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更常识|记录偶尔发现的零碎小知识点(六)11.9(本帖完结,请见七)
VelprO(24年版

话不多说啦,继续在“间隙”中读书涨知识哈哈哈哈哈!!!🎓🙋
新帖:
【2020.10.9】
● 新闻边界的颠覆与重构 深柳读书|从“新冠肺炎”热点传播看新闻边界的颠覆与重构 qq.com
在2019年底至2020年2月,我国“新冠肺炎”事件传播中20个新闻热点事件大多由自媒体推动进入公众视野,而专业媒体仍是后续报道的中坚力量。多元主体介入新闻场域后,新闻边界日益模糊,新闻成为多元主体协作竞争的产物,新闻内容泛化,事实与意见的界限模糊,新闻的对话性与个人视角增强,传统新闻基模面临社交媒体新叙事的颠覆。 2003年,也正是门户网站的巅峰时代,“年轻的新浪新闻引领了整个中文互联网的报道走向”。而2020年的当下,技术赋权深刻影响新闻生产,媒介机构不再是阐释新闻事件的唯一主体,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不断重构,新闻边界日益模糊。 “边界工作”这一概念最早由托马斯·吉林(Thomas Gieryn)提出。他认为,通过修辞手段,各个群体参与“边界工作”,以争夺“认知权威”(epistemic authority),即“定义,描述和解释现实的有限领域的合法权力”,对于“新闻”的意义争夺会对新闻本身产生影响。 目前关于新闻边界的观点集中于三点:第一,传统记者对固有新闻边界的保守与“修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记者们一方面在努力适应,一方面擎起“负责”“透明”“查证”等大旗以及“新闻专业性”以捍卫自己的专业边界;第二,强调“模糊的边界”,新闻专业边界的张力源于传统媒体的专业控制逻辑和数字媒体的自由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对此,适应与开放的混合逻辑注定将占据新闻专业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同时,新闻的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的边界在网络时代逐渐趋于模糊,并进一步多样化、复杂化;第三,是新闻的去边界化(de-boundedness),新媒体的勃兴所带来的去边界化主要表现在平台边界、职业边界和报道边界的全面失守,各种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正以非中心、即时更新、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生成各种“我群”(in-group)的新闻性信息,颠覆所谓传统的“新闻范式”。因此,新闻边界是模糊、易变、有争议的。 —— 自媒体:新闻首发,推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力量 自媒体诞生之后,专业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控制被打破,前者的自由发声与后者的专业报道并驾齐驱,改变了新闻的话语结构。 伴随着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媒体平台及资讯聚合平台的崛起,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纷纷进驻并相汇于数字化新闻场域中。多个热点事件中,官方自媒体越过专业媒体,第一时间通过其官方网站公布信息。除此之外,如机构微信公众号“中国循环杂志”等专业知识生产者介入新闻场域,因其对专业知识领域的优势占有成为新闻的首发者。 水平的(horizontal)传播架构在给予民众表达的可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内容的混乱和噪杂。 —— 专业媒体:跟进互动,事件报道的中坚力量 自媒体虽成为推动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的重要力量,但其信息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大部分微博或微信文章只能“只言片语”地讲述“发生了什么”,并更多地发表个人感受或提出疑问,却难以系统地做出深层解释。在热点事件的初步信息或有关质疑上,自媒体的首先发声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媒体的报道议程,但比较完整而权威的诠释仍是由专业媒体所提供,在事件发展趋势的高峰处,专业媒体成为报道主力。 专业媒体拥有的行政资源和社会地位有助于推动事件发展,在与自媒体的互动中揭示真相并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 新闻边界的模糊及其重构 多元主体的互动和竞争构成了更为完善的事件图景。专业媒体首发的报道,内容主要集中于“政策推进”与“疫情防控进展”。而自媒体作为首发信源的内容,主要有“易造成社会恐慌的相关内容”(含谣言、悲惨的人和事)、“求治进展”。党媒依然着力于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市场化媒体在深度调查方面更显锐气,自媒体则补足个人视角,呈现草根、分散、全天候的特征。 “新冠肺炎”的新闻传播中,个人视角和情绪渲泄非常突出,方方日记引发的争议即是典型个案。本文观察的热点事件中,即便专业媒体也多有将个人生活经历放置于宏观环境之中,将个人故事延伸至社会问题,触及社会公共治理的关键议题,通过传统深度调查报道的操作方式获取信息,并以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特征的个体视角微叙事和相对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传播信息,激发公众情绪产生共鸣的同时动员网络舆论。如2月7日李文亮去世后,李文亮身上投射出了公众对诸多复杂问题的追问:“这一次的全民悲伤,大概是因为,在这位刚离世的医生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个人视角及情绪与公共议题宏大叙事的并存、互补和竞争,是作为对话的新闻不同于其以往的新态势,也是复杂社会舆情的媒介化呈现。
【2020.11.8】(最近帮着导师做项目,忙秃头,所以更新不及时~🙉)
● 英语
双十一购物节(Single’s Day shopping carnival/Double 11 shopping carnival) 定金 Deposit 尾款 Balance 预售 Pre-sell 剁手 Hands-chopping people/ online shopaholic 七天无理由退货 7 Days Return 退货 return goods/ merchandise for a refund 好评:positive (comment) 中评:moderate/neutral (comment) 差评:negative (comment) discount coupon:折扣券 buy-one-get-one-free offer:买一送一 包邮:free shipping 或 free delievery 预售:Pre-sale 下单:place your order 加入购物车:add to cart 促销:promotion 包裹:parcel 囤(货):stock up on
● 报社里的morge是资料室的意思,而它的原意是“停尸房”。这个翻译挺有趣的,因为新闻是易碎品,对于有些新消息来说,很多一分钟前的消息也会成为“明日黄花”。
● 国画山水画的“黄金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2020.11.4】
● 日记更新
● 社会性死亡的英文翻译
cringe attack(尴尬侵袭) 全文:“大型社会性死亡现场”是什么梗?英语能译出来吗? qq.com
【2020.11.3】
● 日记更新
● 郁垒神荼是汉族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
一个叫神荼(一般读作“shēn shū”),一个叫郁垒(一般读作“yù lǜ ”)。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
● 麦高芬(英文:MacGuffin)
一个电影用语(来自希区柯克),指在电影中可以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例如一个众角色争夺的东西,而关于这个物件、人物、或目标的详细说明不一定重要,有些作品会有交代,有些作品则不会,只要是对电影中众角色很重要,可以让剧情发展即可算是麦高芬。 MacGuffin事实上成了电影大师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讲故事的一种方式。我们看希区柯克的电影,常常在一开始就得知存在着某种形同MacGuffin的可怕机关,比如在《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1945)中,我们很早就知道格利高里·派克扮演的爱德华大夫是有精神病的,因此当康丝坦斯(英格丽·褒曼饰)和他一同上路时,我们就会为她担心,尤其是当他俩到了康丝坦斯的老师家,晚上爱德华大夫拿着阴森森的剃须刀一步步神情恍惚地走下楼梯时,我们就更加确信MacGuffin的危险性了。不过,一旦爱德华的梦被破译,而我们亦知道他原来并不是罪犯时,他就不再是精神病人,也就是说,MacGuffin消失了。
【2020.11.1】
● 日记更新
● 关于“美”可以怎么表达(选自毛尖《非常罪、非常美》) ◆ 哈姆雷特小姐: 嘉宝的故事 在嘉宝面前,“美”这个词第一次显示了【语义学的寒碜】。...如果“真理”这个词没有被历史糟蹋的话,嘉宝的美可以说是【一种真理:免疫于时间和人间,隐喻了一种终结的秩序】。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实用技能|如何根治脚气? (胡要归)
- 求助答疑|请问各位豆瓣友友们知道怎么下载推特吗?或者哪个... (更在斜阳外)
- 求助答疑|电脑连接上手机热点后秒速断开 (模糊不说)
- 求助答疑|这个材质是真丝吗? (一只小橘子)
- 求助答疑|查看手机号绑定应用的网站(6.9号更新) (十点半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