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桦逛店记——诚品是台湾书店的代名词
枫林晚木匠(一场温暖的遇见)
逛店记——诚品是台湾书店的代名词 作者:陈思桦 中国台湾 | 作者在诚品书店 /供图 陈思桦 周末的午后,手里拿着杯伯爵奶茶,举步前往城市中的书香大地。为了一卸俗世中的繁杂,“逛诚品”成了我能彻底放逐自己的最好纾解。不记得是从何时开始,记忆中、生活里,“逛诚品”这话,似乎已成了台湾人心领神会的用语。诚品书店里整体空间营造与商品陈列的相互交融,搭上柔和的灯光,使人易沉醉在舒适安心的氛围当中。 走在诚品木质的设计建筑中,说不悠哉,可心却已舒坦一半儿。也难怪,每走进去就让我舍不得出来,“流连忘返”这四个字已俨然成了“逛诚品”后的副作用。在这里,除了享受到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不必担心找不到想涉猎的图书之外,更让我能彻底放松的是音乐与空间的调和。舒适地坐在贴心的座椅上,或在角落随意而坐,拿本书开始翻读,完全不必担心旁人的异样眼光,成为特有的“诚品文化”。 在台湾,诚品成为了书店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所吸引的客户,说好听的是文人雅士,说难听的就是文化痞子,就是这类型的人常常会光顾聚集的地方。而我正是这种典型的人。在我来看,诚品书店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点心,洒一点前卫反现代的元素,接着摆出高雅迷人的姿态,最后再贴精英分子的标签,让尝到她的人,逐渐刺激着自己贫乏的文化味蕾,再慢慢享受着那高文化水平的“假象”,让爱上诚品的你,在不知不觉之中掏出荷包,这正是它高明的地方。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书店,其实不应说是书店,而是书局,书局里大都是文教类用书,例如字典、学生用的参考书籍,偶尔来些大众类用书就算是很有规模的了。去书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被妈妈带去逼着买参考书,另一种是明天上课要用到文具,才会再次光顾。当时的书局我认为带着升学主义的味道,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小朋友的眼中,那真是个不受欢迎的地方。 印象中,1995年开始就好像听过诚品书店了,不过真正踏进诚品书店,是高二的暑假(1998年)。西门町附近有一家诚品,在那里,我发现居然没有卖参考书,而是卖很多新鲜有趣的书籍,书店里的装潢做得像星巴克一样,很有质感,在角落还真的卖咖啡呢!不过当时吸引我的不是那眼前的景象,而是感受到读书也可以那么悠闲、自在,要是整天都待在这里多好,这种感觉也许是对升学主义的反动,不过,诚品真的把这种悠闲的气氛掌握得很好。 诚品问世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往。因为诚品理解年轻人的心理,那就是“叛逆”,反传统、反社会、反现实。在商品包装上,采用前卫设计,反现实的文宣设计,多一点浪漫的词汇,批判现实社会的现象,与年轻人站在同一理念阵线,同时满足年轻人爱流行,爱虚荣的特性,连自认为理性的我也掉入她的“陷阱”之中! 现在的诚品书店野心更大了,开了一家号称东南亚最大的书店,坐落在台北东区,想象一下——一家百货公司里全摆满了书,够夸张吧?还24小时营业,你想有人会半夜跑来买书吗?台北真的就有这种“疯子”,为数还不少呢! 在诚品,店员工作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千万不要去干扰客人,不管客人是站着看、坐着看、蹲着看、躺着看,还是趴着看,就算是看到睡着了,也不要去打扰他,只要面带微笑,记得别找错钱就好了。所以一到假日,逛诚品可真是寸步难行呀!这也难怪诚品要愈开愈大!不过说实在话,他们店员的服务质量真的是有水平的,有几次找不到欲找的书目时,询问店员后,即使不买书,亦能得到贴心的服务,还真是不得不佩服。在图书的品种上,琳琅满目,各种各类、各式各样,你所能想得到的通通都有,可说是个大杂烩,但却是个有品味的大杂烩,类别多却也精。以这几年我游走在诚品里的经验,发现书目的确越来越精细,也难怪能吸引这么广大的消费族群。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 epub+azw3+mobi+pdf+txt 电子书 (Downey_H)
- 建了一个“由心品人生”人文社科读书讨论交流群,欢迎参加! (豆友214613919)
- 蹲杭州学生 (豆友4FXUkopDN8)
- 【【欢迎加入杭州哲学历史读书会 】】 (思归引)
- “三省身”读书群欢迎加入 (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