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债到底要怎么还。--读《追风筝的人》
来自:雨田书房(读到哪,写到哪。)

每次看豆瓣的推荐书单,这本书都是排在第一位。一直好奇这本书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这次看完,大致懂了。这样的小说,内容完整不复杂又有震撼性、历史背景增添悲情色彩、作者的文字功力又一直在线,受众面应该是最广的。
虽然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说,但感觉特别成熟。完全不会难为读者的那种小说,就是完完整整的用心讲了一个故事。

百度说:(百度百科如是说)
1.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2.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在美国亚马逊3月底文学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超过《达·芬奇密码》。该小说已于2007年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作者还著有:《灿烂千阳》(A Thousand Splendid Suns,2007)、《群山回唱》(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2013)。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
3. 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胡赛尼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4. 《追风筝的人》最伟大的力量之一是对阿富汗斯坦人与阿富汗斯坦文化的悲悯描绘。作者以温暖、令人欣羡的亲密笔触描写阿富汗斯坦和人民,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芝加哥论坛报》评)
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华盛顿邮报》评)

从心说:(没有剧透,只谈感受)
1. 比恐怖小说,更让人害怕的小说。
真的读不来这种小说。
表面看来,温情脉脉。但读起来一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最糟糕的事马上就要发生了,但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就一直处于很紧绷的状态。
当伤害真的发生时,心里也真的不懂,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东西,世界上让人难受的事情还不够多么。看本小说想消遣一下,还要受这种折磨。
读《闪灵》的时候,都没有这种特别想放弃不读的感觉。实在受不了这种恐怖、压抑的气氛。
2. 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朋友的含义。
书里面的哈桑,毫无疑问,是绝对的朋友的典范。
但阿米尔也配得上哈桑的友谊。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懦弱的一错再错,牺牲了这段友谊。但如书中所说,那个时候,他也只是个孩子,而且后来一生倍受良心谴责。
毕竟倍受良心谴责,至少说明还有良心。书中也说:“A man who has no conscience,no goodness,does not suffer.”
所以看起来阿米尔和哈桑是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的人,但两人都是真正理解朋友含义的人,彼此都配得上对方的友谊。
如阿塞夫这样的反社会人格的人,不管做什么,都不会良心不安的。
3. 良心债真的是欠不得。
阿米尔这样,一念之差,一生都无法补救。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千万别做让自己后悔的事啊,不然就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没原本想像的那么美好了。
就像阿米尔少年时的选择,无疑就是为了获得爸爸的认同。不顾一切获得后,因为牺牲太多了,快乐也就打折扣了。
读到最后发现,这本书似乎在试着告诉读者:良心债欠不得,但如果一旦欠了,唯一的补救方式是什么。
“And that, I believe, is what true redemption is, Amir jan, when guilt leads to good.”
4. 同《飘》一样,记录了一段逝去的历史。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记录了一段历史、一个国家、一些人。
虽然某些情节安排,接受困难。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难得的规规矩矩讲故事的小说,而且把故事讲得特别好。
在情节、表达、结构、人物、内涵、隐喻等各个方面都特别完整。不是那种另辟蹊径的小说。不会难为读者,也不会愚弄读者。
不炫技,也不故弄玄虚。
不会有情节太宏大,文字很尴尬的地方;也不会有文字很动人,情节让人捉急的安排。彼此支撑的刚刚好。
读者就做好慢慢阅读、慢慢心碎、慢慢流泪的准备就好。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全部中英文小说书评,欢迎来我的个人公众号看看:雨田书房(ID:readingisthenewsexy)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每周一本外文书 THE TURNOUT】我觉得我的小杂记放这里挺好 (晨)
- 《源泉》:我可以为你死,却不能也不愿只为你而活 (雨田书房)
- 余华《兄弟》:不写鬼神只写人 (雨田书房)
- 参与话题:最受感触的一个获奖感言。 (雨田书房)
- 参与话题:晒一晒你的进口原版书 (雨田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