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名利-从俄数学天才破解庞加莱猜想拒领百万美元奖金谈起
来自:苏格拉底大王(I am serious with Socrates.)
作者:武漢河 Wuhanhe 轉載請預先得到本人允許並請注明作者武漢河及網址http://blog.sina.com.cn/wuhanhe 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天才格里高里·佩雷尔曼 【附录1】 还记得,四年前,当俄罗斯数学天才格里高里·佩雷尔曼因证明庞加莱猜想而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四年才颁发一次的“菲尔茨奖”(诺贝尔奖每年一次,但不设数学奖)时,全世界均为之激动,但佩雷尔曼拒领此奖。俄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说,佩雷尔曼拒绝领奖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谎言和腐败,对“数学界的诚实缺失感到失望”【附录2】。这一事件曾使本人深思科学与名利的关系。 庞加莱猜想是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是指,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100万美元,奖励能够破解这个拓扑难题的人。2003年后,严格的检验最终证明,佩雷尔曼是正确的【附录2】。 今日新闻【附录1】,格里高里·佩雷尔曼再次拒绝领奖。佩雷尔曼在22日表示,他并不需要克雷数学研究所颁发的100万美元奖金。 佩雷尔曼再次拒绝领奖是因为他很富有吗? 如果说需要金钱,没有科学家比佩雷尔曼更需要了。 佩雷尔曼住在圣彼得堡一所蟑螂肆虐的公寓,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更喜欢这种隐居的生活。庞加莱猜想困扰了数学家一个多世纪。在得知因破解这一数学难题而获得百万美元奖金之后,佩雷尔曼透过自己紧闭的前门表示:“我不需要任何东西。我已经拥有我所希望的一切。”【附录1】 4年前,也就是将解题方法公布到网上之后,佩雷尔曼便拒绝接受马德里国际数学联合会声望最高的菲尔兹奖。他当时表示:“我对金钱或名望没有丝毫兴趣。我不希望自己像动物园的动物一样成为一件展品。我并不是数学界的英雄。我没有那么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希望任何人看到我。”【附录2】 佩雷尔曼的邻居维拉·佩特罗维纳说:“我去过他的公寓,当时就被震惊了。他只有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以及一张床,上面的床垫很脏,是以前的房主留下来的。以前的房主是一群酒鬼,他们把公寓卖给了他。我们一直想把公寓楼里的蟑螂消灭干净,但它们都躲在他的公寓里。” 科学家研究科学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亘古的问题。古代的毕特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没有功利的动机,因为他们严格保密,不准外传。 毕达哥拉斯成立了“学校”──毕达哥拉斯兄弟会,会员必须贡献他所有的财产给组织;入会的兄弟要发毒誓,不准泄露组织的任何数学发现(http://baike.baidu.com/view/16578.htm)。学派的成员有着共同的哲学信仰和政治理想,他们吃着简单的食物,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学派的教义鼓励人们自制、节欲、纯洁、服从。 思考一下,现代的科学家们,大致可分为几类(说明一下,这种分类无意于评价其工作的社会意义)。 一类是以科学为职业,既有一定的爱好,也以此为生。如果相当成功,可以过着堪称是中等的生活。恐怕大多数科学家是在此列。 另一类是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因为各种奖金,荣誉,而过着上等的生活。名利双收。而这正是今天多数从事科学的人所追求的。 第三类是热衷于将科学成就转化为商业产品的科学家。科学成就虽不是很大,但一旦获得专利,金钱滚滚而来,成为商业大亨。不过通常这也是他们科学生涯的终结。 至于想走以上道路,却因为才能有限,连科学工作的饭碗也找不到者,也大有人在,就不在科学家之列了。 以前总以为现代的科学家们,只有这三类。爱因斯坦是这以外的少数。他最喜欢的的业余生活是拉小提琴。有人曾见过爱因斯坦将支票作为书签使用而不去兑现。自爱因斯坦以来,还未听说过类似的事情。 而今天,格里高里·佩雷尔曼却给我们提供了第四类-—完全淡泊名利,只为解决科学问题而搞科学的异类!不过纵观全球,如果格里高里·佩雷尔曼不是唯一者,也是极少数此类科学家之一。如果不是看到格里高里·佩雷尔曼的故事,还以为这样的科学家已经像恐龙一样,绝迹了! 然而,虽然像格里高里·佩雷尔曼这样的科学家是凤毛麟角,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余地。也为热衷于名利的科学家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几乎可以肯定,会像格里高里·佩雷尔曼那样淡泊名利的科学家永远是极少数。 写至此,又想起,2006年,颁发菲尔兹奖前,曾有新闻报道,破解“庞加莱猜想”是中国数学家朱熹平与曹怀东教授【附录3】。此事扑朔迷离,对非数学界的人士,至今不知真相如何。如是,则是中国人的大喜;如不是,则????不过从2006年授菲尔兹奖,以及现在克雷数学研究所授100万美元奖金给证明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均是给格里高里·佩雷尔曼,似乎已是尘埃落定。这又牵涉到科学真相的事,不过那就扯远了,就此打住。 附录1 新闻: 俄数学天才破解庞加莱猜想拒领百万奖金(图) 2010-3-23 11:43:56 文/新浪科技 出处: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10-03-23/09053974624.shtml 北京时间3月2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俄罗斯数学天才格里高里·佩雷尔曼被人们称之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正是他破解了世界上最大的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数学天才却在22日表示,他并不需要克雷数学研究所颁发的100万美元奖金。 佩雷尔曼住在圣彼得堡一所蟑螂肆虐的公寓,虽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他更喜欢这种隐居的生活。庞加莱猜想困扰了数学家一个多世纪。在得知因破解这一数学难题而获得百万美元奖金之后,佩雷尔曼透过自己紧闭的前门表示:“我不需要任何东西。我已经拥有我所希望的一切。” 这位留着大胡子的数学天才现年44岁。上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克雷数学研究所决定将100万美元奖金颁给这位世界上最聪明的人。4年前,也就是将解题方法公布到网上之后,佩雷尔曼便拒绝接受马德里国际数学联合会声望颇高的菲尔兹奖。他当时表示:“我对金钱或名望没有丝毫兴趣。我不希望自己像动物园的动物一样成为一件展品。我并不是数学界的英雄。我没有那么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希望任何人看到我。” 佩雷尔曼的邻居维拉·佩特罗维纳说:“我去过他的公寓,当时就被震惊了。他只有一张桌子、一把凳子以及一张床,上面的床垫很脏,是以前的房主留下来的。以前的房主是一群酒鬼,他们把公寓卖给了他。我们一直想把公寓楼里的蟑螂消灭干净,但它们都躲在他的公寓里。” 2003年,当时还是圣彼得堡斯捷克洛夫研究所研究员的佩雷尔曼开始在网上刊登论文,声称他已经破解了庞加莱猜想。这一猜想是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克雷数学研究所悬赏100万美元,奖励能够破解这个拓扑难题的人。严格的检验最终证明,佩雷尔曼是正确的。庞加莱猜想是指,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 从提出到佩雷尔曼破解,庞加莱猜想的历史已经超过100年。猜想的破解有助于确定宇宙的形状。2003年过后,佩雷尔曼放弃了斯捷克洛夫研究所的工作。媒体援引他朋友的话报道说,他不再从事数学研究工作。这是他心中最大的痛,不愿和任何人谈起。 附录2 新闻: 天才的幽闭与科学界的骚动--数学隐士佩雷尔曼2006年10月30日 15:13:28 来源:北青网-第一财经日报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6-10/30/content_5267702_1.htm “我们应当修葺天才所住的公寓,装饰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大楼……否则,在记者的笔下,那将是一幅非常可怕的画面!”议员们在会上大声疾呼 先古怪而后天才,还是先天才后古怪,拒绝领取“菲尔茨奖”的佩雷尔曼让人想起蛋和鸡的问题。 众所周知,“菲尔茨奖”代表着数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多年来,从来没有数学家拒绝领取这一奖项。但今年8月,这位40岁的俄罗斯人破了例。 在与之对话前,记者心中已勾勒出一个十足的“怪人”轮廓,却没想到电话那端的声音不仅年轻、悦耳,而且思路清晰、进退有度。 这位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的博士认为记者的“运气不错”,原因是他为躲避媒体,一直外出,直至当天才回到自己的家。 在记者问及拒领此奖的原因时,对方只是回答“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 佩雷尔曼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对外界对他的议论毫不在意,他也不想对此发表任何评论。”“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但当本报记者问到“你躲避人群,是不是周围有人伤害过你”时,电话那端是长时间的沉默。 人之怪?体制之怪? “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可能要少一些。佩雷尔曼大概就属于‘比较多’的情况。” 基斯里亚科夫对记者如此描述佩雷尔曼的“怪”,后者曾在其领导下的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斯捷克洛夫(Steklov)数学研究所工作过。 当事人不愿提及“领奖问题”,但其他人却很感兴趣,甚至以此追究到俄科研体制弊端上。 俄自由民主党主席日里诺夫斯基在前不久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佩雷尔曼拒绝领奖是因为他已经厌倦了谎言和腐败,对“数学界的诚实缺失感到失望”。 日里诺夫斯基呼吁全世界的学者们都能效法佩雷尔曼那样淡泊名利,拒绝各种奖金,以此来杜绝科学官员的腐败现象。 俄媒体也没放过大做文章的机会。 一些媒体认为,佩雷尔曼在数学研究所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甚至以发现元素周期律、同样没有被选入俄科学院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认为在俄科学院发生类似奇怪的事情已不止一次。 他们甚至指出,如果佩雷尔曼在下次选举中不能当选为院士,就证明俄罗斯科学院像门捷列夫时期一样有毛病,必须对其进行彻底改革。 但据研究所副所长诺维科夫介绍,佩雷尔曼还在1992年时就已开始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在此后漫长的过程中,佩雷尔曼除了这个猜想心中已经没有其他。 而且后者拒绝领奖已有先例。1996年,佩雷尔曼拒绝了欧洲数学家大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大奖。诺维科夫当时是这次大会的组织者之一,曾极力推荐佩雷尔曼。当时共有10人获得该项奖金,但只有佩雷尔曼,不但拒绝到场,且放弃奖金。 由于致力于自己的证明,佩雷尔曼还放弃了博士后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及对本职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提高。诺维科夫曾力保他入选俄罗斯科学院、给他颁发奖金,但佩雷尔曼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谈及原因时,诺维科夫表示他无法解释,也不能评论,只能陈述这个事实而已。 情感距离 佩雷尔曼去年12月在递交了一份“没有写明任何理由”的辞职报告后就离开了研究所。所长基斯里亚科夫否认佩雷尔曼与同事不合最后导致离职的说法。他告诉记者他与佩雷尔曼的私人关系也很不错。 基斯里亚科夫说,尽管当时他和许多同事,包括研究所前所长、著名数学家法捷耶夫都极力挽留,但佩雷尔曼去意已决——“他说他对数学不再感兴趣,也无意再涉足该领域”。 基斯里亚科夫还列举了几位俄罗斯著名人物,他们也都是在事业最辉煌之时离开了自己一直呕心沥血的领域,因为觉得已达到顶峰,再继续下去没有意义。 基斯里亚科夫认为佩雷尔曼也属于这种情况。 学者卢克申是目前与佩雷尔曼仍有联系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他认为佩雷尔曼的做法就连他也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可以说比“庞加莱猜想”还叫人费解:拒绝采访,不接听电话,几乎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 佩雷尔曼曾告诉卢克申,他这样做是因为“已经厌倦了外面的喧嚣”。 官员的不安 佩雷尔曼离开数学研究所已近一年,基斯里亚科夫表示并不知晓他是否已重新开始工作。据该研究所研究员维尔施科讲,佩雷尔曼自从离职后就没再工作,应该不会有什么钱。 但基斯里亚科夫告诉记者,佩雷尔曼虽然不再领所里的工资,但他在辞职时曾表示“他的生活费用没有问题”。 很多人都为佩雷尔曼离职后的生活来源担心,在记者也表示出这种关切时,他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的事,请别担心,也不用为我操心。” 但几天前在圣彼得堡召开的一次司法会议上,许多议员向市长马特维延科发出强烈呼吁:请关心一下数学家佩雷尔曼当前的生活状况! 议员们痛心地说,许多国际知名媒体的记者目前纷纷前来圣彼得堡采访佩雷尔曼,虽然他拒绝接受采访,可我们没有办法阻止这些人去描述数学家的生活条件——包括他住的地方、学习的地方、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等。 “我们应当修葺天才住的公寓,整修数学家学习过的239中学院内的‘斯巴达克’电影院,装饰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大楼……否则,在记者的笔下,那将是一幅非常可怕的画面!”议员们在会上大声疾呼。 店员眼中的幽灵 不管清贫与否,佩雷尔曼生活简单是无疑的。据邻居们说,佩雷尔曼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除了会定时光顾离家不远的一个副食商店外,他基本不离开自己的家。 据该副食商店商品检验员奥丽加·明茨和塔季扬娜·波里亚科娃介绍,许多年来,佩雷尔曼买的东西基本没有改变过:一个黑面包,一包通心粉,比菲多克牌和比菲来弗牌酸奶。水果部那边他几乎都不过去,进口苹果和橙子他似乎买不起。他也不买酒水和其他多余的东西。总之,“只买那些很便宜又好做的简单食品。” 当谈到是否因为像外界所言“因路费问题”佩雷尔曼才未去领奖时,基斯里亚科夫否认了这种可能,因为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会为他支付一切相关费用。另外,拒绝领取奖章和接受奖金是两码事。据悉,即使佩雷尔曼没有到颁奖现场,美国克莱(Clay)数学研究所也须在2年内就该问题成立专门委员会,来最终决定是否给他颁发这笔奖金。 “一身黑色的衣服,长长的头发,长长的指甲,一成不变的食品,总是在同一个时间来商店……” 如果这笔奖金最终送达佩雷尔曼手里,也许他应该考虑整理下服饰,顺便购物时多些花样,以便奥丽加·明茨和塔季扬娜·波里亚科娃不再觉得他像上面那样,如同幽灵。 佩雷尔曼:再说一遍,我不接受采访 在与佩雷尔曼的交谈中,记者并没有被“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除他比较敏感的问题外,他也很健谈,而且他的两次笑声表明他并不很“悲观”。 然而,面对外界,这位数学大师仍在坚持沉默,甚至怀有警惕(对话中,佩雷尔曼简称“佩”)。 《第一财经日报》:您是佩雷尔曼吧? 佩:对,是我。 《第一财经日报》:我上周给你写了封信,不知是否收到? 佩:刚回自己的家,还没有看到。 《第一财经日报》:你最近一直都不在家是吗?我几乎每天都给你打电话,但总是没人接。 佩:是的,我这段时间都不在家。今天你运气不错。 佩:你是记者? 《第一财经日报》:是的,我是中国《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 佩:对不起,我不接受采访。 《第一财经日报》:你害怕记者?他们伤害过你? 佩: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为什么不说出真相,而任凭大家去说? 佩:我不在乎,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好了。 《第一财经日报》:你为什么不去领奖? 佩:我不想谈这个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可大家说的如果不是事实,这对你很不公平。 佩:我不想评论这个。 《第一财经日报》:你刚刚回到家里,这些日子是在休息还是出去工作了? 佩:(沉默) 《第一财经日报》:你去年12月份就离开研究所了。听说你并不富裕,现在也没有工资,那你靠什么生活? 佩:这是我的事。 《第一财经日报》:你为什么辞职呢? 佩:我已经说了三次“不接受采访”了。 《第一财经日报》:那好,我们换个话题。你现在工作吗?你真的打算放弃数学研究? 佩:(沉默) 《第一财经日报》:很多人都说你是个怪人,你和周围的人很不融洽是吗?可我觉得你说话非常正常。 佩:(笑) 《第一财经日报》:是不是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你,甚至伤害过你? 佩:(沉默很久) 《第一财经日报》:俄罗斯有从事各种研究的学者、教授,拿着那么少的报酬,依然辛苦且毫无怨言地工作,你是不是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和经历? 佩:请别问我这个问题好吗? 《第一财经日报》:能和你见一面吗? 佩:我说过了,我不接受采访。不管你是从莫斯科,从圣彼得堡,还是从北京给我打电话,我都不接受采访。 佩:再说一遍,我不接受采访。 《第一财经日报》:对了,你家里有电脑吗? 佩:你又开始了。我不看电子邮件的。 《第一财经日报》:虽然你不想回答我的问题,但还是感谢你跟我聊这么长时间。 佩:(沉默)(臧文茜) 附录3 新闻: 破解"庞加莱猜想"论文为何发表在亚洲数学期刊? 2006年06月12日 06:40 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6/2006-06-12/8/742394.shtml 中新社香港六月十一日电 题:破解“庞加莱猜想”论文为何发表在《亚洲数学期刊》? 中新社记者 邓卓明 著名华裔数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丘成桐今日下午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刊登中国数学家朱熹平与曹怀东教授破解“庞加莱猜想”论文的《亚洲数学期刊》,决不是世界二流刊物;它常常吸引世界一流数学家在此发表论文,许多国际数学家并以此为荣。 近期,有人指出,朱和曹的论文是登在丘成桐自己任主编的《亚洲数学期刊》上,而又由丘本人宣布这一重大消息,这里面有没有问题?该杂志在国际上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为什么不刊登在国际权威杂志上?…… 针对此类疑问,丘成桐教授今日下午在香港中文大学教研楼对记者说,《亚洲数学期刊》不是二流杂志,该杂志创办短短十年来,已有三四十篇世界一流论文曾在这里刊载。很多人以在此刊登文章为骄傲。它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不单是亚洲水平。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六月三日在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广州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在美国出版的《亚洲数学期刊》六月号以专刊的方式,刊载了长达三百多页、题为《庞加莱猜想暨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理论的应用》的长篇论文。 丘成桐拿着茶杯对记者讲解“庞加莱猜想”的原理,并拿出十来本黄色封皮的《亚洲数学期刊》让记者看一看里面的文章。他表示,二十一世纪数学将与庞加莱猜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是划时代的一项工作。”丘表示,朱熹平与曹怀东的全部工作加起来,可抵上两代数学人的工作量。 丘成桐说,论文在这个杂志发表后,世界上的数学家都不会忽视它的。谁都不会说这个工作不重要。“我们不害怕宣布这一破解的完成!”丘成桐语气坚决地对记者表示。 猜想破解者之一朱熹平对记者说,九六、九七年时,他来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与丘探讨庞加莱猜想问题,当时丘鼓励他研究下去。在丘的指导下,朱熹平等一直将研究向前推进。 朱熹平说,汉密尔顿导致了框架,做了许多基础工作,这也是在丘的理论下进行的。二00三年佩雷尔曼发表文章后,朱也发现佩的文章填补了汉密尔顿的工作。这与朱做的工作相类似。 “我们知道全世界很多人在做这个事。我们的小组在去年五六月基本完成证明工作,以后就是检查,然后去哈佛大学从头至尾讲解。”朱说。 “这个竞争太激烈,文章刊出的速度很重要。国际上至少有四个团队都在做证明庞加莱猜想的研究。”《亚洲数学期刊》一位编委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如是说。 他介绍说,《亚洲数学期刊》是季刊,三个月出一次,如那期文章多就出两本,每本三百来页,在美国出版。“我们负责《亚洲数学期刊》管理工作。这绝对是本国际刊物。从该杂志的二十九个编委组成人员可以看出来,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审稿极为严肃,编委审稿时,只要有一位对文章有疑问、反对,该文章就会被打回,进行重审。” 这位编委表示,网上有议论可能是该杂志较年轻,自一九九六年创刊,才十年的历史。不像其他国际数学杂志历史那么悠久。其实,不同的杂志,它的研究方向不一定相同,如有些就偏向于纯数学。他说,以他的见解,朱熹平与曹怀东的论文如果拿到那些杂志,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发表的。 他指出,“破解论文发表在《亚洲数学期刊》,这也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其实,只要它的结果是对的,在哪里发表都是一样的。” “这么重要的事情,如杂志审稿时间一拖延,不及时发出,对研究工作的影响就会相当大。而我们会很认真、很及时地处理这篇论文。” 论文结果正确,期刊权威一流,出刊及时快捷,破解论文选择于该刊物发表便显得顺理成章。看来,《亚洲数学期刊》将会因此而更加“红火”。 “我们不希望热闹,我们是搞研究、做学问的,扎扎实实就行。”这位编委对记者坦言。(完) 【编辑:邱观史】 他们是破解难题的数学精英,还是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 本报记者 李虎军 实习生 袁玥 很少有人怀疑,困扰数学家达百年之久的“庞加莱猜想”已经被最终证明。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那个万众瞩目的英雄榜中,究竟应该有谁的名字?最近,这一事件由于北大教授丁伟岳院士在新浪博客上发表《庞加莱的困惑》一文而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论。 事件回放 很多中国公众对“庞加莱猜想”这个名词的认知,恐十白源自6月3日著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小型新闻发布会。 当时,丘成桐在他一手创办的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向几家经过挑选的国内媒体宣布,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和美国里海大学教授曹怀东在《亚洲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彻底解决了庞加莱猜想这个世纪难题”(参见6月8日本版报道《庞加莱猜想:华人数学家的临门一脚》)。 庞加莱猜想是拓扑学上的著名难题,当下数学家们对庞加莱猜想的兴趣,远甚于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哥德巴赫猜想。而丘成桐是菲尔兹奖得主,在数学界享有很高声望。由此不难想象,有幸参加发布会的那几家媒体,以及后来自行跟进的其他中国媒体,会对这则重大科学新闻倾注极大的热情。 但是,在中国媒体关于中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报道中,常常可以感受到过多的民族热情和过少的专业精神。这一次也不例外。有媒体甚至称“中国教授破解百年数学难题”,似乎庞加莱猜想的证明纯系中国学者之力。 中文世界发生的这些事情,很快传到英文世界。中国媒体上一些夸大其词的报道,被人翻译成英文,并且放在国外数学家喜欢浏览的网站。 9月号的《美国数学会志》称:“在那些报道里,两位中国数学家的成就得到强调,而佩雷尔曼的功绩则以不够显著的方式被提及”,“丘说他被某些媒体错误地引用了,故对那些话不负责任”。 2006年8月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际数学联盟宣布将菲尔兹奖授予佩雷尔曼及其他三位数学家。颁奖词称:“佩雷尔曼在瑞奇流方程和奇异点方面的研究打破僵局,他的结果为解决拓扑学中两个重要的问题——庞加莱猜想和瑟思顿的几何化猜想提供了方法。2006年夏天,数学界仍然在检查他的工作是否完全正确,两个猜想是否被证明。在经过三年严格审查后,顶级专家们没有发现他的工作有任何严重问题。” 这是佩雷尔曼的工作获得国际数学界承认的重要标志。但佩雷尔曼拒绝领奖。在菲尔兹奖70年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拒绝领奖。 追名逐利之徒? 就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前后,西方媒体也纷纷开始报道庞加莱猜想。其中,不少报道提到了朱熹平、曹怀东的那篇论文,以及丘成桐的角色。与先前部分中国媒体对朱熹平和曹怀东的一味颂扬徊比,一些西方媒体对这两位中国数学家的工作表现得比较谨慎,有的媒体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几乎是彻底否定了丘成桐。 8月21日出版的《纽约客》杂志刊发了一则关于庞加莱猜想的长篇报道。报道的第一作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娜莎(Sylvia Nasar),记者出身的她,曾经写过《美丽心灵——纳什传》一书。 在娜莎的笔下,丘成桐的心灵却似乎不是那么美丽。她通过一些数学家之口,将丘成桐描述为一个追名逐利之徒。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数学系教授安德尔森(MichaelAnderson)说,“丘成桐想要做几何界的国王。他认为一切都应当出自于他。他不喜欢别人侵入他的领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斯德洛克(Dan Strook)说,“他做过辉煌的事情,也为此得到了辉煌的荣誉。他拿到了所有的奖。在这个问题上他好像也想捞—把,我感到这有点卑劣……” 在文章所配发的漫画中,丘成桐正试图从佩雷尔曼胸前摘走菲尔兹奖章。 至今仍是单身的佩雷尔曼,与母亲“隐居”在圣彼得堡家中,几乎不与外界接触。娜莎及其合作者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之前远赴圣彼得堡,终于采访到了佩雷尔曼。当被问到是否读过曹和朱的论文时,佩雷尔曼回答说,“我不清楚他们作出了什么新贡献,显然,朱不是非常理解我的推理,然后重新进行了论证。” 娜莎的文章发表后,在数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几位接受过她访问的数学家很快站出来表示不满。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安德尔森在一封澄清信中说,娜莎文章扭曲了他接受采访时的本意,“我明确告诉过她,当时我做出的评价不过是出于猜测,没有事实根据。我从来没有允许她这样引用我的话”。本报后来联系到安德尔森,但他表示不愿再卷入有关庞加莱猜想的报道。 麻省理工学院的斯德洛克则在其澄清信中说,“与大多数人一样,丘也有自己的缺点;但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的美德多于缺点。不幸的是,娜莎用我的话来支持相反的结论。为此我无法原谅她”。 6月国际弦理论大会上,施特罗明格(Andrew Strominger)教授在人民大会堂发表演讲(新浪科技 刘允/摄) 丘成桐在哈佛大学的同事施特罗明格(Andrew Strominger)教授告诉本报记者,“我和丘相识25年了,他是一个好人,他的确在深切地关心中国的基础科学与数学……我不明白娜莎的文章为什么会缺失丘的品质和一生工作中这些最重要的部分。”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认为,《纽约客》上的那篇文章“写得很漂亮,但带有相当的成见。她只选择对丘不利的一面,却完全忽视了他对中国数学的巨大贡献”。大概是考虑到丘易于得罪人的性格,张认为“丘是一个非常热晴、直率的人”。 复杂的英雄榜 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获证是数学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部分中国媒体以及《纽约客》报道所引起的是非曲直,则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那么,在这场动人心弦的智力游戏中,中国数学家到底作出了伺种贡献呢? 6月3日丘成桐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之后,曾有媒体报道,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杨乐研究员称,中国数学家在庞加莱猜想证明过程中的贡献占到30%。杨乐上月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否认给过这个百分比。该报记者还暗示,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30%的说法其实源自丘成桐。 如今,杨乐面对媒体已经显得十分谨慎。本报电话联系到正在美国访问的他,他建议本报参考《科学时报》上的访谈,同时表示不愿再多发表意见供媒体引用,尤其是被不完整地引用。 张寿武教授上月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则提到,他在看到有关庞加莱猜想被证明的诸多报道后,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丘先生,“我们有问有答,很有意思。我问这个定理是不是应该叫佩雷尔曼—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不对,汉密尔顿的工作是最最重要的。我又问,是不是应该叫汉密尔顿—佩雷尔曼定理?丘先生说也不对,严格来说,佩雷尔曼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只是证明概要,不能代表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我再问,是不是应该叫瑟斯顿—丘成桐—汉密尔顿—佩雷尔曼—朱熹平—曹怀东定理?丘先生说,这个说法是对的。名字虽然长一点儿,但点明了每个人的角色。”但由于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的光芒太耀眼了,这一复杂的英雄榜并未得到数学界的广泛认可。 实际上,论文发表以后,朱熹平和曹怀东一直比较低调。据《科学时报》,朱熹平“谦虚”地将庞加莱猜想的最终证明归结为国际数学界同行的共同努力,自己只是在最后关头完成了“临门一脚”。朱熹平此言大概并非“谦虚”,而是“诚实”。 张寿武还说:“这也是我所经历的最奇怪的—个现象:一个大数学家差不多完全知道怎么证明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但他没有把细节写下来,而且四年来没有—个数学家站出来声明佩雷尔曼的论文证明了或者没有证明庞加莱猜想,这是很少见的。当然,关于几何化猜想的证明部分还不够详细。这里有一个评价标准——细节可补不可补。如果不可补的话,那别人必须用新的想法来继续证明;目前大多数人认为,佩雷尔曼的工作可以证明庞加莱猜想,后面的三篇论文(作者分别为克莱纳和洛特、曹怀东和朱熹平、摩根和田刚)只是在验证佩雷尔曼工作的对与错,三篇论文没有多少原创性。由于在更重要的几何化猜想上,曹怀东和朱熹平的论述更详细、全面,所以汉密尔顿和他的合作者还在进—步推敲、求证文章是否顺畅、流利。” 珍视朱、曹的工作 朱熹平和曹怀东的论文发表之前,朱曾经应丘成桐之邀,在哈佛大学的讨论会上讲解其工作。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教授斯德洛克参加了讨论会,他告诉本报记者:“朱的学识给我印象很深,但我不适合评论他和曹的贡献中有多少原创成分。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的论文对试图理解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工作的人是一个重大帮助。” 新科菲尔兹奖得主陶哲轩教授则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对徊关历史和背景不够了解,很难评价丘及其弟子们的贡献。但我读过大部分佩雷尔曼的证明和相关阐述,印象至为深刻,我相信佩雷尔曼确实为庞加莱猜想提供了一个完全和正确的证明,贡献巨大。当然,他的工作建立在旱先许多数学家的基础之上,特别是汉密尔顿。但如果没有佩雷尔曼,庞加莱猜想至少还要再过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解决。汉密尔顿、丘以及其他人为(证明)工作奠定了基础,但仍然缺失几个关键的思想和部分。” 佩雷尔曼拒绝了菲尔兹奖。当娜莎问佩雷尔曼是否会接受美国克莱数学研究所设立的千年数学难题大奖时,他的回答是,“这个奖没有宣布(给我)之前,我不会决定是否接受”。庞加莱猜想是7项千年大奖难题之一,每项奖金为100万美元。相比之下,菲尔兹奖得主的奖金只有约13400美元。 据《纽约时报》报道,克莱研究所所长卡尔森(James Carlson)说,该所将任命一个委员会,如果该委员会认为庞加莱猜想业已经受住奖励规则所要求的两年时间考验,就会推荐出一个或多个获奖人选。卡尔森还说,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明显对证明作出了主要贡献,如果佩雷尔曼获得大奖,而他又拒绝领奖的话,克莱研究所可能会决定将奖金用来支持俄罗斯数学。 “放在国际大舞台上,朱熹平和曹怀东的工作很重要,但可能比不上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张寿武对《科学时报》表示,“但放在国内背景中,他们俩做出了这样的工作,是极为了不起的。特别是朱熹平,所处的环境没有国外的好,他不仅看懂了,还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非常了不起。” 杨乐也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说,朱熹平的工作是在国内完成的,曹怀东也是持中国护照的旅美学者。中国数学界应该十分珍视朱、曹的工作与贡献,“我们推崇并尊重汉密尔顿和佩雷尔曼的杰出贡献,但也要非常重视朱熹平、曹怀东这样的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尤其是在现在国内学术界有些坐不下来、急功近利、浮躁的时候。300多页的数学长文确实花了极大的功夫,朱、曹的工作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中国人能和美、俄数学家一起参与到国际上这样重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中,而且在其中有一份重要的贡献,这就是很好的事情,值得中国数学家自豪,而且也应大力宣传朱熹平的这种精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under review 和 Awaiting Reviewer Scores 不一样吗? (苏格拉底大王)
- 深圳:离共产主义社会最近的城市 (苏格拉底大王)
- 为什么美国人娶的中国太太多数不漂亮? (苏格拉底大王)
- 妻子张燕虹哭陈虻:懂你的人今生来世都爱你 (苏格拉底大王)
- 关于卷积convolution (苏格拉底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