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妇女服饰: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读书报告
猫の豚(旧目标,新领域)
作者简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台湾师范大学毕业,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人类学组主任及副所长,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 王明珂教授从事的主要是对华夏及其边缘人群――由过去的 “戎狄蛮夷”到今日少数民族――的历史与人类学探索。1997年,王明珂教授发表《华夏边缘》一书;由人类生态、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等面向,探讨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1994-2003年之间,王明珂教授多次利用寒暑期在川西地区进行羌族田野研究(累计约一年);2003年王明珂教授完成《羌在汉藏之间》一书。在这本著作中,王明珂教授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以及推动此成长历程的社会与文化微观过程;这是以具体研究来说明华夏与华夏边缘的本质及其历史变迁。 读书报告 这篇文章发表于1998年,正值王明珂多次进入川西地区进行田野研究的时候,文章中他的报告人基本上为懂得汉语的羌族知识分子,因而推断出他并未掌握羌族的语言,同时,他的田野调查次数频繁,每次时间较短,和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长时间生活在当地并掌握本土语言)有一定的距离,同时,文章中并未描绘出完整的羌族生活图景,即便是针对本文研究的焦点“妇女服饰”,也并没有非常写实而详尽的描述,不同的村寨之间的服饰差异虽然被指出,但也未被细化描摹。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论文,也非田野报告,从文章关注的羌族妇女服饰变化以及其背后的意义挖掘的角度来看,本文更像是区域社会文化史论著。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材料以作论证,包括他自己的田野经验;语言学家的论断;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民族学者、传教士等人的描述和调查报告、照片资料(文章中提到,但未见);清代地方志材料;以及1949年以后州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和文化推广活动资料;羌族知识分子的口述材料等等。 关于材料的组织和观点的论证,作者的逻辑线清晰且让人信服: 在前言部分,作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的反映——服饰是个人身体的延伸,利用此种延伸,个人或一群人强调自我认同以及与他群体间的区分。提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羌族服饰所呈现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社会认同与区分体系,此体系如何被不同的个人与群体藉由各种不同的记忆媒体表现在“传统服饰”的定义、操弄、传承与变迁? 首先,作者对现在羌族妇女的服饰进行简要描述,从活动范围、年龄、当代羌族男子观点等方面作出区分和解释。 然后,作者从文献的角度出发,列举了二十年代初传教士Torrance对羌民衣饰的描述、西方民族学者Graham的描述、民国30年大学生调查者的描述、二十年代黎光明的报告、《汶川县志》中对三族均有羊毛织物的论断以及清《茂州志》记载夷民求归汉等材料,论证了在民初时期当地汉与非汉民族的服饰差别是模糊的。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调查者、民族学者、民族工作者们都尝试把以某些客观标准如血统、语言、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独特性和统一性来将羌民区分成为一个界定清晰的“羌族”,这就是民族化的过程,并且通过此过程,厘清以汉人为中心的华夏民族的边缘。而他们最终通过羌语的调查而达到区分的目的,创造了羌族。 其后,作者开始就本文的中心问题:羌族服饰所反映之少数民族“民族化”历程。1949年之后,在政权的民族识别与民族分类过程中,由于民族平等政策给予少数民族的优惠,使本不愿承认自己身份的土著有意愿承认自己是少数民族。因而,许多羌族传统文化有越来越鲜明的趋势,尤其表现在妇女服饰上。其过程和因由,则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 汉族的民族认同:以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来强调与汉人的不同之处,藉由刻画汉族边缘来强化汉族认同。而服饰作为身体的延伸,需要被特殊化来表达一个民族的特色,以此体现团结与区分,进步与传统之间的分别。 第二, 羌族知识分子的羌族认同:他们所掌握的本土知识与汉族知识都是“资产”,羌历年与羌族妇女服饰被他们作为“羌族文化传统”而不断强调和发扬,而妇女服饰被他们用来作为表达认同和区分体系,以及体现传统的手段。 第三, 村寨民众的认同与区分:对于民众而言,各村寨妇女服饰的特性和彼此间微小的差异被作为孤立的地域区分的标准。其中男性实际上只有概念上的区分,而村寨的妇女在她们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服饰的传统,并在日常生活通过竞争夸耀与摹仿附和逐渐形成服饰的典范和创新,由此不断强化了她们所穿着的服饰的鲜艳和繁复程度。 第四, 展示:村寨妇女作为展示者与观众,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服饰,并以此展示个人和群体特色;村寨男性作为观众,通过欣赏妇女的展示,来强调两性间的区分和强化民族认同;羌族知识分子和外来者不仅观看展示,并且有意识的创造展示的场合和场所,以此吸引观众和得到利益;被吸引而来的观众则通过欣赏展示来修正或强化在权力关系中的各种文化认同与区分。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他整篇文章的结论:由二十世纪前半页到九十年代,羌族妇女服饰鲜明化、特色化的变化过程,是“民族化”的结果与反映,反过来它也强化“民族化”所造就的各种认同与区分。 我觉得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进益: 1、 材料的运用:如前文所提到,文章中所运用的材料类型相当的广泛,对每一种不同的材料的运用也相当的巧妙,学术性较强、可信度较高的材料作为客观证据,以此判断一些事实;与事实契合度不高的材料,并不在文章中直接反驳,而通过比较论证、归谬等方法得出论断;主观性比较强的材料,则着重于观照其中隐含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意义。 2、 时间的选择:本文所涉及的时间段,大概跨度在一百年左右,在华夏历史中所占比例很小,在羌民(或者说岷江上游地区的族群)的历史中也只是较短的一段,但社会和历史恰好在这个时间段发生了有趣的变化,该时间段的选择能够是讨论的焦点更集中,更易于表达所发生的变化和根源。 3、 角度:文章一直采用多种角度来观照,采用了不同的时段视角;不同地域范围的视角;不同民族的视角;不同社会角色的视角;不同性别的视角等角度来讨论问题,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论断,从而更贴近历史的真相。 4、 问题意识:不仅从这篇文章里面可以发现,从最近的阅读和上课,我逐渐觉得许多看起来是早有定论或者必定如此的“事实”,其实存在非常多的疑点,包含有许多近期的人为构建的因素,那么,不单止重新客观地寻找历史的“真相”很重要,“怎么样篡改历史”,“为什么篡改历史”,本身就是非常有趣的过程和问题,从中可以看出社会、文化、权力、心理、群体等因素对“历史”的影响,不仅有价值,而且能在貌似已经被研究过的领域里面,再发掘出新的可以做的研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葑村读书会第三期 (JX)
- 2023年冬季学期葑村工作坊 (不是热水)
- 《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读书札记 (雲軾)
- 《社会权力的起源:中国史前葬仪中的社会与观念》读书札记 (雲軾)
- 《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读书札记 (雲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