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间隔年先行者寄语后来人
J(怀有理想,慢慢捣鼓)
【按语】自本月初“南方青年公益营·Gapper计划”启动以来,活动主办方已收到近千份报名简历,其中既有心怀公益梦想的在校大学生、渴望改变生活轨迹的在职青年,也不乏长期从事公益活动、具有丰富旅行经历和公益实践经验的“牛人”。 本月31日,活动报名将截止。6月7日,通过简历筛选的报名者将到本报报社参加面试。6月中旬,本报将通过报纸、官网以及微博等多个渠道公布通过选拔的Gappers10人名单及其对接公益机构。7月1日开始,10名Gappers将接受专门培训并进入对接机构工作,正式揭开他们的“公益gap year”序幕。 在“Gapper计划”10人名单揭晓之前,我们寻访了几位“Gapper先行者”,希望他们的经验与体会,能给即将踏上“公益gap year”的准“Gappers”一些借鉴和启示。 旅途中修行“爱” 孙东纯:没有什么比爱更重要 【简介】孙东纯,广东潮州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2006年末至2008年初,他用13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次横跨亚洲的“间隔年”之旅,并写成《迟到的间隔年》一书,成为国内践行Gapper精神的先行者。 “间隔年”之旅出发之时,孙东纯并未做特别清晰的规划,但有一个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去印度的慈善机构做义工。 经过重重波折,他来到印度的特雷莎修女“仁爱之家”,服务于“垂死之家”的病人。 死亡随时都可能在这里发生。一天的午餐时间,一个病人突然开始不断地咳嗽,后来呕吐直至神志不清,当天便离开人世。孙东纯记得那个病人很年轻,“但生命却脆弱得如同薄纸一般,一捅就破。” 孙东纯有一个双手和左腿肌肉萎缩的病人Ruby,爱抽烟,但修女是不允许病人抽烟的。每次孙东纯用轮椅把Ruby推到外面晒太阳时,才能偷偷往他嘴上放上一支烟,这时Ruby便会兴奋地大笑。义工们觉得:对于垂死的人,他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让他活得稍微开心一点。 在这样的义工生涯中,孙东纯开始懂得尝试去“爱”身边的人,包括家人、妻子、朋友,甚至是一个路上的陌生人。这便是他在间隔年的旅程中最大的收获。 旅程结束后,孙东纯在《迟到的间隔年》一书中写道:“再也没有我非要去的地方、非要看到的东西、非要做的事情了。” 现在孙东纯暂居日本静冈,正在与妻子沙弥香准备一次环球旅行。 【先行者寄语】 寻找真理有许多的路,gapyear是其中一条适合一部分人的路。间隔年可能无法把你变成一个成功人士,但可以让你变得更“好”。在生命旅途中,记住“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台湾娘子上凉山 张平宜:用10年完成“内在的革命” 【简介】张平宜本是台湾新闻界最出色的记者之一,曾先后斩获台湾新闻界最大奖项“吴舜文新闻奖”和“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一次偶然的采访,让她于2000年离开新闻界,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麻风村援助兴建起大陆第一所麻风病人子女小学——— 大营盘小学,从此一做就是10年。 做记者到第12个年头时,张平宜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积极。但当时她想的是去好好做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做好的角色——— 妈妈。 1999年,张平宜给自己安排的最后一个选题是去采访四川、云南的麻风村。采访完之后,她觉得自己无法放下那些孩子。次年毅然选择离开新闻界。 12年的记者生涯在张平宜心中累积了一股能量,遇到麻风村的孩子们之后,那一股能量终于找到了出口。“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种子,麻风村的孩子们让我心中的那粒种子终于生根发芽,时间和机缘都到了。”她说。 张平宜觉得自己有一种“执念”:“我要执行帮助他们的想法,就觉得不应该只是给他们虚无缥缈的希望,而应该纵身跳进他们的命运,和他们一起共同面对问题。” 现在她在大营盘小学带的第一届孩子已经职中毕业成为社会人,她本打算真的放下了,但为了给麻风村其他孩子建起一所新的初中,她还得继续熬个三五年。 回顾这10年,张平宜总结说“这是我的一次内在的革命。” 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像别人说的那样“放下了家庭和事业”去帮助麻风村的孩子,而更愿意看做是一种形式的转变,一种“升级”。 她不是想做一个好妈妈吗?现在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拥有大营盘小学的300多个孩子。 【先行者寄语】 如果仅凭一厢情愿的热情,你将很难坚持下去。很多弱势群体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更不是只要你愿意牺牲奉献就可以改变。因此你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要谦卑并且开放,学会从别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责任,而不仅仅是抱定燃烧自己的决心。 泸沽湖边觅生活 翟文勇:为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努力 【简介】2005年夏天,翟文勇放弃了软件公司多年的工作开始自己的gap year。2007年他来到泸沽湖边,成为云南丽江永宁爱心帮扶中心的一名全职助学义工。2010年初,永宁爱心帮扶中心注册成为正式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翟文勇担任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并持续至今。 对翟文勇来说,当初放弃工作的原因并不复杂。“一是不喜欢,二是觉得我的所谓生活,就是如此度过?”他很快有了答案,2005年夏天的辞职给了他前所未有的轻松。 第二年冬,他到云南看望一个正在受他资助的孩子。跟着义工他找到孩子的家,已修了几年的土木房子还缺一面墙,而在盖这房子之前一家人就睡在牲口棚的二层上。男孩当时8岁,蹲在地上玩石子,腼腆得像个小姑娘。他又去了当地学校,玻璃烂了不少,冷风呼呼地穿堂过,但孩子们的读书声却有如天籁一般。 翟文勇再次很快地做出决定,成为一名助学义工。 每一天,他要看很多孩子的资料,记住他们的姓名、班级学校和家庭地址。他要负责方圆五六十里内的家访,翻山过河,穿过播种季节的农田,遇见四处觅食的猪,提防村里随处吠叫的狗,与拉木头或驮粪的骡马擦肩而过,向懂得或不懂得汉语的人问路,找到孩子们的家。 每一天,他都会收到不少钱,来自许多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学的时候,他会带这些钱去各个学校送给那些孩子。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挺着胸膛,有的沉重,有的阳光,承担着翟文勇仅仅了解却未曾经历过的窘迫。 义工生涯让翟文勇明白了什么是窘迫贫寒、奈何无力,也体会了什么是真挚坦诚、信念向往。这改变了他对生活的看法:“每个人的生命长度相仿,宽度却不尽然,在这个过程里面,相对于目标,或许体验和经历更有价值,甚至至高无上。” 【先行者寄语】 做公益,先把“高尚,奉献”这些撇开,是自己想做的事才去做。 不一定非要去贫困地区,从身边做起,只要有心,事不在小。 避免以施予者的形象出现,尊重受助者的人格,避免以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民间组织是对政府工作的补充,不是否定和批判,少发牢骚,多建设性的行动。 对不了解的不评论,体验,思考,少说,多做。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24/content_6964173.htm 附:孙东纯博客关于南日采访的感想 和南方日报合作过多次,每次负责的编辑记者都不同,感叹南方日报之大!最近“南方公益”在做间隔年的系列活动邀我参加,可惜人不在国内实属不便,前天又寄来篇采访稿,昨晚有些时间做了答复今天就收到了他们的版面文件,还给了一个链接: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5/24/node_13.htm ,上面贴了一张估计他们自个儿下载的我在巴基斯坦的相片。 粗略地看了看以往关于“间隔年”的有保留的和杂志、报纸的采访文件,竟然也有三十多份之多。我想,“间隔年”算是或多或少地传开了吧。如果问我透过间隔年的故事最想传达的是什么,那无需多想便是“爱”;如果“爱”真的透过我的故事而传开了哪怕一点点,那无疑是我最乐意最欣慰的事情,当然,荣耀不是我的。 关于间隔年的采访的确不少,不过听的提问多了,感觉就有些千篇一律。当然也有一些异例的,比如最近有一家媒体告诉我最近“私奔”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于是他们准备针对间隔年的事情采访我,我想了许久还是无法将私奔和间隔年对上号,就拒绝了人家的好意。有些采访过后便销声匿迹,有些会寄给我电子版面和杂志,有些又是朋友无意中看到告知...... 无论如何,我其实都不大在意。因为采访你的人总不会骂你,大多数都是在称赞你,有些甚至在神化你,但无论如何夸大我这凡人的能力也无法让我成为一个可以收取出场费的名人,所以我就更不在意了。 分享是一种快乐,我们倾诉也聆听一切的喜怒哀乐。分享间隔年的故事也是如此,估计这也是我可以坚持写字和拍照的原因,也是虽一介草民但也硬着头皮接受采访的勇气吧。 三年前就结束了的间隔年故事,不料时至今日也有人在关注、有人在阅读,实在意外、感恩。我总说,一百个人的间隔年就有一百个间隔年故事,一百个间隔年感悟。而对于我,我想今天南方公益摘自采访稿的 【先行者寄语】很能表达我的感受: 寻找真理有许多的路,gapyear是其中一条适合一部分人的路。间隔年可能无法把你变成一个成功人士,但可以让你变得更“好”。在生命旅途中,记住“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2bd9fc01017jun.html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家好,我被精神病,已经诉讼多年,希望求助以及认识有共同需求... (被精诉讼求助)
- 请问黄雪涛律师,如何才能电话联系到您 (破斧沉舟)
- 男征女,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时间未老)
- 我们难以改变当下的苟且,但永远对诗和远方充满憧憬 (朴实无华!)
- 请问黄雪涛律师有没有替一群被一家民营精神病院精神病的人打... (豆友FJSzBQxz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