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这真的是哭崩溃的一集
LexiCai蔡
同样从小留守,母亲不在身边的成长经历,让我看到穆庆云和她母亲的对话时,奔溃大哭,也许,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我想到了自己当年在母亲离家的时候,抱着她大哭不放的情形
这些孩子还在经历着我所经历的一切,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集,看到这些孩子的不易,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共同打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种子被埋在大雪下
老枯树在夜里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佳玉《偷偷长大》
这是泪水决堤的一集,揪着心看完了,脑海里小锁在山间放牛的落寞背影,穆庆云和打工的母亲视频聊天时的倾诉画面,那句对不起,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和无奈
这一集的中文主题是长大,英语主题直译是诗中的爱,悲伤和梦想。主题内容和意境的相互补充恰到好处。
关注点在诗歌,就像片头里所说,诗歌考试不考,写了不加分,现代社会里诗歌几乎被放弃殆尽,为何在边远地区的学校里要开设如此小众的诗歌课呢?
这些学校里的孩子是一个群体:山区的孩子。
这里的孩子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代表着相似的几个群体: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外打工,没有长期地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留守儿童;有很小就离开家去了学校过着集体生活的寄宿学生,家长与老师无法及时给与关注和引导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就是在青春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下长大。
青春期的孩子,是在寻找自我,确立人生目标,价值观的时期。往往有很多困惑,很多情绪。情绪抒发不及时,没有人可以诉说内心的真情实感,情感表达的通道被迫关闭。所以,诗歌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方式,像是孩子的“翻译器”,给他们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出口。
01
云南省的漭水中学,有个刚上中学的学生,施应锁 ,12岁 。个子矮小的他,在学生群中毫不起眼。由于家里住的特别偏远,小锁选择了住校的集体生活。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唯独喜欢和家里的小牛在山里待着,看着小牛吃草,独自感受自然。
接触诗歌后,小锁的情感通道打开了,这些孩子像是在用万花筒里的视角,看到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闭上眼睛的时候
我看到了绿色的风
他拂绿了山林树木
烫金了我的小牛
亲吻了家里的白墙
染黄了阿爹的苞谷
但
我不会把风变色的秘密告诉你
小锁用诗歌的方式,发现了山里不一样的美,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虽然父母家人不会理解,也不在意,但小锁的诗歌,却是他热爱的大地及自然的情感表达。
02
小锁的同班同学穆庆云,今年也是12岁, 8年前父亲去世,母亲在广州打工,还有一个正在读免费师范学校的姐姐。穆庆云一个人独自生活,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学习,仿佛成年人一般稳重成熟,唯独在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时候,看得出孩子的一面。
因为妈妈不在身边,穆庆云无处可寻依赖感,渴望能够有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有些抱怨,有些心酸,在诗里表达了自己的怨气。
回家后,穆庆云和妈妈先发了短信,问晚上可不可以打电话聊天。在书桌前,穆庆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接下来,孩子给妈妈读了那首她写的诗。
小鸟是大鸟的孩子
白云是蓝天的孩子
路灯是黑夜的孩子
母亲去广东的时候
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
因为
我是母亲的孩子
--《孩子》
随后就是漫长的沉默。不知道是信息的延迟,还是不擅表达的母亲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这几秒钟极为安静。她不知道母亲会有怎样的反应,嘲笑?忽视?鼓励?表扬?她在等···
沉默的几秒钟后,耐不住的穆庆云提醒母亲说“读完了” ,母亲自然知道无法回避,孩子在诗里的直白,是在渴求她给一些反应,不管是肯定还是不认同,孩子的内心希望有人能够倾听她的心声,然而,母亲的回答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女儿,真的对不起···”
母亲哭了,穆庆云也哭了···
这样的三个字说出来是多么的心酸多么的不容易啊
画面中可以看的出妈妈的居住环境,可以想象到同样过着不容易的生活,但是在诗歌里,母亲读懂了孩子的语言,联结了与孩子的情感。
因为生活的无奈,母亲选择了外出打工,作为一位边远农村的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生活给了她太大压力,使得她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自己的孩子,求得一份可以支撑整个家的工作。
不能够陪伴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是她一生的痛。孩子的内心有委屈,有怨言,可这位母亲难道没有吗?双方都在现实生活中克制,而诗歌打开了母女的沟通通道。
这一集的画面非常美,真的很有诗意,节奏掌控的特别好,扑捉到了情感的表达瞬间,要给摄像剪辑加鸡腿。
但是,除了诗歌,就这些孩子的现状,我们还可以看到什么问题?
03
关于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被关注,情绪得不到合理释放,产生极端思想,做出偏激行为。诗歌作为情感的”翻译器“,让孩子们找到了抒发渠道,像校长所说会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覃国慈在《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留守问题研究》一书里专业地分析了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或者说父母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因为儿童从父母的行为中建立起正确的是非判断和价值观念。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失去了父母对他们的约束和关爱,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可以模仿的榜样,其亲社会行为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肯定,其反社会行为更没有得到父母的批判指正。即使参与不良同伴群体,也无人及时控制和管教;在遇到道德困惑或内心冲突时,既无人咨询,也没有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加以强化。
与此同时,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较为疏远,无法在与父母进行正常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久而久之,会导致留守儿童的是非标准混乱和价值观念错误。
在混乱的是非标准和错误的价值观念指引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行为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缺乏理财能力,常常拿着父母的钱去上网、玩游戏等,厌学情绪日渐增长。二是由于缺乏自控能力,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不惜向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撒谎,渐渐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为什么这些父母们会选择把孩子留守在自己照顾不到的地方,自己能够这么“心安理得”地追求物质上的保障,忽略了孩子的教育成长呢?
曾经认为都是个人选择。如果父母足够爱孩子,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一定会带着孩子一起,但是在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这个问题不单单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04
首先,户籍制度是现有问题的根源。户籍制度在刚开始就将社会建构成二元阶级制,中国公民的身份被二元化,即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随着城市资本的聚集,不断吸引着农村的剩余劳动资源。
这些农村外出就业的人,很难在城市里扎根,很难市民化。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只能做着收入微薄的服务业,建筑业。加上由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没有举家迁移的能力,无奈之下,只能将孩子和部分家人留守在农村,成为了现在的以儿童,妇女,老人为主的留守族。
留守儿童被称为“制度性孤儿”,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曾被称为“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那留守儿童生活里又会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安全问题,如溺水,交通事故,被拐卖,性侵害等等;第二,亲情失落问题,与父母的感情淡薄,让孩子处于“亲情饥渴”,长大后的性格上没有安全感;第三,学业问题,因为家庭教育监管的缺失,学校教育无法全面涉入,很多迟到,早退,逃学,厌学,辍学现象,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人生命运。最后,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孩子的成长中缺乏自制力和普遍的价值观认知,分不清对与错,好与坏,长期以往,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混乱,成为了问题儿童,影响着社会安全,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片中的校长于春云,正因为知道学校应试教育的片面性,无法与社会的发展状态抗衡,也没有办法改变社会制度,只有通过把美引入到孩子们的世界里,让他们可以看到诗歌里的爱,把情感寄托在某种诗意浪漫上,生活也许就不会太难。
看完这集后,除了写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关注到留守儿童,还联系了在四川做公益的朋友,网上买了一些一些书籍,还有学习文具用品寄过去了。
或许,那里的某一个孩子,因为看到某一本书里的某句话,某个观点,因此改变自己的认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学习动力···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 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 And medicine, law, business, engineering — these are noble pursuits and 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 But poetry, beauty, romance, love — 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
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
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
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美,浪漫,爱,
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电影《死亡诗社》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第1集|“没有生过人,还谈什么人生”这句话真的没有问题吗? (阿轻)
- 成长是安静的。 (负者歌于途)
- 去哪里下载有知道的吗 (幼儿园已退学)
- 第2集|关于服从意识 (触)
- 第1集|如果都没有生过人,怎么探讨人生呢。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