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所谓气数
来自:六六妈(智慧是一种诱惑)
每每遭遇过种种,我喜欢安慰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读完《明朝那些事》,看到一句话:知道结局(注: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崇祯从登基那一天接受的就是个烂摊子,内忧外患,流寇四起,这个烂摊子不是他造成的,或者始于天启,或者始于万历,或者更早,但是结果却要他承担,崇祯知道自己的结局,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到兵临城下,他处理后妃,砍掉长平公主的手臂,自己自尽。这还不算,后来还被暴尸。崇祯没有一天不努力,结果不是他造成的,所有的后果却要他承担,解释只有一个:气数已尽。王朝是有周期的,周期到了,再努力也没用的。王朝是有周期的,崇祯的不幸不是自因的,而是王朝刚好已到必然要衰败的周期上,换句话讲,他只是王朝周期轮换的牺牲品而已,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崇祯的出现时偶然的。那么作为个人来讲,也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是多久,是否我们也会走入一个自己怎么努力都走不出的周期衰败期。不过个人的周期比起王朝的周期幸运的是,王朝的决定性因素可预测性因素太大,凭个人努力很难改变,崇祯早就知道结果,但是没有办法改变,这是一条不归路,他只是王朝的一枚印章。个人的周期不能改变趋势,却可以改变程度,因为可塑性因素太多。人分三六九等,如果注定只能是九等人,那么也可以做到九等人中的程度最高的。但是如果注定了刚好在个人周期的衰败期,那么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找好自己的位置,和光同尘。 听过傅佩荣的一个讲座,讲到关于价值问题。他对价值的解释是这样的:价值是对个体作出选择理解的可能性。通俗点讲以我个人理解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譬如你去上学时为什么,你去工作是为什么。我们的理解很简单,工作是为了生存或者生活,为了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了生命存在的有意义,为了自我的实现。 《明朝那些事》结束语是这么一句话,看完深深的喜欢: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们所谈论的价值只是用社会的眼光既定的条条框框,我们从进入社会就被束缚,我们用社会的眼光,用整个群体的价值导向评价自己的行为理解的可能性。但是真正作为对于个体的人来讲,社会的价值导向并不一定是自己的价值导向,只要是自己的价值导向对社会没有负面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从某个角度讲,现在的我们越来越不自由了,我们被这样那样的价值,这样那样的需求所捆绑,我们每天要为衣食住行奔波,却从来顾及不到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或者说就说我们知道我们想怎么活,也总是力不从心。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着的人是幸福的,享受过程的本身远远大于结果,若干年后我们都会骨化为灰,所以何必在乎现在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如果可以,我愿用生命换取短暂的灵魂自由。提前是,这样的换取不伤害任何。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每日一问:历史有没有规律 (logostop)
- 据说组长要搞个爱吹牛装B大会,遍寻世 界无聊人一起混水摸鱼... (qwqwqw)
- 《明朝那些事》所谓气数 (六六妈)
- 《晨报周刊》“历史”栏目约稿(每千字500-800元) (哥不打京那巴鲁)
- 出文津出版社 历史哲学译丛 5本全,九五品。150元 (伯虎逸少康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