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所青年读书会系列讲座之一:“重视学术史研究”
来自:godlovesemily
为继承优良学统,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青年学者素质,促进科研事业,在所党委与所领导的支持下,自今年3月开始,以青年工作组为组织主体的外文所青年“研究性读书会”开始酝酿成型。 其基本思路是:以专家讲座和青年学者学术沙龙为主要形式,以共同主题读书为线索,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报告,促进外文所青年学者的内部交流,围绕重大的、具有前沿理论意义的学术课题开展读书、研究与讨论,通过“共同读书、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发展出对话性的、有学术潜力的课题,为青年研究者提供学习、研究与讨论的平台。经商议决定,青年读书会的第一季活动将以“外国文学与学术史”为主题。 4月19日,外文所青年读书会的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出于对这一活动的关心和支持,以及近年来在“学术史研究”方面潜心治学的心得,所长陈众议研究员亲自担任读书会系列讲座的第一任主讲,以“重视学术史研究”为题做学术讲座。讲座由吴晓都副所长主持,外文所以青年学者为主的科研人员近40人聆听了此次讲座。 学术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了解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分门别派,资鉴前贤经验,确立自家坐标。因而陈所长首先表示,学术史可谓一切研究的基础。所有学术研究形成扎实论述的前提,正是对所研究对象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然而,通过对近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的调研显示,很多研究者往往仅靠自己掌握的、极少的现有学术资源就轻易地展开了论述,而在每年多如牛毛的学术论文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更是严重到了令人感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通过近年来对学术史研究问题的关注,陈所长提出,面前很多研究领域内其实都缺乏成熟的学术史梳理,比如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研究,甚至中国的红学研究。相比之下,德国就有着良好的学术史研究传统,其他国家的学术史研究则几乎还不成规模。陈所长认为,缺乏这种学术史研究的原因大抵有二:一是认为这种研究太过简单、机械而不屑于去做;二是认识到浩如烟海的资料委实难以穷尽而不敢去做。而选择一个学术史研究的范围或题目,在他看来,的确需要颇为独到的学术眼光,既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同时又要具备一种严谨的态度。 在通过比较古典与现代、社会历史批判传统与思辨传统等学术史研究中的范围问题之后,陈所长又讨论了学术史研究中,对材料进行耙梳时的方法与立场、个别与一般的问题,强调学术研究应结合研究对象自身所处社会历史文化特性,如果未能溯本追源的探明成因,或是不了解流变发展的生成情境,做出的学术论断便难免失之于简单武断。某些作家的红学研究之所以引发争议,就是因为缺乏对红学学术史的起码把握,未能了解《红楼梦》成书时代的创作风尚。相形之下,俞平伯、冯其庸先生虽未曾有学术史研究的论述,但还是有一条明晰的学术史脉络了然于心的。 在进而讨论学术史研究的重要维度问题时,陈所长再次以红学研究为例,借几位著名学者都曾因《红楼梦》某一“缺点”而否定整部书的学术轶事,提出学术史研究应找到适当的维度,不能攻击一点,不计其余。 学术的批评研究中现有的理论资源十分丰富,各种理论也各有所长;而批评史本身,就已经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维度和广阔的空间,使我们有机会在对前人的学习承继、或批评纠正中步步前行。在这里,陈所长提醒青年学者,在大处着眼的前提下,也一定要注意小处入手,而不能求全、责大,因为很多学科研究发展至今,作为后来的学者,已经很难再展开全方位、全新的论述。 而在“小处入手”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不能因探究细节而忽略了对规律的把握,又不能因严守预设的规律而忽视细节的重要。陈所长以“变形”为例,从奥维德的《变形记》谈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提出卡夫卡小说中“变形”这一细节,看似完全颠覆了19世纪以来流行的典型论等主流理论,但实际上又未曾妨碍其自身逻辑的适用性,即变形的内逻辑,它貌似荒诞不经,却令人信服、引人深思,而且从这类的细节中还可以引申出作家的流派、创作个性、风格与社会历史维度关系等方面的探讨。 接着,经由中世纪以来,文学逐渐走向世俗化、工具化的论说,陈所长话锋一转,对当下的文学文化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世界文学的总体走向是“由高向低、由外而内、由强至弱、由宽到窄、由大到小”。文学反应的主要人物已经从表现神到英雄再到普通人,演变成为今天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丑”,审美趋向也由最初的悲壮、崇高沦为今天的低俗,人类在文学中体现的世界观,更是从古典文学的宇宙、世界慢慢指向个人、小我,甚至是一间屋子、一张床。正因如此,那些所谓的明星作家、喜剧演员,才会有立足之地、得势之机。上世纪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形成当下的这种思想趋势可说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而在陈所长看来,后现代思潮并不是纯粹的思辨传统的产物,在其背后暗藏的其实是“跨国资本主义”的魅影。当经典、传统全部遭到解构之后,剩下的往往不是共识与真知,而是跨国资本的肆意横行。 陈所长认为,越是在这种时代,才越应当警惕低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解构力量,越应当提倡“回归经典”。这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相反,经典作家作品的本身就提供了一种多向度解读的平台,加之后世不同时代社会生发而出的、层出不穷的诠释,使得经典往往具有一种恒久、鲜活的生命力,往往是说不尽的。陈所长表示,在当下的学术史研究中,自己提倡一种“我注六经”式的研究,但并不代表要放弃对一般规律的探寻与把握,因为就连解构本身,也不过是一种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产物,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多元,也许很可能会堕入到跨国资本的一元之中。他进而建议青年学者们,在纷繁多样的资源中,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应谨慎地进行取舍,把握好一个“度”,做到“不时然而然,不自然而然”,既不人云亦云,盲从跟风,也不主观臆断、妄下论断。 讲座的结尾,陈所长在简单介绍了外文所自2004年提出、至今已有两批立项为院重大课题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经典作家系列”之后表示,期望外文所能够将学术史研究作为一项长期的系列研究坚持下去,同时也倡导外文所的青年学者多多关注经典的作家及理论家的作品,并欢迎学有所成的青年学者随时参与到未来的第三、第四批学术史研究课题中来。但他同时也谦逊地表示,这里只是向青年学者们提供一些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意见,期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学术研究的发展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主持人吴晓都副所长也表达了自己聆听此次讲座的感受。在他看来,陈所长的讲座体现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倡导了一种踏踏实实进行学术史梳理的治学方式,充满了现实感,极富前沿意识,为外文所青年读书会的活动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作者:社科院外文所 王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怎么看待《世界文学》编辑汪天艾,社科院杨君宁写信给高校逼... (贤会遇见谁?)
- 西班牙:《塞莱斯蒂娜》----------陈众议 (godlovesemily)
- 宴会 (美珠)
- 陈众议:马尔克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一眼就能看出 (godlovesemily)
- 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致“中德作家论坛”贺辞 (godlovese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