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女博士和她的设计生涯[转]
Siwei
普拉达出身殷实之家。典型的天主教徒家庭,家规严苛,母亲是个强势严厉的女人,她从小生活平淡,想穿漂亮衣服,却一直不被允许。母亲虽然十分热爱时装,但同时也十分遵循传统,更讲究穿着得体,不喜叛逆。 这种中规中矩、富有而“有压力”的不自由生活,也造就了缪西娅·普拉达日后的叛逆与尊崇两种不断斗争的矛盾心理和个性设计风格。比如她不继承家业,学习政治学,还当过哑剧演员。由于年轻时代成长于60年代,对于激进的左派政治团体十分热衷,随着成熟,她对那些空谈的政治理想兴趣减少,对于实干派的设计开始感兴趣,并继承家族企业。遇见贝特力后,合力重振家族,重新定位普拉达风格。 俩人都是强势的人,但是也是天作之合。正是由于贝特力的加入,将普拉达由一个家族式企业发展成为继LVMH、PPR、RICHMOND之后的第四大时尚集团。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贝特力大刀阔斧的发展,令普拉达在最辉煌的时候,旗下品牌曾经多达两位数。 但是,两面性始终伴随一切事物。 9年5次上市不成,宁愿归罪贝特力。 他掌管经营大权。普拉达80年代奠定发展基础,90年代在他带领下猛烈并购,把吉儿·桑德、海姆特·朗等等优质品牌收入囊中,欲图真正跻身具有撼动市场能力的企业帝国之列。然而囫囵吞枣必定是不行的。在囫囵吃下十数牌后,开始明显表现出消化不良。债额成倍上升,虽有销售业绩支撑,却都无奈填补债务黑洞。 更遗憾的是,收购交易一一完成后,一一陷入亏损泥潭,不但未能创造财富,还要“拖累”核心品牌对其进行巨额贴补。那些看似优质的设计师品牌,最终只落得了一个为普拉达“集团化经营”锦上添花的噱头。 不得不说,这有部分原因是贝特力性格所致。 贝特力的强势在业界闻名。曾经大家最好奇的是,他与缪西娅多年来是如何做到两种强势的相处。事实上,这对夫妻档在搭档方面,堪称天作之合。贝特力做经营,但是对设计感兴趣,缪西娅做设计,但是对经营十分着迷,信任并能够相互补足,或许是解决每次强势纷争的最好药剂。 不过,普拉达集团的上市迷局并不能否定这对夫妻档的实力。在疯狂收购对集团造成巨大财政黑洞之后,2005年,贝特力调整方向,剥离附属,甩掉债务,轻装上阵,先后剥离吉儿·桑德(Jill Sander)、海姆特·朗(Helmut Lang)等品牌,将重点集中到核心品牌Miu Miu和Prada上。然而2008年计划第5次上市,却天不怜惜,恰逢经济危机,普拉达的上市梦,老天也来涮了一把。 我内心一直十分十分十分喜欢普拉达。这份喜欢,不同于对卡尔·拉格菲尔德,不同于对海蒂·斯里曼尼,更不同于对埃尔博·阿尔巴兹。我喜欢她,有思想上的认同,有精神上的向往,我着迷于她设计中散发的思想魅力和精神诉求。 或者说,我喜欢她通过作品表达出的一种暗含叛逆与反讽因子的设计思想,喜欢看似保守的形制中流露出来的女权主义和冒险精神。仅仅是精神,冷静的震撼力,给我强大吸引。 爱知识分子,爱普拉达。缪西娅·普拉达身上有很强的知识分子气息,也一直难以泯灭她的政治诉求。 她曾经加入意大利共产党,获得政治学博士头衔,被誉为“知识分子”设计师,一位现代艺术收藏家,尼龙背包创始人……她出了名的特立独行。很少出席宴会Party,很少奔跑着登上T型台,挽名模、捧鲜花盛大亮相,每次谢幕,探个身,招招手,便隐去。她十分善于营造温文尔雅的布尔乔亚情绪,看似隐涩,实则犀利,直言“暴露的性感是绝望的”,不讳“奢侈品是世界上最愚蠢的”。 作品如人,亦如此。 到现在,我的感觉,她也没有泯灭身上那种激进和温和两种不同因子的交织。设计中亦有体现。虽然缪西娅小时候向往粉色甜美,但是日后的风格却少有娇媚,她心中的女权主义时代情绪事实上一直十分强烈。我记得有次接受采访,她表达了对于奢侈品的憎恶,这透露出她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欧洲很多富有知识分子都有此种思想)所流露出来的一个阶层的观点。 普拉达说,“我喜欢与众不同,甚至期望在设计中夹杂进政治理想,这与时尚产业天生的商业本性完全背道而驰”,这句话,暴露出她作为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所具有的典型社会诉求;而身为奢侈品牌,高端时尚品生产商,公开反讽对奢侈品的痛恨,则又凸显她作为殷实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员,表现出来的“要精神上高于”却实际上在“现实中逐流”,这一矛盾情态。 我想她这种骨子里的“骄傲”事实上是浅薄的,但是这是时代的问题,是阶层属性的问题,她年龄的成长时代,注定她摆脱不了这些属性,不像当今时代涌出的新兴设计师,他们的思想更自由,更多元,更无所谓,当然,新人嘛,无畏,无所谓。 回到她的童年、青年成长历程和所属年代的价值观、文化观中去看设计师,可能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她的设计风格,她的人生。 就像弗洛伊德总要回到童年和梦境中探寻人的心理长成一样。 她的文化属性,让她对于女性化的认知,更明显地表现在她自身的着装上,比如开襟毛衫,欧式风格膝下裙和平跟鞋。这是几乎她出席各种活动最常见到的形象。那种女性化,不是隶属于男性强权社会的娇美,不是大多娇柔女性幻想中的公主情结,是独立的,自信、自由、自主的,并且无所畏惧的,是普拉达意念中想要表达的新女性。她的设计,色调始终是调和的,含灰色调为主的,色调本身的冲击力,就像她的设计风格一样,内敛却不失杀伤力。 不过,最近几个时尚季,缪西亚·普拉达开始表现出对于苍白颓废风格的关注。从2009年3月举办的2009/2010秋冬普拉达秀展上,便开始表露设计师的这种情绪转变,2009年7月发布的2010春夏普拉达男装秀,持续表达。对于流行,你不需要关注太多,看到普拉达的变化就足够。她的表达,就是流行。 我不想为设计师的这种转变赋予受经济危机影响,类似这种沉重的意义,我更愿意相信这仅仅是设计师设计人生中的一次审美变革。 记得安娜·温图尔曾这样评价普拉达——“不论她曾经做过多少迎合消费者的设计,她骨子里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冒险家’。” 这句话在我看过的所有评价普拉达的话语中,最打动我。 尽管看过她的几个专访VIDIO,我觉得这个女人骨子里有着所有知识分子的骄傲,十分顽固的阶层属性,但是或许这种鲜明的思想表征,让她更具个性魅力。 我要再一次说“尽管”,尽管设计中蕴含着她的一切特点,爱她的设计,等于欣赏她的思想,而我又不能完全认同她的思想,或者说我认同她特别的设计,却不认同她的全部人生,当然,也没有必要完全认同。 因为无论如何,毕竟我们消费的是她的产品,而不是她的为人和处事。 转自海报网--aloezhao 原文链接: http://www.haibao.cn/user/post/14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