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一下目前主流观点:男性受虐癖远高发于女性的原因。
比尔(沉默,每小时17海里的沉默)
很久以前,弗洛伊德认为女性受虐倾向是高于男性的。这也被男权主义顽固分子认为是天赋男权的证据。然而他们却忽略了母系社会中各种现象,甚至不少地区女子和男子交配后会杀掉男子。 但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男性受虐倾向是远高于女性的。 在此之前必须知道,受虐癖不等于受虐者,受虐者很多是被迫害而非自愿(如家庭暴力多为男子以体力优势对女子施暴)。 其一: 《人类的性存在(Understanding Human Sexuality)》 by Janet Shibley Hyde & John D. Delamater,是被美国心理自学协会专家推荐的书目之一。字数:860,000 认为: 受虐癖是由逃避自我意识的愿望的驱使……可能由于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包括过分关注自己身上的压力、责任和其他人面前保持良好形象的需要等等)更可能导致焦虑。受虐待行为允许人们从称为一个自主的、单独的个体责任中逃避出来......这个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受虐癖会同性别联系在一起(Baumeister, 1988b)。按照这个理论,因为男人面临着自主、独立和个人成就感的沉重压力,所以男性焦色特别的繁重,因而受虐待行为帮助他们从角色责任中逃避出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受虐癖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普遍。 其二: 《虐恋亚文化》认为: “大多数调查表明,参与虐恋活动的男性多于女性,有受虐倾向的男性也多于女性。……在许多异性恋虐恋关系中,所谓传统的性角色总是被颠倒过来的――男人扮演屈从或受虐的角色。……绝大多数商业性虐恋活动中,男人是受虐者,女人是施虐者。……” 其三: 瑞奇认为,在紧张和放松之间,可以观察到鞭打幻想的作用。受虐者的逻辑是:鞭打我,这样我就可以宣泄而且不必为此负责了。瑞奇认为,这就是鞭打幻想的最终意义。这里有两个要素,其一是焦虑和惩罚;其二是快乐和宣泄。虐恋倾向可以被快乐原则解释,也没有超出对惩罚的焦虑感的范畴。总之,瑞奇认为,受虐倾向是攻击行为的受害者的自我保护心理。他认为有受虐倾向的人都是在童年期经历了挫折和伤害的人。 瑞克(Theodor Reik)也认为,焦虐感和恐惧感是虐恋的原因。他举了三个求治者的案例,一位女性想象被屠夫肢解,一位男性想象被去势而后献祭,第三位定期到妓女那里上"俄语课"(某地报刊上对虐恋活动的称呼),接受责备和鞭打。在瑞克看来,这三个事例者不太强调接受疼痛所带来的快乐,而更强调焦虐感和恐惧所带来的快感。(Reik,206) 因此,受虐倾向与自我的形成过程有关:挫折和不快是婴儿期区分自我与他人及随后的他离与个人独立化过程中的必要因素。与母亲的分离使儿童感到失落、愤怒和有罪。因此某种程度的受虐倾向是一个普遍现象,经同超我的存在联系在一起,同自我的定义联系在一起,同个体化过程联系在一起。痛苦是在自我的建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就像人们说" 我感觉故我在"或"我思帮我在"一样,可以说"我痛苦故我在"。 自我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时的挫折感和不适感是我们进入世界时不可避免的感觉,是对儿童的自恋心理的损害,它使人在面临外部危险时感受到一种难忍受的被动感和无力感。这就是自我羞辱的原型。婴儿试图通过歪曲自己经历的性质来恢复自尊,他不愿接受自己是软弱无力的这一事实,而会通过在主观上把受到的折磨假装成是自愿的来恢复控制权,他会这样:"我受挫折是我愿意的,是我强迫母亲这样残忍的。"控制痛苦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它培育了一种能力,即从痛苦中得到满足的能力。婴儿适应外部世界的一个步骤就是适应痛苦。处恋主义的受虐倾向就是正规的成长过程,是与客体建立情感关系的过程。自恋主义的受虐倾向不是为了幻想同一位关爱的母亲重新融合,而是幻想控制一位残忍的母亲。在自恋主义的受虐倾向中,超我是扭曲的,它是一种过分严厉的超我。 男性与母亲的分离过程比女性更为痛苦,会经历更多的焦虑,有人以此来解释男性的受虐倾向与女性受虐倾向的差异。实证调查表明,有受虐倾向的男性往往会找到一个伴侣来鞭打他,捆绑他,在性方面统治他,可女性中这种行为较为少见。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与性别认同有关。其一,婴儿期的爱和恨主要指向母亲,而男孩需要比女孩更严格地与母性认同分割开来;其二,因为女孩长大后同母亲一样要寻找男性对象,所以其目标较明确,较少冲突,而男孩在婴儿期的认同母亲与长大后对女性对象的欲望容易产生冲突。男人容易产生虐恋倾向,就是因为男人要拒绝儿时对母亲性别认同的压力比女人大得多,他们对丧失这种儿时的快乐感到愤怒,害怕自己永远也不能完成这个分离,因此对于把自己置于这一困难境地的母亲怀有报复冲动。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虐恋是沉迷于对童年期的记忆这中的表现,虐恋者希望通过重新表演童年期的软弱无力感和不能控制自己命运的经验来超越控制,并因此获得掌握记忆中的场景的象征性权力。通过重演过去恐怖的记忆,虐恋者对过去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胜利,这一胜利导致快感。 还有人认为,虐恋倾向中的焦虑感与儿童期的如厕训练有关。孩子遇到的第一个需要加以控制的行为是排泄。在如厕训练中他要学会暂时忍受不快。孩子的焦虑集中在失去宠爱,如果他不学会控制排泄,就会受到惩罚和羞辱。这一焦虑在长大后转移到自慰行为和性行为上。恐惧的对象也从父母转移到超我。许多上层社会的儿童在如厕训练中受到保姆的约束和折磨,因此性鞭笞妓院中的鞭笞者大多打扮成护士模样,据估计是保姆的替代形象。心理分析认为,那些有受鞭笞想象的人,可能是在口腔性欲期和肛门性欲期受过施虐性质的严厉对待的人。由于被迫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和报复欲望,这些人变成了负罪感很重的人,而罪恶需要受到惩罚,这就是焦虑感的来源。在如厕训练中,孩子面临两难处境:或者忍受住不舒适,不能放松对排泄器官的控制,或者忍不住弄脏了衣服,受到责打。瑞克认为,通常的如厕训练都开始得太早也太过严厉,孩子总是处于害怕犯错的焦虑和犯错的危险之中,没有放松的机会。据调查,德国儿童进食和如厕训练也像英国一样严厉,而英国和德国是全欧洲仅有的两个有性鞭笞传统的国家。在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传统上母乳喂养、如厕习惯都要宽松随意得多,而这些国家都没有表现出像英国和德国那样对鞭笞的兴趣。(Reik,273)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科普|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相爱相杀 (溯念)
- 正念练习|4个自我觉察的方法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meiya)
- 远离原生家庭不一定会过上好生活 (好吧,快来)
- 助力实习|心理学市场媒体短视频 (发一个结局)
- 人格解体中的恍惚状态 (不一样的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