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成功,越抑郁?
所长任有病




越优秀,离幸福反而越远? 很多广为人知的成功企业家,自曝身患抑郁症,他们甚至要花费比普通人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精力治疗才能康复。在大多数人的固定认知里面,这已经呈现出了一种深深的矛盾:那些看似具备所有幸福要素的人,反而更难感受到快乐。这些成功企业家,每个人都是功成名就,包括他们在内的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是优秀和顶尖素质的代名词,成功本身带来的光环让他们有更多追求和获取幸福的能力。事实虽然有违常理,但案例却真实存在。 历史上最优秀的美国总统林肯,也饱受过抑郁症的折磨。据资料显示,林肯年轻时性格十分飘忽不定,时而信心十足,时而感觉前途渺茫。《时代周刊》发表的多位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这是因为林肯患有较为严重的抑郁症。 1840到1841年的冬天,为了让一直在债台高筑的伊利诺斯州不致垮台,林肯一直苦苦支撑,濒临崩溃。后来林肯公开谈论他的痛苦、绝望与自杀的冲动,朋友们深感震惊:“林肯疯了”,一位名叫约书亚·斯皮德的人回忆道。“我们不得不把所有刀具都拿岀他的房间,真是太可怕了。” 《林肯传》中记载:“患抑郁症的那段日子里,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不想和任何人说话,离人群远远的,一个人孤独地坐着,呆呆地望着遥远的地方,让他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度过一天又一天。林肯的朋友们把他的小刀藏了起来,怕他会自杀,还在远处看守着他,以免他跳河。” 丨史学家称林肯为“最伟大也最抑郁的总统” 后来林肯告诉州议会的一位同事:“别人都觉得我恢复得不错了,可以愉快地生活下去了,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私下里,我还是那样的难过,甚至不敢把小刀带在身上,怕控制不了自己。” 优秀如林肯总统,也没能逃过抑郁症的困扰,难道越优秀,离幸福反而越远了吗?

抑郁不是成功者的专属,
但也绝不会轻易放过一个成功者


百度百科收录了这样一个词条:成功后抑郁。包含关键词有“痛苦”、“以死解脱”、“不善于自我疏解”、“过量压力”等。 成功带来了丰盈的物质条件和上流的社会地位,也一并带来了更多的抑郁来源。比如升迁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社会竞争加剧,工作节奏太快,自身期望值过高等等。这些情绪问题一旦自我疏解不及时,就会更易罹患心理疾病。 一方面,高压力几乎是成功者的恒定特征,没有随手可得的幸福,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他们中的相当一大部分人,白天工作很劳累,回到家后就会懒得跟家里人说话。即使跟家人在一起,也时常陷入低落抑郁,游离在“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中。而这种情况持续得久了,就埋下了另一个抑郁的祸根:家庭支持系统的缺失,让抑郁更容易乘虚而入。 《燃点》曾做过一份针对5000位企业家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企业家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他们觉得自己离家人朋友越来越远,内心非常孤独焦虑;七成都处于高压力状态;7%的企业家甚至觉得事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性生活。 丨燃点采访:事业已经严重影响了感情生活
在这项调查里,有一个问题是“你一手创办的事业有多苦?” 十分为满分的话,大部分人都打了八分和以上。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重新来一遍,你还会选择同一条路吗?” 超过九成的人,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会。

丨创业邦采访话题:为什么创业者更容易抑郁?
优秀的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先成功,后治疗”。一位来访抑郁研究所的十亿美金俱乐部成员说:“没成功,我不配抑郁。”

为什么优秀的人会更容易抑郁?
从更深层次的病因分析,成功者们的抑郁根源,可以从三个方面阐释。
1.掌握权力会导致脑损伤:

众所周知,在成功者人群中,大多数为管理者身份, 动辄千万上亿的年薪也是构筑成功的重要基石。但世界是客观辩证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 一份神经科学研究:掌握权力会导致脑损伤。领导者身处高位,时间久了,会失去原本让他们得以成为领导的一种心理能力——设身处地理解他人,也就是共情能力。 在管理者的视角中,一切应当按照规则和铁律执行,他自己即是规则的制定者。久而久之,上位者和执行者间的鸿沟就会显现,千百年来无从解决的职场矛盾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高管。对下属缺乏共情能力,在管理者眼中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 实际上,到这一步,这些已经成功的人可以正式宣告陷入了情绪感知障碍。权力就像一把杀死同理心的麻醉枪,腐蚀了自己,也造成了脑损伤。 对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达彻尔·凯尔特纳,曾在多年的实验室和自然实验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在权力影响下的被观察对象,行为仿佛遭受了撞伤性脑损伤,变得更加冲动,更低风险意识,更不善于从别人的观点中观察事物。 神经学家戴维·欧文在《大脑》杂志中也提出了“傲慢综合征(Hubris syndrome)是一种权力占有障碍,尤其是伴随压倒性成功、掌握多年且对领导者最少约束的权力占有障碍。”它的14项临床症状包括:明显轻视他人、失去与现实的联系、焦躁不安或行为鲁莽,以及无能的表现。 除此之外,管理者长期处于脑力密集生产工作,也增加了罹患脑部疾病的概率。这部分人群经常用脑过度,精神压力大,造成了大脑生物性损伤,导致他们的心脑血管和免疫能力更脆弱。
2.牺牲属于家人的时间令情绪更脆弱:

我们往往容易认为,优秀人士的生活,应该是幸福的、美满的、无忧无虑的。 从物质条件的满足程度上讲,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恰恰也是因为物质条件的满足底线,让这部分人群常常因为过分倾注时间精力在事业上,不注意身体健康,从而导致心理问题更难以恢复。 这会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积攒的负面情绪变的更糟。在一份财经杂志的采访中显示,很多企业家往往吃得太多或者吃得太少,睡眠不足,缺乏锻炼。 而根据最新的盖普洛幸福指数,34%的企业家明确表示,他们很焦虑。这项数值相比其他类型的工作者高出4%;45%的企业家表示他们感到了难以喘息的压力,这项数值比其他类型的工作者高3%。 没有时间健身,没有时间给家人和孩子,没有时间给自己,成功,就是要全身心的扑在事业上。 “一旦你进入了这样的固定成功模式:强迫自己、虐待自己的身体,”心理医生表示:“这会导致你的情绪更加脆弱。”
3.完美人设模型增添了优秀人士的负担:


在文化传承的认知体系里,优秀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英雄。我们崇拜像脸书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和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一样的人,我们会称赞高估值的企业领导人,我们会对功成名就、荣归故里的优秀人士投以羡慕的眼光。 千百年来他们独享的文化崇拜,在今时今日没有丝毫减退。完美人设的模型依然让所有人争相追逐。 这种高于常人的受关注度,更增添了他们抑郁的概率。 普通人的婚姻八卦,最多是邻里亲友的家长里短,不会产生过多影响。而校园风云人物、成功企业家、社会名流和几乎一切有公众影响力的人,一段捕风捉影的恋情就会让他们会被身边的人更多地讨论。 因为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所以关注点自然而然地落在他们身上。他们的一些公开言论稍不留神就会被别有用心者过度挖掘和解读,甚至拼凑剪接,一个不谨慎就上了热搜。 这样的环境高压和舆论攻势,像一头虎视眈眈的猛兽,被拴在他们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 另一方面,是优秀人士本身的个体人格特质。优秀人士往往自省能力特别强。容易从自己的不足之处中找到教训和经验,将其打造成更好的成功阶梯,这也是他们更容易成功的原因之一。 “努力”、“谦逊”、“自省”,在东亚文化里一直都属于文化主旋律,成功者们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是文化影响使然。日本著名的实业家稻盛和夫,一直宣扬的成功信条就是“将自己逼入绝境”。 同样是东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和民族,高级军事指挥官往往会因为战败而选择剖腹自杀。他们对自己领导集团的荣誉感、对失败的文化解读,有着自己的一套社会解释模型。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和认知行为导向下,他们几乎是在用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的错误。 成功者的“战逃反应”:身体走惯了红地毯,心理也需要石板路
战逃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机体经一系列的神经和腺体反应,将被引发应激,使躯体做好防御、挣扎或者逃跑的准备。




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很聪明,它懂得保护自己。在身体承受过度压力,引起应激反应和不良状态的时候,就会激发身体的“战逃反应”。这个时候大脑会向身体下达一个信号:你的身体正处于一种非稳定的负荷状态,该停了。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曾提出,“压力”这个词被滥用,以至于丧失了本有的意义。他建议用压力来描述最极端的情况或具破坏性的事件更合适。 压力也分为良性压力和耐性压力。良性压力是具备勇气抓住机会,像是准备一次工作或者和陌生人交谈,成功之后得到奖赏的感觉。耐性压力则意味着当某些坏事发生时,像是丢掉一份工作或者恋人离开了你,我们通过个体的资源和内部的支持系统来渡过难关。 我们身体中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此类的生化介质会帮助我们激活压力下的适应能力,在我们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激活,并在度过危机之后自动关闭。但当该机制失灵时,那些“压力激素”就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不健康的影响,例如诱发高血压或低血压,以及加速腹部脂肪的囤积,或者,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在相关研究中已被证实,杏仁核是大脑掌控焦虑和攻击的区域,诸如冥想此类的正念修行在有压力时能够有效地扭转局势,缩小这些神经元的大小。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比如每天散步,都能触发海马体内新神经元的生成,海马体对大脑来说至关重要,它储存日常记忆,感知空间和方向,也可以改善记忆和调整情绪。 当压力源迟迟得不到解决,压力机制会激活得太久或者太频繁,最终会损害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位。 在优秀人士长期不关注自己身体情况尤其是心理健康状态时,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慢性释放一方面会抑制免疫系统,使人变得免疫失调、免疫低下,容易生病。 另一方面,皮质激素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 会减少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的含量,进而引起中枢兴奋,使人总是觉得该做点什么,坐立不安。皮质激素还会抑制负责调节睡眠节律的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引起失眠。
一份心理健康专家分享的情绪控制指南: 结合精神病学家和前创业者Michael A.Freeman的建议,抑郁研究所为大家准备了这份《情绪控制指南》:
▌平衡时间观: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在工作场合和生活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是平衡时间观所提倡的。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工作和生活混淆,不是“过日子”,而是“赶日子”。 朱光潜说过: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去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同样是安排闲暇的时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被动式休闲”所带给人的满足感,就远远不如从事一项自己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满足感。
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同时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我们并没有倾情投入。在进行写作、绘画等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时,则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状态。
我们从闲暇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度,而取决于其质量。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适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从终极问题出发,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巴菲特的日程表稀稀疏疏,几乎是一片空白。巴菲特解释说:你必须擅长说“不”,以便于去做那些真正特别的事情。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在做涉及感情、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留出时间给你爱的人最重要的是留出一些时间给你爱的人们,留出一些时间给你爱的人们,留出一些时间给你爱的人们——重要的话说三遍!他说:“不要让工作侵占了你与人交流的时间。” ▌听音乐最后,喜欢的音乐有助于自我缓解压力及焦虑。除了“轻音乐”和“失眠歌单”,其他能让你放松的音乐也都可以用来助眠。音乐不分好坏,这个世界有一部分人听电子音乐也是会感觉非常放松的。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如何处理拒绝造成的心理创伤 (所长任有病)
- 心理测评表免费领取 (所长任有病)
- 【增加愉悦体验的三个方法】 (所长任有病)
- 抑郁患者怎样通过自己的力量走出来? (所长任有病)
- 互助交流社群 (所长任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