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学、竹学新角度:从人设打造、内容输出切入,为啥晚晩比竹子糊得更猛烈?(更新)
xyz(普通人)
晚学常看常新!根据评论里各位jm们的回复/观点,我斗胆来更新一些新的观察和看法。最后希望请大家文明八卦,不要进行没有意义的人身攻击,jm们想想如果又能吃瓜又能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发,岂不是一大幸事?
更新log(内容见底部):
- 7月26日更新:与网红相关的社会学书单 (lz没有学术背景,纯粹兴趣所趋,只是闲来无事会翻翻相关书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读!)
- 8月1日更新:为啥晚晩也发很多生活日常,但每次一发亲民向的内容就会flop?
原文:
写在前面:
理讨!竹子和晚晩对我来说,只是本人在当代网上冲浪时遇见的“拥有某些特征的网络角色”, 我不认识她们真人,我也不是粉丝。下文里说的一些个人观察和感想,是基于她们自己在社媒上的内容输出。另外,我相信人的复杂性:网友看到网红展现出来的形象,可以在某一程度上映射出她们的真实生活和经历,但绝对不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就是她们100%的真实生活和100%真实人格。最后,祝大家快乐吃瓜,快乐思考!
正文:
刚好竹子、晚晩是我同时关注比较长时间的两个博主,两位博主作为比较有代表性的80后网红,都因为“翻车“而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网络声讨”,除了关注翻车现场,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还有,是否能从人设打造+内容输出这个角度来理性分析,都靠流量红利盈利的两位博主,为什么其中一位(看似)在走网红下坡路,另一位依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流量和粉丝互动?
观察下来,我觉得竹子给自己的主要人设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消费的中产阶级,她几乎所有的内容输出都在告诉粉丝自己消费了什么以及怎么消费。竹子的消费主义,不是指“过度消费”,这里的“消费”是一套逻辑,是她大部分内容输出的基础,比如:
1. 消费物质商品:


2. 消费服务:

3.消费文化:


但不得不说,竹子是聪明的,她是一个将“流量变现”奉为宗旨的专业内容创造者,她非常清楚自己在互联网浪潮里扮演的角色,也了解自己的粉丝受众是生活在城市里、有消费能力、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群体,因此她将自己的内容输出与“消费”紧紧相扣。因为“消费”,是当今社会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如果说,“消费”是竹子内容输出的核心方法论,那么,“讲述自己作为普通人的日常“则是她输出消费内容的最重要手段,比如她会说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故事:

也可以放下架子跟大家展现自己的肿嘴巴的样子:

竹子想要展现自己作为普通大众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详细举例了。用一句话概括竹子的人设,则是,一个代表了中国广大受过教育、且有消费能力的女性中产阶级的消费者,能和这个人设relate的粉丝群体,足以让竹子赚到盆满钵盈。用接地气的“消费”拉近自己与粉丝的距离, 这是竹子在经历网红事业两大滑铁卢事件(新娘矛盾、为国人道歉)之后,依然能保持良好粉丝互动率的重要原因吧。
当然也不能否认,竹子今年推出的《还好有春天vlog》系列,是一个很好尝试,属于比较优质的内容:通过讲他人的故事来传递正能量 --- 但这类有公益性质的内容,和聊自己消费的故事相比,并不是最好变现的一类主题,而且需要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在前期、后期制作,大胆猜测所以这类内容所占比例不多。
接下来聊聊晚晩。
晚晩和竹子在人设打造上的最大差别在于,竹子把自己当普通的中产消费者,而晚晩却要当兼具财富与美貌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这个人设不好经营呢?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说这个人设里的“财富“,这是经营起来最难的一部分,不管是真正的有钱人,还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假有钱人。比如某些确实可以负担的起高端消费的博主(such as某坐头等穿高定的名媛小公主、某最爱爱晒爱马仕包的xx太太),风评都不高(多个具体原因不在此分析了),更何况晚晩本身出自一个普通人家,靠“联姻”这个捷径实现所谓的(表面上的)“阶级跨越” ,同时又完全不知低调行事,反而醉心于炫耀。在社会矛盾愈演愈烈的今天,“金钱” “财富”这些关键词对普通大众来说是十分敏感的,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一个人所拥有的大额财富才能被大众所接受:那就是当这些钱都是不靠配偶、不靠父母,通过你本人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挣来的时候。看晚晩自己在社媒上内容输出,并没有太多地体现出她自己的努力,反而把她人生中因好运带来的机会认为是自己应得的, 失去了一个争取好观感的切入点。
第二,“美貌“:这里不单单指优良的脸蛋和身材,还有其传达出来的时尚审美。美貌这个角度,是当现代网红的最低门槛。那晚晩有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美貌”特点,比如当一个致力于传播莫兰迪搭配美学的时尚博主呢?我的看法是,有,而且这是一个最容易将流量变现的切入点,因为这里说到底,又是在教大众消费。但从晚晩的社交媒体来看,晚晩外貌的展示,大部分还停留在门槛最低的展示身材和面容部分,而将“美貌”变现的内容(爱用品分享系列)所占比例很少,这篇《晩晩之我见》分析了晚晩早年的人生经历,很好地解释了为何晚晩不乐于分享自己的“美丽密码”,因为身体是唯一她能掌控的资本,如果将美丽密码公之于众,那么她将变得不再特别。而晚晩愿意分享的消费和背后代表阶级符号,却又是有很高门槛的、exclusive的、有特权的:


只展示,疏于分享而导致失去和大部分观众建立链接的重要纽带 --- “消费”,进一步导致流量下滑。
第三,“知识分子“。众所周知,当下做互联网内容输出的一个战术就是,占领一个创作者还没有饱和的领域,做优质的、有特色的内容抢占先机,做成该领域的KOL之后一切都好说。当代艺术科普的确是一个在当代中国互联网里比较niche的领域,根据晚晩入行时间,她完全已经占领了很好的资源去科普艺术话题的干货,从她的《艺术小碗》系列来看,她确实也在朝这方面靠拢,但差强人意的是,被打上了科普标签的所有输出,全都浮于表面,机械描述艺术品历史背景而没有任何自己的解读,群众基础进一步分崩离析:
综合来看,晚晩给自己设置的每一个人设和每个内容输出点,其实都是极有卖点的,也都完全可以朝着走高的积极方向运营,但都因为有各种虚假的漏洞(尤其还要carry没有任何学术背景的丈夫充当知识分子)而慢慢地脱离了群众基础,试想任何一个注重品牌长远效益的品牌公关,都不敢找这种人设不接地气、不稳定且输出又一般的influencer做品牌代言吧。
2020.07.26
更新一个书单,给想要学术吃瓜的jm们准备的一个社会学相关书单,涉及消费主义、后现代性、社会阶级、女性主义,有兴趣的大家一起读书+吃瓜呀!我也刚开始接触社会学理论,所以欢迎各位朋友补充理论依据和书单!
网红和社会学: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9931060/
2020.08.01 明明晚晩和林瀚也发生活日常,为啥他俩“接地气”的内容没有收获网民的好感?
留言里有位姐妹说,她的妈妈也看竹子的视频。感谢这个姐妹的留言,这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新维度的思考: 为什么竹子的视频,会有一些大龄观众?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竹子的视频可以跨越年龄层传播。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storytelling的角度来看。一个标准的电影剧本,都包含建置、对抗、结局这三个部分,竹子几乎每个视频都可以用这个框架来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一期和丈夫吵架的vlog:
一开头先交代了吵架的背景:

然后中途大篇幅描写她和老公如何赌气:

最后的结局是和好了:

所以,这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即便完全不知道竹子的人,也可以非常容易地follow这期视频,整个故事上下文都交代清楚了,所以这种视频的受众特别广;再比如她的爱用品分享,她能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每个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感受。简而言之,从竹子的视频可以看出,她希望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看懂她的输出,就小短剧、微电影一样 (再次申明,我不是粉丝)。但凡对编剧、传播有一点点兴趣的朋友,应该都能看出这个框架,结论就是竹子作为全职up主有在努力营业。
如果说竹子的每一期视频,都在很用力地在交代context,那么,晚晩和林瀚的视频,完全不在乎观众是否能看懂,比如最新发的一期,通篇仅是手机视频拼凑,毫无story框架可言,一个不知状况的路人,根本不想看这样一期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视频吧?

还有这个爬山视频也是, 十分random,假设我是一个完全不认识晚晩夫妇的人,看到这样一个无聊的视频,我的内心应该充满了问号并且完全不会想和这样的一个up主有互动,消费类的视频至少还让我知道现在市面上有哪些产品,这个爬山视频看完啥也没学到:

大胆陈述一下个人看法,虽然晚晩夫妇有发各种生活日常,但我觉得这些内容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的想要接地气,而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秉承着“让你们看看我们作为名人的日常“的心态而发的这些视频。因为真正的接地气,会让观众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故事,而不是每次都穿着随意对镜头做鬼脸、吃东西或者傻笑。这种输出很难争取路人缘,只会让黑粉越来越壮大。晚晩夫妇不在意视频质量,要么就是真的觉得自己是名人,分享这些碎片给粉丝纯粹就是自己开心;要么就是自己能力不足,不愿意出钱出力去好好策划社媒营销策略吧。
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一卷民谣被邻居殴打… (cjc)
- ➕1可以🍑吗 (Grace)
- xs张阿福小号疑似回应拉黑凯西,打起来打起来 (人美心善夏友善)
- 🍑一下百慕大肥鹅 (赛博小狗)
- 吃司美的大可准备切胃手术了 (豆友79734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