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别业
Silver买不起房子真苦恼
程乃珊 中行别业为旧中国银行的员工宿舍,位于上海极司非而路96号(近万航渡路623弄),占地面积46117亩,为我国银行同业内第一所员工宿舍。 我的祖父母、外公外婆、父母亲,都是在中行别业度过他们的童年、成年或盛年。我虽然一天也没有在中行别业生活过,但每每走过万航渡路623弄,总觉得十分依恋,亲切无比。 中行别业是1923年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出资建造,并经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会讨论决议,建造第一批砖木结构的单开间三层楼的联体石库门房子共七列。每幢安排一位员工家庭,合共有五十六户员工家庭迁入新居。外加一座四层高的建筑,有点类似今日的会所性质:下面为大礼堂,作员工家庭婚庆典礼之用;二楼为免费员工子弟小学——“中正小学”;三楼四楼为单人宿舍,供未婚员工宿住。区内设有供销社、图书馆、理发室、联合诊所、老虎灶、大饼油条点心店等生活设施,另有网球场、乒乓室、篮球场等。现在看来,已是一个具相当规模的小型社区。在八十年之前,上海的住宅设计已有此等前卫的创意,上海人的紧贴时代及与时俱进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所谓高处不胜寒。都会生活指数高就高在居住上。上海楼价,自开埠成市,就一直不是小老百姓所能负担的。连带中国银行的中低层员工,都不胜负担。中行别业的建成,不知羡煞多少打工白领!除了显示了中行殷实的实力,也体现高层以民为本、体恤员工的良苦用心。起名中行别业,意思为中国银行在营业用房外所置的物业。 说起建立中行别业的决策人宋汉章,其中还有一段很启迪今日企业掌门人的故事。 宋汉章为中国银行(当时尚为大清银行)首任总经理,余姚人,一贯生活俭朴,爱护下属。据传言,六十年代他在香港去世时,身后遗产只有数万美元。六十年代他从南美回香港定居,租住北角二房一厅住宅,还没有冷气。香港气候闷热,六十年代不少人家已有冷气。以宋汉章这样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历任中行廿卅年之久的高层的银行家,宋公算得上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了。 传说在上世纪廿年代初,一位中行的高年资小职员病逝,向来厚爱部属的宋汉章,逢员工去世必亲临凭吊。此次当然也不例外。 该老员工负担重,家境拮据。一家四口挤居在石库门楼下一间廿平方都不到的客堂。为老员工停灵,家人拆去了床铺。但毕竟居室浅窄,老员工的灵床头顶灵桌脚顶临天井的长落地窗,令窗门都关不上。时值滂沱大雨,窗外飘入的雨水将老员工的一双鞋子都浇湿了。宋汉章看在眼中心里十分难过:“这位老员工为中行服务了一辈子,最后连一所象样的居室都没有!” 为中行员工提供免费优质居宅的念头就此悠然而生。在1923年10月31日,由宋汉章提出,经常务董事会讨论通过,选址越界筑路区(即越过租界地划定范围开拓出来的新区,仍属租界当局管辖,但因属新开发区,地价比租界地便宜)买地起造“中行别业”。 据中行尚健在的老员工回忆,首批入住中行新楼的清一色为高年资低收入的居住环境差的低级员工。因一般主任级以上高职员工的居住条件都较好。 然后随着员工递增,中行别业员工宿舍也不断加以扩建,设施也不断改良,开始造下水道、抽水马桶、钢窗、蜡地等新式里弄式住宅。此时,因中行员工住宅已基本全部解决,才开始根据年资职务分配住宅面积:有单开间三层楼,双开间三层楼,每户一幢。从未有数户共住一宅的现象,以保证中行员工都有宽敞舒适的居室。 直到1930年,经常务董事会批准,才特别营造经付理的花园住宅。 经付理的花园住宅为九幢连体花园住宅。现在称为连体别墅。外壁为中西结合的有凸出外阳台的汰石墙面,住宅入口有凹进式三踏步台阶,约四米宽的门楣和游廊。磨石子地坪,卅平方米左右的门厅。门厅后部为内走廊。底层走廊前部为客厅、餐厅,后部为灶披间、卫生间和汽车间。宅内有双抱三环扶梯通往二楼三楼,每层三开间。 因为连体共有九户花园住宅,中行人俗称为“九宅头”。当时住着程、史、潘、席、金、居、史、冯、陆等九位经付理。我的父亲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青少年时光。我的外祖父时为中行八仙桥分行主任,住在“九宅头”外的中行别业主任级的双开间三层楼花园里弄式房子。父母亲在同一中行别业一起长大,真正的青梅竹马。 说起来,中行别业内的年轻人喜结良缘的很多。因为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生活氛围,令自由恋爱之风在中行别业内,处处生花结果。 父母回忆,当年中行别业内其实已颇有社会主义之风:看病免费,读小学免费,上中学大学甚至留学,都可向中行无息银行借贷。整个中行别业如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每天有行中大巴士准时接送员工上下班。同事加近邻,邻里关系和睦如一家。 中行别业随着员工人数的递增不断扩建,到1934年建造的六幢四层楼公寓式住宅,已可与租界区的公寓媲美:煤气、水汀、壁橱、打蜡柚木地板样样俱全。因为此时中行的员工队伍已有很大的变化。每年都有海外留学回来的或者作风思想西化的教会大学毕业生加盟中国银行。这批当年的都会新男性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比如,他们更欣赏由西方传入的在一个平面上的、面积相对小而设施精致齐全的公寓房子。中行别业即时与时俱进,兴建一批批新颖的公寓房子。 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建造的沿马路五层新公寓为一梯二户,每户三房。这些新公寓对象就是清一色的一般职员。当然,这时中行职员的学历起点都是十分高的,起码是大学毕业生。 但是,“世外桃源”毕竟是不存在俗世的。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位于越界筑路的中行别业厄运也降临了。1939年5月,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策划,由丁默村李士群等在近贴中行别业的极可菲尔路76号(近万航渡路435号)原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的私人花园住宅,设立“特工总部”。大墙上高架机关枪,门前有日伪军站岗。当年上海人提起76号,就心惊肉跳。门牌号为极司菲尔路96号的中行别业住户,更是日夜提心吊胆。平时出入宁愿穿马路绕道走,也不愿走过76号门口! 此时,中行别业已不再是桃花源,不少住户宁可在外面捱贵租纷纷搬离中行别业,搬到租界地去。当时内里住户只有108户。 1940年由76号一手筹办的中行血案,令中行三名无辜主任死于汉奸日伪枪下。鲜血溅在中行别业弄口。这一血案令不少中行职工忍痛搬离这个大家庭。我外公也就是在那惨案发生后,搬离中行别业至英租界,从而结束了中行别业生活。我的祖父更因为躲逃日伪绑架,举家搬离中行别业“九宅头”,搬至英租界德义大楼五楼公寓(今南京西路南京理发店所在大楼近石门路转角,有宋庆龄题字的少儿书店字样的楼上)。尽然如此,父母对中行别业的生活终生怀念,津津乐道,深深缅怀那时融洽的邻里、情如手足的少年伙伴……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进租界,中国银行被日本人接管。中行别业内更是阴云沉沉,更遑论扩建造楼。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百废待兴,重振江山。中行别业内又开始扩建。前文提到的沿街五层楼公寓,也开始陆续竣工。此时中行别业员工宿舍的建筑面积已达54263平方米。 但凡在中行别业居住过的中行职工乃至后代,在中行别业度过的那段岁月是他们终生缅怀的。中行别业邻里间的情谊,一直延续保留了三代之久。 中行别业并非豪宅华厦,但因为它令中行员工对中国银行的情结深厚。中行别业内父子、叔侄两代共同服务中国银行的比比皆是。不少中行员工子弟负芨国外留学回来,婉拒其他企业的高位厚薪,宁可投报中国银行门下,与那在中行别业内自小结下的中行情十分有关。今香港资深银行家、中资集团南洋商业银行退休老总舒慈煌伯伯至今记得,当年进中国银行做练习生之时,我祖父程慕灏作为银行前辈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这班小青年讲:“想发财的人,不要进中国银行。但我可代表中行向大家保证,进了中行,只要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一世,小康生活总可以保证。”中行别业就是中行实践对员工小康生活许诺的保证。 现今,中行别业内住户早已不是中行员工。但中行别业的岁月,永远会铭记在中行员工和他们后代心目中。比如我! http://blog.sina.com.cn/u/4aba2161010005s4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上海铁路局客户服务中心95105105 (艾玛·鱼-最好的时光是用来浪费)
- 推荐一个午夜的树洞——linger小程序 (TH001)
- Duolingo Spanish Q waiting for A (艾玛·鱼-最好的时光是用来浪费)
- to be a better me (艾玛·鱼-最好的时光是用来浪费)
- 喜欢的故事 (艾玛·鱼-最好的时光是用来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