于它是践履仁道的道德实践。在二程看来,仁作为人固有的善性。孝悌则是“仁”性发而为用的具体表现。他们认为“仁主于爱”,而爱由亲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爱莫大于爱亲,按二程的解读,“仁”作为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是实实在在的,是体现在日常人伦中的、通过行动可以实现的道德目标,而孝悌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初始阶梯。不过,距离实现“仁”还差得很远。因为“仁”在儒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德性,而是可以沟通天人的桥梁——这一点已被多数学者所阐述,这里不再复述。有学生问程颢“如何是道”,程颢回答说“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上求”,也就是在践行日常伦理纲常中体会、获得。二程强调孝悌为行仁之本,即是强调在以孝事父、以悌事兄的过程中达到对“仁”的体认,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认知会自然转化为自身的德性,并逐步使自己成为“仁人”。 3、尽孝的途径 “孝莫大于安亲”,那么,在二程看来,如何才能“安亲”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有生之年的注意保健和逝后的慎终追远。 (1)注意保健 按照二程的解读,这里的保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健康完整地保持父母所赋予的身体和灵魂,为了后代而传宗接代,不仅自身保持而且给子孙后代颂扬先祖的光辉业绩和家族之魄。程颐有此方面的论述。“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尽其道则能敬其身,敬其身则能敬其父母矣。不尽其道则不敬其身,不敬其身则不敬父母。”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从《孝经》对“孝”之初末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对父母的孝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身体,只有以受之于父母的身体健康做基础,才有精神的健康孝敬父母,才能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保健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做子女的要多关心爱护父母的身体。生老病死乃人生的自然规律。我们的父母总会生病,总会慢慢变老,为人子女者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事之以礼,而且还要忧年忧疾,正所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程颢说:“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亲者,亦不可知医。”㈣《礼记·曲礼上》记载了孝子在父母患病期间的行为要求:“父母之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堕,琴瑟不御,食肉不 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到铟矧,怒不至詈。疾至复故。”儿女的一生。就是父母倾尽其心血为子女付出的一生,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与其在父母百年之后尽一年两年之孝,不如在父母有生之年多做一分一毫,在他们的病榻之侧悉心照料。 (2)慎终追远 在二翟看来,孝行不仅表现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而且体现在父母逝世后的慎终追远。 父母健在,子女必须孝敬;父母死后,子女必须事死如事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送死,天下之至重。人心苟能竭力尽此一事,则可以当天下之大事。”也就是说,为父母送葬,这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了,如果人人能竭尽全力把这件事办好了,就可以堪担天下大事。程颐还专门写了《葬说》,他认为为父母送葬,首先要注意选择坟地的永久性。营建墓室要考虑到棺椁上面不能堆积太多的土块。这是取“无使土亲肤之义。”棺椁要坚固永久,最好用柏木制成。因为“葬者鲜不被虫者,虽极深,亦有土虫。故思木之不坏者。得柏心为久,后又见松脂锢之又益久,故用松脂涂棺。” 并且,二程认为,送葬必须以安亲为原则。反对厚葬。程颐在《为家君上神宗皇帝论薄葬书》中说:“臣观秦、汉而下,为帝王者。……然而鲜克保完其陵墓者,其故何哉?独魏文帝、唐太宗所传嗣君,能尽销到,为之远虑,至今安全。事迹昭然,存诸简策。呜呼!二嗣君不苟为崇奢侈以循己意,乃以安亲为心,可谓至孝矣。汉武之葬,霍光秉政,暗于大体,奢侈过度,致使陵中不复容物,赤眉之乱,遂见发掘。识者谓赤眉之暴,无异光自为之,为其不能深虑以致后害也。二君从俭,后世不谓其不孝;霍光厚葬。千古不免为罪人。”也就是说厚葬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墓中财物的觊觎之心。以致于引起“遂见发掘”之祸,使得陵墓被破坏:相反,若实行薄葬,则不“致后害也”。于是乎,薄葬不谓不孝,厚葬不可谓孝,关键是要以安亲为原则,也就是说孝亲是“论心不论迹”的。 此外,在慎终追远方面,二程还主张祭祀。对祖先慎终追远就是感念祖先对个体生命的给予。“又问:祭起于圣人制作以教人否?日:非也。祭先本天性。如豺有祭,獭有祭,鹰有祭,皆是天性。岂有人而不知物乎?圣人因而裁成礼法以教人耳。这就是说祭祀并非圣人刻意制定规则以教人为之,它是出于天性。不仅仅人类如此,动物亦知道祭祀这一行为。二程指出:“祭祀,极有深意。不可不深思。”劂二程所指的“深意”,应该是说人是从祖先那里繁衍而来的,无祖就没有自己,因而后人对祖先之恩德一定要报。祖先们已经死了。无法以厚生奉养之,唯一补救的办法就是祭祀。孝丧和孝祭的礼仪让人们对生命肃然起敬。它要求人们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它也要求人们认祖归宗,追根溯源,感悟生命繁衍的不易,从而唤起对生命的珍爱,懂得敬畏生命;同时,它更要求每个人要有传递生命的责任。中国文化就是以血缘的代代相传理解生命的永恒不死,认为个体都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中的一环,要求人们将生命的种子传递到永远。 三、二程“孝”思想的现代意义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这个“理”其实就是封建的伦理纲常。二程“孝”思想被纳入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的总纲目中。使得本是基于人类自然亲情基础上的孝道,服务于尊卑有差的“三纲”封建道德,进而使孝之义务更片面化、绝对化。历史地看。二程“孝”思想是不成熟的,但是,一种思想一旦具有了理论的形态,便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独立性,并不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失去效用,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增加符合于时代要求的新的内容,继续发挥它促进思想文化发展的作用。在对二程“孝”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当今实际,我们发现它对于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从个人层面上来说,一个人必须将“孝”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才能为他人和社会所悦纳。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对社会无害的人,即做一个“善”人,这是底线要求,最基本的要求。而如何做一个“善”人呢。古人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即要想做一个“善”人,首先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人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诗经·蓼莪》)诗经中的这句话点明了人的爱的起点和源泉,所谓“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一个人如果对父母兄弟尚做不到孝和悌,就首先危害了家庭的和睦,遑论对社会有益1 2、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对“孝”的提倡,有助于培养子女尊重、赡养父母的意识,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孝”是由“老”和“子”组成的,即子女赡养老人的意思。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二程讲“孝莫大于安亲”,孔子在描述他的人格理想时,把“老者安之”摆在了第一位,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做到了使亲“安”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人们的精神与心灵则被压抑、被扭曲、被异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就有人选择了自杀轻生的不归路,高校毕业生跳楼自杀就是一个典型。诚然,我们尊重每一个自杀者的意愿,但是轻生不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行为。或许自杀者的痛苦在身亡的刹那间一了百了,但是他们带给亲人的却是无限的剧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杀是很自私的举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连自己的生命都不保了,何以赡养自己的老人?何以孝敬自己的双亲?此外,世人可能还要问,什么样的做法算是孝顺呢?民间有“论心不论迹”的说法,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对于父母后事的料理,厚葬也罢,薄葬也好,关键是以“安亲”为原则。 3、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对“孝”的提倡。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二程的“孝”以“仁”为本,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护。“仁”作为“德”。是先秦儒学。也是宋明理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其目的指向缤纷复杂的社会现实。作为“行仁之本”的孝,则先之余父母、继之于邻里、扩而广之而为当今社会的交往,则其作用在于行仁的前程就彰显出来。此外,程颢在点明“孝”的社会意义时说:“孝悌本其所以生,乃为仁之本。孝悌有不中理,或至于犯上,然亦鲜矣。”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齐则国治,古人“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竭力宣扬孝道。多是为了使民风淳朴,不犯上作乱,从而保持统治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现在我们也大力提倡“孝”却是有别于封建社会的,我们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平稳运行,使人民安康幸福、祖国繁荣昌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大力提倡孝道,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二程的“孝”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也对后世伦理规范起着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在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正处于大幅度的调整和重构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发挥“孝”思想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将“孝”思想中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扩展到社会,使之形成一种科学的、美好的道德理念,即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奉献心和事业上的责任感,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风气,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孝”思想可以陶冶人性,增强个人的道德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孝亲意识。强化赡养观念,促进家庭和谐:可以提升全国人民的基本道德素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可以由家及国,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因此,我们应当“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辩证地继承和弘扬二程“孝”思想的合理内核,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逆觉功夫】 (White)
- 王阳明:致良知 (White)
- 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行之。 (White)
- 仁是理之在心,孝弟是心之见于事。 (White)
- 二程的“孝”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