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十六个提问
来自:林昆辉老师(非事件S-R量化咨询技术)
富士康的十六个提问 大观心理治疗所 所长 林昆辉 第一个问题:发生什么事? 回答:连续发生跳楼自杀案件。从2010年1月23日至5月27日,深圳地区拥有40万员工,富士康工厂的宿舍区,发生8起跳楼自杀死亡案件,2起跳楼自杀未遂案件,及1起割腕自残案件。性别上,区分为9位男性4位女性。2位自杀未者都是女性,一位自残者是男性。13人都是外地人,年龄从18岁到25岁。12起自杀案件,一月份有1起,二月份无,三月份2起,四月份3起,五月份6起。自残案件于五月份1起。8起自杀案件发生在龙华厂区,4起自杀案件发生在观澜厂区宿舍,1起割腕案件也发生在龙华厂区宿舍(3月15日入厂工作),第11跳的男性员工才从学校毕业,从湖南到富士康只42天。 第二个问题:这件事严不严重? 回答:五个月发生12起自杀案件(10人死亡),就全大陆全年度自杀案件而言,严不严重呢?大陆全年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32人自杀死亡。富士康工厂以40万人计算,一年可分配到128人自杀死亡,一个月平均是11.5人自杀死亡,五个月合计是57.5人自杀死亡。富士康五个月自杀死亡12人,占57.5人的21%。所以就全大陆的自杀死亡案件而言,富士康工厂在2010年1月至5月的自杀死亡率,只有标准值的21%,远低于其它地区人口的自杀死亡率;在此之前,若无自杀案件发生,更显示富士康工厂是自杀死亡率非常非常低的地区。真正严重的是57.5人-12人=45.5人,这五个月中富士康少掉的45.5人,被那个或那些40万人区域拿走了。 第三个问题:连续12个人跳楼自杀怎么会不严重呢? 回答:40万人口的地区,应该有57.5人自杀死亡,平均一个月会有11.5人自杀死亡。富士康工厂五个月12人自杀死亡,每月平均只有2.4人自杀死亡,不能说是连续。觉得严重是媒体没有报导每个月超过11.5人自杀死亡的地区,却报导五个月合计12人自杀死亡的地区。 第四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严重的呢? 回答:第一个严重的是那些每个月11.5人自杀死亡的地区没有人关切报导与援助。第二个严重的是相同地点、相同方式的自杀行为,显示在「高危险群人口密集的封闭小区中」发生自杀案件造成模仿效应,并未获得及时的关切与有效的遏阻。 第五个问题:那些是自杀高危险地区呢? 回答:投入更多的自杀问题研究,才能找出那些地区是自杀高危险地区。富士康事件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主动去关切自杀高危险地区,不只是以每10万人或40万或100万人口为单位,把每一个省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格子,然后配置项目人力执行全大陆自杀防治总体检、干预、协助与社教。更急迫的是,针对自杀高危险族群,寻找他们密集群居的地区,投入大量专业人力进行长期的计划性干预、教育与协助。 第六个问题:那些人是自杀高危险群? 回答:大陆有三个高危险族群,第一个高危险族群是自杀死亡的主要年龄层:老年人。第二个高危险群是青年人,第三个高危险群是年轻妇女。特别要注意的是从农村移动到都市的青年劳动人口,以及留在农村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的妇女。 第七个问题:那么该从何做起呢? 回答:借着富士康事件引发的社会关切,进一步移转到第五和第六个问题。凝聚朝野与全民的共识,关切这个人口占世界1/5,自杀死亡人口却占世界1/4的中国大陆。然后拟定长、中、短程三级自杀防治计划,并针对普遍性、重要性、指标性与急迫性的自杀现象,进行专业整合的干预、教育与协助。各省市建立有效的自杀(未遂)通报与立即援助系统,当然是最为紧迫的要务。 第八个问题:什么是三级自杀防治计划? 回答:这是把自杀案件放在时间流中,区分为之前、之中、之后三个阶段的自杀防治作为。第一级自杀防治工程是:让自杀案件不会发生。第二级自杀防治工程是:速效处理自杀案件现场与相关人员,全力减少对他人或家庭或小区或机构造成之伤害。第三级自杀防治工程是:让相关人或相关地区不再重复发生自杀案件。 第九个问题:那么富士康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回答:富士康40万人的厂区,相当于台湾的一个新竹市。12起自杀案件都是远离故乡的年轻劳动人口,包括刚毕业的第一次远距就业人口。出事的12个人所面对的小环境(厂区生活)和大环境(中国大陆的人口与社会阶层流动现象)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这12个人与自己的价值关联,与职场生涯的价值关联,以及其与大环境的价值关联。或者这三种价值关联也是相似的、共相的,但是却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反应模式。 富士康事件的问题,不是大小环境好不好该不该如此?而是:面对大、小环境相同或相似外在刺激条件时,这12个人为何采取自杀的行为反应模式,而其它40万人为何不采取自杀的行为反应模式。是这12个人少了什么,那40万人却多了什么吗?还是这12个人多了些什么?而那40万人少了什么呢?如果把这40万人装在富士康这个大漏斗中,这12个人就是滴落下来的自杀死亡者。富士康真正的问题有五个:第一个是漏斗底层塞住没?天网、地网和隐行网够了吗?第二个是现在卡在漏斗底层,还没滴落下去的人有多少?是谁?还能撑多久?第三个是整个漏斗中,是不是有一股洋流或暗潮,让某些人自然的往漏斗底层移动。第四个是每天新招募的新员工,是否有人表示和这12人是同一类。第五个是从第一滴到第十二滴,愈来愈快愈接近的滴落速度,示富士康没有能力及时启动第二级与第三级自杀防治工程。 第十个问题:调薪30%能解决富士康的自杀潮吗? 回答:调薪10%~30%能增加一个人面对生与死的挫折容忍力吗?当然不会。那些薪资、福利比富士康差的劳工,工作环境与管理比富士康恶劣的劳工,自杀死亡率就飙上天吗?富士康的自杀死亡率并不高,被误解为自杀潮,是因为用相同自杀方式。 第十一个问题:如果不是工作环境,也不是钱,那么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大环境因素:都市化的社会流动,必须远赴异乡才能讨生活。小环境的压力:包括单调工作内容、长时间加班、厂区管理方式严格、人际关疏离…。家庭因素:包括已婚的家计负担、未婚的无可牵挂、家庭的变异、冲突、破碎…。个人因素:包括人格违常、性格缺憾、个性偏向、工作能力与人际关系能力不足…。生活因素:包括缺乏解决冲突事件能力、没有能力面对与处理生活上的创伤事件、情感缺乏或挫败…等。这些带来失落、挫败-痛苦与无价值感的问题,统称为「创伤事件」。 创伤事件令人无法负荷时,就会产生一种朝向死亡的推力,让人萌生自杀的动机与念头。但是在自杀动机的推力与自杀行为之间,却有一个中介因素:朝向生存的拉力。痛苦感与无价值感推着人想去死,可是幸福感和价值感拉着人一定要活下来。每个人面对无法负担或扛不起的压力时难免萌生自杀的念头(想死),但是每个「想死」的人都「去死」了吗?当然没有,想死的人多,去死的人少;想死简单,去死却千万般艰难。因为「想死」的念头出现,我们自己会制止这个念头。当这个念头制止不了的时候,我们会去做些忙碌一点或高兴一点或特别一点的事,来转移或替代它。当这个念头转移不了、替代不掉的时候,我们只好试图去接受它,以及这个念头后面的创伤事件、痛苦感与无价值感。但是要接受这些不好的人、事、理、境与感情,就必须在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经验中,或者未来生活的可能性中,找到足量的美好事件、幸福感与价值感,才能够互相平衡。 有成功的经验或可能成功,才能接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挫败。有喜乐的经验或可能喜乐,才能接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挫败。有价值感的经验或者可能是值得的,才能接受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值得」。看着或想着自己拥有的美好人、事、理、境与感情,产生的幸福感与价值感就是「拉力」,拉着我们「活着」、喜欢活着,一定要活着。看着或想着自己遭遇的恶劣人、事、理、境与感情,产生的痛苦感与无价值感,就是「推力」。只要有丁点拉力,就能让人「愿意」承受推力。拉力若接近或等于推力,就让人「有能力」接受推力。拉力若大于推力,人就可以「享受」推力。 自杀念头出现后,若拉力大于推力,我们就会打消这个念头,或者不去执行它;自杀念头出现后,若拉力等于推力,我们就会接受这个念头,但是不去执行它。还是想死,但是不会去死。自杀念头出现后,若拉力小于推力,我们就会企图肯定这个念头,并且想方法去执行;不但想死,而且一步步地去死。自杀念头出现后,若拉力种类非常少,强度非常弱,甚至没有拉力时,我们就容易执着于想自杀的念头,立刻或重复地企图以自杀行为来证明「我该死」。所以,自杀的原因:不是发生什么创伤事件,或外在环境因素造成致死的推力。而是致死的推力出现时,一生至此累积的拉力,种类太少与强度太弱,或者根本就已经没有拉力。当推力大于拉力很多,或者完全没有拉力时,一个人才会出现自杀行为。 第十二个问题:自杀防治就是增加拉力减少推力吗? 回答:正确!第一级自杀防治,就是筛检拥有那些拉力?拉力强弱程度?对于缺乏的区块给予教育,训练其建构、发展与享受各类拉力的能力,这就是生命教育。第二级自杀防治就是筛检案主家人、同事、同学、好友等,有感情或生活互动关连的人,及案发地点目睹者,处理医护丧葬行政事宜者,及同班、同寝、同宿舍、同办公室、同厂区、同校的人。了解他们遭受或面对这件死亡创伤案件的刺激,产生了什么负向的身心反应,并给予适切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不让负向影响或身心伤害,继续漫退、张、加深或更为严重。全力减少伤害所造成之推力,及推力造成的影响。在案发后应该立刻执行,持续2至4周。第三级自杀防治就是针对二级自杀防治的相同对象在案发后第五周至十二周,执行第二次筛检作业,确认那些人还有那些负向影响,继续提供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的协助。也确认是否已恢复一般常态动机、情绪与行为能力?是否已经恢复正常生活机能与规律?并提供持续一至二个月的教育训练或引导正向动机情绪与行为的文康、娱乐、运动之活动与竞赛。藉以全面鼓吹或协助,扩大建构与享受各种拉力。 第十三个问题:难道富士康都没做错事吗? 回答:富士康40万员工平均年龄20岁,刚好把大环境里的自杀高危险群,统统密集的置在一个厂区生活圈中。理论上,富士康每月自杀死亡人口应该要超过11.5人才对,事实证明富士康的厂区环境,有效的阻止了大环境的危险因子,才能够让自杀死亡率降低到五分之一以下。认真说起来,「富士康厂办经验」是全中国大陆自杀防治工程的重要借境。 富士康在这次案发前,真的做的很好。三月份二个跳楼案件与四月份的三个跳楼案件,并没有让富士康警觉危机。直到五月份的六连跳,富士康才启动大量的反制与反应作业。但是案发至今,第二、三级自杀防治作业,显然都没做对也没做好,第一级自杀防治作业根本没启动。富士康设立关怀中心,长条桌接连成列(如就业博览会征才摊位般),隔桌对坐协谈的谘商人员与员工,左右都有人同时会谈中,后面有人坐成一行行在等…,除了引发更多大呜大放的情绪之外,无法认证为专业的心理治疗行为。自杀行为不一定是病态行为(精神疾病),但却一定是变态的行为而非常态行为。具有心理治疗专业能力的临床心理师才是首选的医疗人员,而非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学家或谘商心理师。深圳卫生部门与台湾过去的专业人员是否适任,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不是对的人,做的就不是对的事。所以可能白忙一场,又徒增困扰。除了联欢晚会是第三级自杀防治外,做的都不是一、二、三级自杀防治的内容。所以前述的富士康内部五个问题,并未解除。 第十四个问题:二、三十几的年轻人真的那么脆弱吗?我们的青年人出了什么事呢? 回答:这个年龄层的10大死因排行榜,第一名就是自杀,第二名是意外。若把这些独子或独女的高自杀死亡率,视为人口政策下的集体现象是不公平的:说他们是「惯宝宝」被父母惯坏的、宠坏的温室里的花朵…也都是不公平的。因为富士康40万人平均年龄二十岁,没自杀的有40万人,自杀的人才12个人。如果自杀的12人是脆弱的人格,那么没自杀的就不是脆弱的人格。那没自杀的40万人,人格中有那些保护因子或那些拉力,是那12个人所没有的,这才是重点。深入去研究这12个人缺乏什么拉力,所以无法承受或对抗大小环境给予的推力?这才是以富士康事件为借镜,而有益于全中国大陆青年族群之自杀防治的有效作为。大量的年青人出农村进入都市,这种集体性社会移动又分化出差异极大的社会阶层流动。进入都市成为低薪蓝领工人阶层的人,在远离故乡而破坏原有人际关系连带的共同现象下,面临陌生人际关系与长时间工作或必须加班工作的现实处境(工作八小时加班四小时,扣除睡眠八小时,只剩下四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且大部份薪水必须寄回老家,或可自由花用的钱很少。),年轻的心不一定苦闷却几乎一定失去幸福感与价值感。青年人在故乡的拉力系统被割离,在异乡却没空,没心情或也没能力建构新的拉力系统,面对大大小小的推力时就容易出事了。如何帮助外地工作的年轻劳动阶层,维护原乡与原生家庭的拉力系统,并有效建构新的工作与人际拉力系统,才是全面阻止年青人自杀死亡的要务。以富士康为例,就第一级自杀防治工程而言,启动全员的生命都育与生涯教育,协助员工有效建构三个价值工程:自我与工作与家庭的价值关联,自我与工作与生涯的价值关连,自我与工作与企业的价值关联。这三个价值工程的生涯与生命教育,才是富士康这些二十岁员工的真正责任。 第十五个问题:除了年青人以外,那些人容易自杀呢? 回答: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一直是榜首。农村妇女服农药自杀年年超过十五万人。这二个自杀现象与年青人高自杀率,并称中国大陆三大自杀高危险群。如果富士康12个年轻人死亡是自杀潮,那么前二个现象就是自杀狂潮。如果因为富士康事件,这三个自杀危机能获得计划性的有效干预,这就是全民之福了。 第十六个问题:如果中国大陆的自杀现象与统计早己领先世界各国,就整个社会言到底该怎么办? 回答:中国大陆公部门是高度效率的组织机构,推动经济基础建设和绿能减碳城市的宏观之大与效率之佳,令全世界叹为观止。若能同步于教育系统推动生命教育与生涯教育,从根本处训练每个世代人民建构、发展与享受拉力的能力,那么接下来每个年轻世代的全球竞争力,都将获得最强大的生命礼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首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论坛 倒计时: 距离由华夏全人心理... (春花秋月)
- 【北京】心理咨询师多元素质训练小组 (燕园博思心理)
- 第四期潜意识直觉卡(OH 卡牌)实战技能操作小组招募学员 ——... (燕园博思小太阳)
- 好消息!2013年11月30日赵冬杉真实案例咨询观摩开始报名了! (金泉时代)
- 咨询师实践技能及个人成长班(颁证 签约) (燕园博思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