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作业(……保持队形)
阿Qi
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 所以有想活在文艺复兴搞艺术文学的,有想活在日本战国取代织田信长的,也有想活在原始人洞穴围着兽皮追逐兔子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无数现代人钦羡,暗自幻想自己若是生于彼时该有多好。所以穿越小说那么热。 各个时期都有各自辉煌的成就。 作为江南文化的昆曲的辉煌时期是从万历开始。 万历时期,昆曲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便成了剧坛的盟主。昆曲《牡丹亭》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清乾隆年间北京民间俗曲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根据昆曲传奇改编的段子,这些传奇均为当时昆曲舞台上常演剧目,因而备受欢迎。这些曲子吸收了昆曲的音乐及词句,甚至有的把昆曲曲牌直接移植过来。一些文人墨客亲作词曲。在旗人及当时的王公贵宅广为传唱。 这一时期中,昆山腔兴盛使得文人创作如春潮般涌起,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在戏剧史上、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同时出现的还有大批技艺卓绝的昆曲表演者。有来自民间戏班,有的由士大夫蓄养,有的来自群众自发组织的比赛。士农工商皆会唱曲。每年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举行盛大的群众性的唱曲比赛,虎丘曲会传承至今。 其时,戏曲理论研究也相当活跃。从明代中叶起,戏曲创作日渐繁荣,各种曲谱也应运而生。 然后如同其它各时期的辉煌成就一样,昆曲也没落了。 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北京的梨园子弟学戏,在同光年间尚是昆乱并学,到光绪庚子之后,则专学皮黄了”(梅兰芳)。上海的昆班活动,同光年间以三雅园为主,昆班的力量逐渐分化削弱。光绪十七年起直至民初,以张园的活动为主,其间曾聘苏州昆班、宁波昆班来沪演出,但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至此昆班力量全部瓦解。在苏州,尚存戏园三家,演剧之风比之于乾、嘉间相差甚远,四大“坐城班”,即“大章”、“大雅”、“全福”、“鸿福”,为了营业不得不跑向江湖、外出谋生。“大章”与“大雅”先期解散,部分演员归入“鸿福”或“全福”,其余或转入京班、或当“拍先”度日。作为昆曲支派的宁昆、永昆与湘昆也先后没落了。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由于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难以争得观众,昆曲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10年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兴而盛再衰,斯宾塞说这是“适者生存”。 所谓发展就是不断产生矛盾再调和,同时优胜劣汰的过程。昆曲没落了?江南的各种奢华腐朽还有数不尽的酸秀才们真的都一去不回了?他们是作为被舍弃的一方?可能。至少我觉得撑把油纸伞去期待丁香姑娘是件很别扭的事。但是不论被舍弃或是被保存的,他们的影响一直会在。我是这么去理解这件事的:比如我的孩子的孩子今天生了我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我爷爷的基因在经过五代重组后,即使不剩多少了,但那小子仍然得管我爷爷叫祖宗。 可是佛说求不得是苦。先不论有多少真情在,“求不得”必然让人心心念念都是它。即使一再默念“这是必然的这是合理的这是应该的”,追忆历史兴衰还是像怀念薄命的红颜一样让人怅然若失。 所以时间仍是巨大的悲剧。 100915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