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世菩提:空前的南北朝佛造像大展
来自:不许肥_阡陌(景阳冈上散淡的人)
国内疫情逐渐过去,除了北京和湖北,各地的大博物馆基本上都开放了。要说让坐困北京的我最眼馋的,不是众多好展扎堆儿的西安,而是成都博物馆恢复开放的《映世菩提:佛教造像艺术展》。它以南北朝佛造像为主题,从四川、河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等地的12家文博单位,精心挑选出107件文物精品呈现一场空前的艺术与文化盛宴。

了解中国佛像的朋友,应该已经能明白这个展的分量。首先南北朝是佛教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融入中国的历史阶段,也是佛像中国化,并形成独特面貌和艺术高锋的阶段。
展览内容
别看文物数量仅有一百多件,但如上面所说,都是大有来头的南北朝佛造像的代表作。相比于北朝佛像,南朝佛像更加罕见,主要出土于四川,也就是当时的益州。这也是成都博物馆举办这个展的原因。

这个展以四川出土的佛造像为基础,结合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其他地区的佛造像,分四个单元来梳理从佛教传入中国,到逐渐中国化并在成都地区兴盛的过程,最后还展示了南朝北朝的佛像的差异与交融。
-01-
序厅
用一件成都地区出土的南梁王州子造释迦像让观众开门见山的见识到益州佛像的魅力。展板上的东晋法显西行求法的内容,也让观众能够回到那个佛教方兴的时代。


-02-
丝路行影
佛教东传的路径虽有不同说法,但陆上丝路无疑是重要的。成都在南北朝时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起点,经青海与佛教中心凉州相通。这单元以甘肃、四川和江苏出土的几件早期佛教文物,来展示佛教的传入与融入中国社会。

南北朝时,传统丝路被北朝控制,南朝改走途径青海的“河南道”与西域联系

凉州是佛教传入中原的重要一站,这件凉州石塔上既有明显的印度风格,也有中国本土道教思想的元素,是佛教初入中国的见证。

佛像身穿南朝士大夫的“褒衣博带”,是南北朝佛像最著名的衣着风格。这件佛像碑是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褒衣博带”造像。
-03-
齐梁之变
梁武帝灭齐之后,增强了对成都地区(益州)的统治,加上梁武帝又是出了名的崇佛。这一时期成都地区的太平安定,佛教空前发展,在上流与民间都与生活和文化紧密结合。此时的益州,在各方面都受到首都建康的影响,佛造像艺术自然也不例外。

这是件在达官显贵的墓葬中出土的明器。随着佛教的深入社会,莲花作为佛教圣花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南梁时海陆交流发达,这种褶皱密集,薄衣贴体的印度笈多风格自海路传到南梁,进而辐射到了西南重镇益州。
-04-
和韵同光
南朝与北朝之间一直是既对抗又融合的。南梁晚期,益州被北朝夺取,这进一步增强了南北朝之间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交融。这单元,集中展示邺城、青州、长安等佛教中心的佛造像,可谓精品扎堆,使我们看到南北朝佛造像的差异和交融。



本展看点
除了佛像精彩之外,我推荐这个展的原因更在于这个展做到了让普通观众有的欣赏,让专业观众值得挖掘。下面我由浅入深的说一下这个展的打开方式。
-看点01-
欣赏佛像的空间机会
前面我已经说过南北朝在中国佛像史上的重要性,不再赘述。我个人最喜欢南北朝这个阶段的佛像。短短一百多年中,在中外文化碰撞下,所呈现出的鲜活变化和艺术高度是别的时代所没有的,南北朝是中国佛像的青春期也是艺术高峰。这个展空前的把南北朝具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的佛像齐聚一堂,仅是欣赏这些佛像的美就已经足够幸福了。况且这种肉眼可见的美和直达心灵的触动,是不需要什么历史知识做门槛的。





-看点02-
南北朝的差异与融合
南北异同不仅是个关乎豆腐脑的问题。在被佛像之美震撼的同时,如果你有兴趣大可以去对比一下南北朝佛像的差异与联系,毕竟能在一个馆看到它们实在是太多难得了。比如我们以成都青州和邺城的三件同时期背屏造像为例,试着去发现它们的差异与联系。
点击放大🔍
▼▼▼



-看点03-
描绘文化流动的方向
我们常说南北朝是文化交融的时期,中与外,南与北,汉与胡,中国在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蜕变。但具体来说文化的流动融汇是怎样发生的呢?不同时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这是个有趣又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
本展涉及到的地方在南北朝都是政治、文化和佛教的中心,而成都地区此时期佛像变化正是政治和文化格局变化的结果。这也启发我去思考这些问题。下面,我试着从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传播的角度,做一些简要补充。

首先,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佛教艺术有两个源头: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和中印度的秣菟罗。通常我们认为,佛教艺术伴随着佛教,经过中亚传入新疆,然后到达凉州。凉州是又直接影响到了都北魏的两个首都:平城和洛阳,这才把佛教带入中原。

云冈石窟直接继承了凉州模式,也开启了后来洛阳的龙门模式
益州是丝路河南道的起点,与凉州有丝路相连通。从这个角度说,益州也可以说是凉州佛教东传的下一站。但也别忘了,在更早的东汉,四川地区就已出现带有佛像图案的摇钱树。

我们再看江南,事实上佛教自海路传入也是很多专家和考古发现所支持的,这里不争论。但是江南的建康,早在3世纪的孙吴时期就有西域僧人传法和孙权支持下的兴建寺庙。

后来在江南佛教持续发展,此时汉文化也迎来了书法、绘画和雕塑艺术的突破,同时从海上传入的外来文化也源源不断。这些文化交融发展的成果一定会体现在南朝的佛造像艺术中。而在梁灭齐之后,首都建康的艺术风格又自然影响到西南重镇-益州。

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城,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最初来自于北魏首都洛阳,间接源自凉州。在北魏汉化政策下,受到来自南朝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之后的邺城,一边是持续从丝路输入的胡风,一边是持续发展的南朝汉文化,佛教作为国教,在上层胡汉路线的斗争中,佛造像居然也走向高峰。同属北齐的青州,自然是要受到首都邺城的影响。但同时,这里是孔孟之乡,汉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又有海路将印度的笈多新风不断传入,因此这里的佛造像有高度又有特色。

这几个地方放在一起,陆上海上两条丝路,两个首都:建康和邺城,两个重镇:益州和青州。它们之间文化的互动和交融,随着时代和政治格局的不同而变化,不但成果让人惊艳,仔细的去探索学习也会非常有趣。

观展指南
整体评价
非常推荐。对于佛像爱好者来说,不可错过
亮点
- 展品精且来源广泛,饱览南北朝佛造像的代表作
- 展板信息详细丰富,能补充信息和拓展联系
- 普通观众和爱好者各得其所
- 展厅布置用心,提升观众体验
不足
- 策展立意好,但主题有些模糊
- 部分展品布置看不到背面,非常遗憾
- 第四单元齐聚各地精品,但只是集中陈设,对比联系不够
展览信息
📍:成都博物馆
🕓:2020.1.14至2020.8
🎫:网上实名购票,扫描二维码预约

参观须知
- 每日限额2000人,上下午各1000人
- 每小时瞬间流量不超过300人
- 携带有效证件和个人健康码
- 入口检测体温,要求全程戴口罩
- 参观时与他人距离1.5米以上
本文部分照片来自静默者,感谢慷慨支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阡陌学社删除。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 (Maty)
-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 (小寅来也)
- 再刷朝天宫 (小鼠爱美丽)
- 好东西——上海博物馆古埃及展 (Shane)
- 大庆市博物馆太震撼了 (小石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