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来自:假面
【以前的文章,搬过来吧】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到黄楼一章,发现语堂对东坡在密州任太守的两年提及甚少。他说东坡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开始,是从徐州从他的“黄楼”时期开始。他说东坡过去在杭州,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地方贫穷而偏远,也无由一展其行政才能。诚然在徐州期间,东坡所做的政绩,证明了他在行政上也是一个干练之才。可是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伟大的诗人,我更愿意相信东坡真正的生活始于密州,始于那个偏远而贫穷的小州县。 密州,在东坡心里的位置无从知晓。在他,可能只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经历,在密州的历史上,却是千载难逢的一种幸运。所以,把苏轼在密州所遗留下的词赋稍加摘录和整理,算作清明对诗人的一种缅怀吧!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翻译: 所有事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可欣赏的,都可以让人愉悦,不一定非要是奇特珍贵美丽的东西。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醉;蔬果草木,都可以饱。推而广之,我到哪里不会快乐呢? 寻求福祉而避开灾祸的,都是把福气当作可喜悦的而把祸患当作可悲伤的。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是能用来满足我们欲望的物质却是用得完的。分辨美丑的想法在胸中斗争着,而对于取舍的选择在面前交错着,那当作喜悦之事的往往很少,而当作悲哀之事的往往很多,这就是所说的求取祸患而避开福祉。求取祸患而避开福祉,哪里是人所想的本意呢?是物质蒙蔽了我们啊!那些普通人把精神放在物质上,而不会让思想不受到物质的局限。物质本来没有大小的区别,局限在物质本身看去,没有不又高又大的。那高大之物依仗着自己的高大而藐视我,那我常常眼花缭乱,像在缝里看人打架,哪里知道谁胜谁负呢?所以关于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到处都是,而忧愁和快乐都出现了,难道不是大大的悲哀吗? 我从杭州改任诸城,丢下水路的便利而去忍受陆路的艰苦,离开园亭的美丽而承受破屋的艰辛,背弃山湖的景色而走在农田野地里。刚到诸城的时候,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是,案件诉讼杂乱繁多,并且官府的食堂里都没什么吃的,每天都吃枸杞菊叶这样的野菜,人自然都怀疑我不高兴的。住了几年,我脸上圆润些,头发白的也有些变黑了。我不仅喜欢诸城的民风纯朴,也那些官吏民众也都习惯了我的笨拙。于是我就整治园圃,清洁庭园,砍下安丘和高密的树木,来修补破败的地方,姑且作为完备的打算。园子的北边,靠近城墙的的一座高台已经很陈旧了,我稍微修葺翻新了一下,时不时一起登台揽胜,舒展精神。往南可以看到马耳、常山,有时看到有时看不到,有像近有像远,是不是有隐士在上面呢?台东面则是卢山,秦朝人卢敖所逃遁的地方。往西可以看到穆陵关,高高的的像个小城镇一样,吕尚、齐桓公的遗风,尚有余留下来的。北边俯瞰着潍河,很感慨地叹息,想想韩信的功绩,又哀叹他的不能善终。台又高又安静,又深远又明亮,而且冬暖夏凉。下雨下雪的早晨、风郎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台上的,客人没有不跟随我在台上的。采来园圃里的蔬菜,捉来池里的肥鱼,酿造高粱酒,煮粥吃,不禁感叹游玩了真快乐啊! 那个时候,我弟弟苏辙在济南,听说就做了篇赋文,并且命名这座高台叫“超然台”。以表现我去哪里都能快乐,因为我的思想超于物质之外啊! 超然台,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于熙宁八年所修。该台原是城墙上的土台,苏轼复加栋宇,作为登眺之所。他爱弟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苏辙深知兄长的性格和情感,还特地写了一篇《超然台赋》,夸其“高台凌空”。苏轼对此台十分赞赏,亲自写了篇散文《超然台记》。他在诸城写下的一些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台并津津乐道。万人传诵的《水调歌头》、登台眺望密州写下的《望江南》、在深冬登台观望雪景写的《雪夜书北台壁》,这些动人诗篇,都是在台上所作,都是以台为依托的,由此可见苏轼爱台之深。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 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在密州祭常山回,与同官会猎于铁沟附近,写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 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雪夜书北台壁 二首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虚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熙宁七年(1074年)十一月,苏轼赴密州知州。时值寒冬,下了一场大雪,便作了《雪后书北台壁二首》诗。 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 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方将怨无襦,忽复歌缁衣。 堂堂孔北海,直气凛群儿。 朱轮未及郊,清风已先驰。 何以累君子,十万贫与羸。 滔滔满四方,我行竟安之。 何时剑关路,春山闻子规。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为自己无能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写下了《和孔郎中荆林马上见寄》.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有的作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熙宁七年(1074)七月杨元素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 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 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这首词是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给其弟苏辙的作品。 雨中花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 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 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 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 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 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 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9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昔日东武有南禅寺资福寺,城北有苏氏园,每年用芍药供养佛。1075年9月。 满江红 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天岂无情,天地解. 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 君过春来纡且绶,我应归去耽泉石. 恐异时.杯酒忽相思,云山隔. 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 何辞更一醉,此饮难觅. 欲向佳人诉离恨,泪珠先已凝双睫. 但莫遣,新燕却来时,音书绝. 庐江问勋适以事至密.勋好古善篆,得李斯笔意,乃摹诸石,置之超然台上.1076年作. 满江红 东武城南,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华。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锲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1076年3月作。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 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 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也就是1076年底的时候居士被调离密州,当时的黎民百姓遮道哭泣,苏轼洒泪离别,当时天正下大雪,他盼望来年的密州有个好收成。1085年宋朝元丰八年十月奔赴登州太守,经过密州人们听说后都来送别。“重来父老喜我在,扶挈老幼相遮攀,当时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颜”. 江神子 东武雪中送客 1076年12月移知徐州 相逢不久又春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下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知道故人想念否,携翠袖,倚朱阁。 居士即将离开亲密无间的密州人民了实在是难舍难分!不知道超然在那里,从此去那里就少了这里的开心了。反映了苏轼的前途迷茫的感觉,估计此时是在五莲去徐州的路上写的。 ---------------------------------------------------------- 附录苏东坡居士密州作品集 熙宁七年(1074年) 南乡子(东武望余杭) 浣溪沙(缥缈危楼紫脆间) 又(白雪清词出坐间) 南乡子(裙带石榴红) 又(旌旆满江湖)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 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 南乡子(不到谢公室) 菩萨满(天怜豪俊腰金晚) 阮郎归(一年三度过苏室) 醉落魄(苍颜华发) 菩萨满(玉笙不受朱唇暖)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减字木兰花(银筝旋品) 醉落魄(分携如昨) 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更漏子(水涵空) 浣溪沙(长记鸣琴子贱堂) 永遇乐(长忆别时) 沁园春(孤馆灯青)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熙宁八年(1075年) 蝶恋花(烟火钱塘三五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雨中花慢(今岁花时深园)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 又(春光亭下) 熙宁九年(1076年) 蝶恋花(帘外东风交雨霰) 满江红(天岂无情) 殢人娇(别驾来时) 望江南(春未老) 又(春已老) 满江红(东武城南) 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 画堂春(柳花飞处麦摇波)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又(相逢不觉又初寒) -------------------------------------------------------------- 附录苏东坡居士密州年谱 1074 甲寅 熙宁七年 39岁 是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正月,游风水洞,推官李泌先行三日,留风水洞相待,作诗题壁。是年纳侍妾朝云。苏轼以苏辙在济南,求为东州守。五月受命移知密州。九月二十日别南北山道友,秋末去杭赴密州,与杨元素同舟,与陈令举、张子野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道过常州,为钱公辅作哀辞。是年苏轼在润州道上过除夜,作《师子赞》及《润州道上过除夜》诗两绝。 苏辙《超然台赋》序:“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 苏轼《勤上人诗集序》:“熙宁七年,余自钱塘赴高密。” 《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钱塘,移莅胶西,以九月二十日,来别南北山道友。” 《记游松江说》云:“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従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 《师子屏风赞》云:“润州甘露寺,有唐李卫公所留陆探微画师子版。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过而观焉。” 1075 乙卯 熙宁八年 40岁 是年苏轼到密州,到郡二十余日作《上韩丞相论灾伤书》;又论密州盐税;又作《后杞菊赋》。作《送刘孝叔吏部》诗、《和李公择来字韵》诗。及常山祈雨感应,立雩泉。 《后杞菊赋》序:“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移守胶西,而斋厨索然。” 1076 丙辰 熙宁九年 41岁 是年苏轼在密州任。作《刻秦篆记》,是年中秋,欢饮达旦,作《水调歌头》怀子由,及作《薄薄酒》二章。又写《超然台记》寄李清臣。又作《祭常山神文》、《书胶西盖公堂照壁画赞》,及作《山堂铭》,作《表忠观碑》。 《刻秦篆记》:“熙宁九年丙辰,蜀人苏某来守高密。” 王安石56岁。苏辙38岁。黄庭坚32岁。米芾26岁。 1077 丁巳 熙宁十年 42岁 是年苏轼在密州任。就差知河中府,已而改知徐州。 1085 乙丑 元丰八年 50岁 是年正月四日,苏轼离开泗州,上书求住常州。经南京到常州。五月内,复朝奉郎,知登州。再过密州,过海州,叹高丽馆壮丽,作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