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安利|假声男高音科普有人看吗?
来自:momo
4月4日更新
献上一只安魂曲吧,我觉得这是全世界最好听的圣咏,the choir of trinity college/Cambridge《Miserere mei, Deus》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5nDAac0 @QQ音乐
哀悼逝者,愿现世安宁
......
4月3日更新,太长,从善如流,把新更的放前面
下面是美声跨界的正确示范https://b23.tv/BV18x411L79s https://b23.tv/BV11x411H7CM/p1 可爱的杨洪基老爷子,不管唱什么歌,他都用美声。 很亲民很可爱对不对,这就是正确的示范。 不管有多少人说该改唱法,不该用美声,但我还是要用美声唱。 廖院也说过,不要做山寨流行歌手。 美声歌手永远不要试图模仿流行歌手,不管有多少人批评你。 就是要坚持唱美声。 美声跨界要做的是,选合适的歌,用美声去表达你自己对歌曲的独特理解,而不是盲目模仿流行歌手对歌曲的唱法和表达,千万不要邯郸学步。 呵呵哒,今天想骂娘,之前我就知道那四个里面只有高天鹤能唱摇滚,果然印证了。 今天谈到跨界本来就是要谈高天鹤的,因为谈美声跨界,绕不过去他。 我不知道有人注意到了没,高天鹤在声入人心里跨了很多界,包括但不限于音乐剧、民谣、摇滚、流行,但是你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他不论唱哪一种类型的歌曲,都坚持用美声,而且融入了歌剧的表现手法。 大家没注意到,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而是他做得太好了...,他无声无息地融进去了,甚至没人感觉到他在i dreamed a dream里自己完成了歌剧的多声部对唱。 不知为什么会有人对他有嚣张的印象,在我看来,他简直太低调了,他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么多作品,完成得太轻松。以至于每个人都觉得唱这些歌很容易。 谁唱谁知道,跨界不是最难,难的是无声无息地融入,还能完整地坚持自己。 我一直保持理性,但是毁歌真的很难很难忍。 谁说四打一是欺负人,明明是四个1小于一。 今天因为太生气了,去微博逛了逛,发现这个,“韬光内照,光而不耀”,我可太喜欢这句话了,是道德经里的,高天鹤不知在哪儿引用过。 和他的音乐理念太吻合了。 高天鹤嚣张吗?不,他是太清醒了,太懂得坚持什么执着什么了。。

国内其实是最近一两年大众才接触到假声男高音的,所以对这个稀有声部还不5这个声部的正式名称是counter tenor,counter有反的意思,直译是反男高音,国内其实更接受高男高音的译法,只是假声男高音更好理解,所以就这么用了。
............
假声男高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声部,早在bel canto出现之前它就有了,期间几起几落,曾经几乎销声匿迹,后来又复兴,即便现在假声男高音复兴的势头还不错的情况下,它的存在也相当于稀有文物,属于需要保护和传承的物种。更多地出现在巴洛克复古曲目中。
counter tenor是个很奇妙的声部,它是游离于现有bel canto体系之外的,偶尔客串一下。
所以,不能用常见的baritone, tenor的分类方式去理解它,你基本上可以把它理解成另一个全男声的体系。
如果counter tenor真的完全复古的话,他就相当于巴洛克时代的一套文物,只能摆在宫殿里远观了。传承的意义也仅仅在于传承,真的,我觉得现代人接受它的难度还是蛮大的。
所以,现在看到有人主张counter tenor应该只唱巴洛克传统曲目,我就笑笑,不说话。
然后,唱圣咏的话,其实跟想象的也不太一样,冗长的唱句,也是很容易犯困的。
巴洛克古乐是非常优雅精致动人的,但它真的很难抓住现代人的耳朵,现代人经过过太多声音刺激了。
所以,counter tenor这个既古老又优雅的声部,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寻求融合和变革是必然的。
继续来说传承,有人常常把阉伶等同于counter tenor,其实不全对,阉伶是ct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
早期唱诗班常用童声来代替女声,成年后,有一部分孩子变声后仍然可以唱到女高音的声部,这个类型叫做male soprano,但是很少很少,但还有另一部分能够用假声唱到女中音甚至女高音的音域,但是也不多。所以,后来流行起了阉伶,但是英国是个例外,英国圣公会不用阉伶。
所以,假声男高音和阉伶在很长一段时期是并存的,演唱的曲目,也不是完全重叠,假声男高音早期是很少唱歌剧的。直到后来,女高音开始逐渐挤占阉伶生存空间,阉伶越来越少,因为与付出的代价相比,收入少了,是个自然的淘汰过程。假声男高音开始继承阉伶的曲目,二者渐渐合流。
阉伶是不是counter tenor呢?不一定的,有male soprano,也有counter tenor,跟个人天赋有关。基本还是以假声为主。
然后male soprano呢,其实不是唱假声的,全靠天赋。不能等同于女高音,但很接近。
假声男高音本身就是一种天赋,但需要很多长期的后天训练。有些人不理解,觉得我ktv唱高音也用假声,那真的不一样,没天赋,没接受过训练,你声带闭合的方式,振动的位置,共鸣腔的运用,气息的控制,都是天差地别。
最简单的判断,你的声音是很虚的,不实,但假声男高音歌唱家是比较接近真声的质感的。
其实美声并不像大家想的,都差不多,每个歌手有每个歌手的声音特质,都不一样,没有一定之规,比如雅罗斯基和冈本知高的差别就非常大,雅罗斯基比较接近巴洛克式的假声男高音,很优雅,声音很接近女中音,他最唱唱的就是巴洛克歌剧及类似的艺术歌曲。但是冈本知高就完全不同,他的声音很狂野,机能很强,他甚至唱属于大号男高音的曲目,但几乎不唱假声男高音的传统曲目,当然美感另说,他唱歌的效果就是很震撼,也非常受欢迎。
时代不用了,假声男高音的判断标准也有很大变化,而且歌手的天赋大不相同,大家各有各的优势,我以前不能接受冈本知高,但多听几次,也get到了。
有一些歌唱家是向越来越唯美的方向走,也有人追寻开发自己的天赋特征并充分发挥。都可以,没有一定之规。
大众的审美也是需要开发的,人类审美的变化就是一个从自然审美开始,日益扩展视野的过程。很多前卫艺术都超出了原来的审美界限。
美声也一样,总在不断突破中寻求新的边界。
下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既然后来女声可以进教堂进剧院了,为什么假声男高音一直存在呢?彻底消亡好像才是它的宿命。
这个原因,我也思考很久。我的想法是这样,首先,唱歌是一种天赋艺术,不论什么时代,不管多么少,总有一些人是有CT的天赋的,既然有,这些人就一定会继续唱的,他们会自己开辟生存空间。其次,高男高音还是和女高音女中音大不一样的。
高男高音不止声音更有力量感,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深邃感,恢宏感,超现实感,很多高男高音的声音特质还是非常能和女高音区别的。我觉得,这是重点。
宗教音乐不在意男女,它更需要的是一种不分性别,超现实的神圣深邃和辉煌的感觉。因为在几个大的宗教里,神通常是没有性别的。这或许是假声男高音在教廷合唱团里长期存在的原因。
大家没可能没留意过,军队合唱团里也是有假声男高音的。只是大家以前都不关注。
高男高音适合哪类现代歌曲呢?其实我自己最早接触高男高音,是日本的游戏配乐和欧美艺术电影里的片尾曲和插曲。
高男高音表现出来的超现实特质,给我很深刻的印象。能给我这种感觉的,除了高男高音之外,就是民乐中的二胡和古琴。虽然它们都历史悠久,但给我的感觉却是非常超前的。
日本有一个作曲家植松伸夫,他写过最终幻想系列的音乐,他给冈本知高写过歌,好像也在最终幻想里出现过,哪一部我忘了,现在也找不到。
所以,假声男高音其实跟流行音乐没有壁,它还挺常跨界的。
想找个歌的,但是只找到了天空之城里面的歌,岡本知高 (おかもと ともたか)《君をのせて》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Qewjtcs @QQ音乐
冈本知高,我个人的感觉,对他是震撼的感觉,他唱这类流行歌的唯美感及空间感,我没有特别喜欢。
高男高音美起来真的非常地美啊,当然不是冈本知高,但是这个家伙在日本很受宠啊,唱过好多流行歌曲。
米良美一《もののけ姫 (幽灵公主)》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RQvjtcU @QQ音乐
日本还有一个很受宠的家伙,叫米良美一,他唱过幽灵公主啊,亲们,你们都看过幽灵公主,可是没想到唱歌的人是个假声男高音吧!
日本的作曲家们真是好啊,写了幻想歌曲会想到假声男高音来唱。
所以觉得美声和流行有壁的人们看过来,我可以证明,至少假声男高音和流行是没有壁的,因为我们的邻国就有很耳熟能详的流行作品。
我觉得业务水平不涛了,我只能说声一的三个人,从大类上归都属于高男高音声部,两个是CT另一个不好分类,类CT吧。类型差别还挺大的。每一个CT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曲目类型,这个人家自己清楚,不敢乱说
我只能说,假声男高音很稀有,看看我们的邻国,米良美一和冈本知高,韩国的金康敏也是,人家真的是国宝。我们国家不多的几个CT,大家好好爱护他们,没get到也没关系,不要黑。
其实在一些国家CT人家有专门的项目去培养的,我们国家体系还没建起来,受众对CT的认识也很浅,还没学会欣赏吧
真正优秀的CT声音是深邃而立体的,听他们的歌会有一种哲理性的启示感,这是别的声部没有的。
我也get不到冈本知高,但人家的实力必须承认。
_*&|!
再补充一点吧,有人对假声男高音的选材好奇,其实在国内,假声男高音更有可能入学学男高音 ,或者是高中音,他们真的比较特殊,很多入学的时候以为自己是男高音,学了之后才发现更适合假声男高音。
所以也不是从男中音练起,而是天赋如此,并不是任何人从男中音或者男高音都能炼成假声男高音。
他们学男高音或者男中音是一种选材上的误会。转学假声男高音是纠错。
............
Martin Phipps/James Laing/Latvian Radio Choir/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Battle》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lgNjKcy @QQ音乐
高天鹤/李彦锋/代玮《Luna (Live)》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6ZJjKcN @QQ音乐
https://video.weibo.com/show?fid=1034:4488709127733268
上面三段吟唱,分别是英国bbc战争与和平中的原声音乐,高天鹤在声入人心里的luna,雅罗斯基,大家可以听一下开头的吟唱部分,是假声男高音很有特征性的唱法,深邃,空旷,幽冷,但是从氛围来说,James的更冷,更幽怨,更飘渺,高天鹤更空旷,更活跃,更孤寂。没有谁好,谁不好,就是告诉大家,同是假声男高音,类似的表现手法,表现的特质也是很不一样的。雅罗斯基,他是目前顶尖的假声男高,就是很传统的那个类型,比较接近阉伶。
雅罗斯基对我来说,知道他很优秀,也会去剧院听,但是,对我来说缺乏吸引力。冈本知高属于我喜欢度排位中上的,但是他比冈本知高排位还低。
技术和声音的魅力是不一样的,技术评价有明确标准,但声音魅力很主观。技术非常好的人,不一定会让你循环。
这个真的很主观了,我更喜欢让我沸腾的东西,但是雅罗斯基给我的感受就是缺乏那种沸腾的感觉,听他的歌,很难有激情,就一切都刚刚好,挑不出毛病的好,声音质感很好,歌曲完成质量非常高,属于那种传统的上流阶级的音乐,传统贵族,中规中矩,保守稳健,法度严谨。当你听过足够多,能够欣赏到技术之美的时候,是会热爱他的,但我还差得远,就像我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京剧很难听,现在却越来越能get到唱腔和韵味了。把雅罗斯基留给未来的我去听,现在的我需要那种能震慑灵魂的力量,需要有魔力能魅惑我的声音,我更喜欢听有着蓬勃生命力,有自己的逻辑与思考的,更原生的东西。
一般来说,美声歌手的人格特征会在声音特征里体现出来,但是仅限于技术已经足以用来表达个人情感的歌手。
大家听假声男高音的时候,可以反复多听吟唱的片段,因为假声男高音的吟唱是特别美的,是接近天堂的声音,为了突现人声的美,很少加配乐,就在吟唱里,是可以听出最多的东西来的,歌手的声音色彩,声音人格,也是假声男高音最有魅力的时刻。
......
假声男高音的确能听出来有厚和薄的区别,拿国内已知两位来说的话,高天鹤属于厚的,廖佳琳属于薄的,两人同发一个音,主音大家都一样的,关键是泛音,泛音多且响度大,就厚,泛音少就薄。我觉得主要是听声音的立体感,声音立体感强,是自带3D环绕声效的,这个可能主要看泛音的结构是不是能形成合理的声场。
......
下面来谈谈高音为什么难。
我们把声带简化成一根弦,长度是1米,假设整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C3,那么高一个八度,C4就是1/2根弦振动的声音,C5就是1/4根弦振动的声音,那么按照12平均律,我们要发出从C3到C4之间所有12个音,我们要控制的12个点位之间的距离是1/2*1/12,但是到了C4到C5之间,12个点位的距离只有1/4*1/12,C5到C6之间是1/8*1/12,也就是1/96。差不多只有1厘米了。是四倍的关系。
也就是说,音越高,你控制的振动长度是以2的次方的倍数关系在缩减。
所以高音的控制是倍增的难,每上一个八度,你控制的难度都至少是上一个八度的2倍,你的声带控制,要极其的精准,才能准确无误地在节奏上发出准确的音。
最好的例子就是炫境和玛依拉,这两首歌基本上就是考验女高音的声带控制能力的,节奏快,高音多,又有各种快速的转音,对技术的考验是全方位的。
我不是很想一直说高天鹤,但是偏偏这个问题只能拿他来说,摊手。
所以,我刚听到高天鹤唱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是很惊讶的,因为没想到有男声能唱这种歌。而且他真的就是男声,如果是偏女嗓的,我倒不是很惊讶,女嗓的声带会更薄,窄一点,控制起来更灵巧,我只能说真的是天赋异禀。男声唱这两首歌的难度,起码要再乘个2。
他声音是宽而立体的,但是竟然能够把高音控制得很精确,我当时心底被羊驼践踏了。
此处奉上链接https://b23.tv/BV19E41167MF
再举个例子,二胡的高音是最难的,为什么,因为二胡只有两根弦,你没法用细一点的弦来拉更高的音,但是它又没有品,就是说,你明知道高音困难,但又可以挣扎一下的状态,于是就在那短短的一点弦上努力地把高音的音准按出来。
剔除美感等等感性因素,假声男高音曾经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唱诗班里提供一个更高音声部。
所以,假声男高音的高音非常重要。
要能唱得上去,音准还要好,节奏还要一步不落,超级难。
......
体感上,这个声部的关注度比以前高了,我要是科普男中音,可能都没人看。但是srrx之前的话,可能都没人知道这个声部。
但是黑也很多,不知为什么,我个人觉得没啥可黑的,这个声部是蛮难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别的声部更多,别的声部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要解决,很多问题,别的声部想都不用想,他们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一点,普通听众真的不了解。曲目的难度通常也不低,难练难唱,巴洛克音乐特别爱一个音一个音咬音阶。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是艰苦努力的结果。
......
我个人观点,技术是歌唱艺术里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有一些不那么完美的歌手非常受欢迎,比如波切利。
毕竟歌唱是一门艺术,艺术没有完美,或者说完美也是一种不完美。缺憾是美的一部分。
只要技术水平能到打动你的程度,探讨的重点就应该偏向于表达层面了。
用探讨技术的方式来探讨艺术,本身就有点偏颇。技术是载体,跟乐器一样,乐器当然越贵越好,但便宜乐器承载的美如果超越了昂贵的乐器,那么技术的重要性就让位于美了。
......
你们知道泛音的频率上限有多少吗?之前,我记得女高音是5000,但是查了一下,发现有人说是8000-10000??
......
这个帖子里主要是想聊聊国内的假声男高音,以及歌手跨界的问题。李梅里已经在国际舞台上了,等于国内球员踢进欧冠,就不涛了,而且我觉得我没资格。就酱紫
和我个人偏好有关,我不太喜欢中规中矩的唱歌,更喜欢新的风格,所以我不是真正的古典音乐爱好者,而是杂食动物。
我真正想看到的是什么,世界乐坛出现新的分类,是由我们中国音乐人创造的。
而不是在已有的音乐类型里挑我们适合的,这个是folk,那个是 folk rock,那个是world music,这个是 new age,jazz,soul。
歌手这个节目我一直最喜欢的就是,它引入各种风格的歌手,可以看到不同的类型,而且基本都是各自领域内有建树的
引入美声歌手也是一样的,歌手一直都这么做,别的类型都有了,也该轮到美声歌手了
人家可以有Opera metal,我们也可有Chinatheatre metal
......
下面是另一个问题,什么叫做Classical Crossover Singer,古典跨界歌手,也是假声男高音相关话题。当然,这个问题国内好像讨论得不多,我知道的也不算多,就算引起一个话题,来探讨吧。
首先Crossovers并不是什么新鲜概念,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潮流,几乎现今大多数的音乐品类都是最近几十年融合跨界产生的。摇滚乐是西部乡村音乐和黑人节奏布鲁斯的融合,爵士来自于布鲁斯和格拉泰姆。
所以跨界本身就是音乐圈非常常见的行为。每个音乐人在想要突破自我的时候,基本都是从跨界融合起步的。
比如说波切利,他就是一位古典跨界歌手。
他们最清晰的标志就是古典美声唱法,但是主要以唱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为主,也唱一些流行音乐,但基本上不演歌剧。链接是他和沙拉布莱曼1997年唱的time to say Goodbye.
Sarah Brightman/Andrea Bocelli《Time To Say Goodbye》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NVV0Icv @QQ音乐
一般来说,跨界的都是小号歌手,因为大众对于大号歌手的欣赏多少还是有难度。
欧美音乐市场比国内大的多,古典跨界也是销量比较大的一个品类了,接受度很高。
但是国内好像这个市场一直启动不起来。
我记得在我还小的时候有一个黑鸭子合唱团,其实她们可以算中国古典跨界,但是似乎歌曲过于简单,观赏性不强,后来销声匿迹了。
Best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格莱美自从1998年设立了这个奖项,足以证明这个品类生命力很强大。除了上面说的波切利之外,还有沙拉布莱曼,夜愿的塔雅·图伦尼都归入古典跨界歌手的范畴。
声入人心有翻唱过他们的歌
https://b23.tv/BV1a4411K7tR周深翻唱沙拉布莱曼的time to say goodbye
https://b23.tv/BV1A4411v72B高天鹤翻唱塔姐的she is my sin,我在B站实在没找到正式舞台版,只找到现场饭拍版的。可能微博有正式舞台版的。
声入人心还有翻唱波切利的,但是与主题无关,不贴了。
总之,古典跨界是一个很有市场的音乐品类,但在国内还是蓝海。
但是做古典跨界,最难翻越的障碍是什么?
倒不是受众,而是乐评人。
古典乐评人向来对古典跨界有各种成见,波切利和沙拉布莱曼唱Time To Say Goodbye的时候,也曾被diss。
那时候他们已经算有名了,尚且如此。
不过,西方的古典乐评人是真的有水准才给差评,因为他们的审美就和普通受众有壁。就像我国央视,每年春节前有一个慰问老干部新春演唱会,水准非常之高,集中了国内最好的歌唱家,乐团音响,全是高标准严要求,可是有几个人看过?看过的评论区报到。我看超过十个没。
是真的有壁。
time to say goodbye 最终销量1200万。
但是,这是有强力制作方支持,两人又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前提下,如果换了无名小卒呢,可能乐评人一句话,这支歌就会被打入冷宫。根本无缘与大众见面。
在古典跨界这个领域,群众是最容易被乐评人牵着鼻子走的,本来听到一只歌,觉得歌手还不错,一看当日乐评,什么没深度,没有金属感,声带闭合不好,巴拉巴拉一堆,呃,我花钱不是来买没深度的东西的。因为群众不大懂这些专业术语,所以更愿意相信权威。
所以这个领域,新的年轻的歌手出头更难,本来这个领域就是以翻唱为主的,没几个美声歌手能在练好歌的同时还能写好歌。
翻唱就会有前面一大排前辈在等着,各种群众评议就开始了,不如这个,不如那个。
OK,这样真的没生路。
美声跨界是给美声一条生路,听歌剧半途退场或者睡着的,不少见吧!
虽然有些人言必称美声怎样的,但是他去听歌剧也许就是睡觉的其中一个。
你听歌剧唱段觉得很精彩,但未必整剧都精彩,主角唱得不错,未必配角唱得好,就算唱的好,也许你看字幕看累了就睡了。
现在唱歌剧的那些大腕们,或许放在百年前,也是在鄙视链的底端。
几百年来,审美一直在变化,歌剧不可能一直不变,它的标准也是一直在变的。
而且歌剧作为外来文化,完全被国内接受几乎不可能。看看我们的京剧处境尚且如此,更遑论歌剧。
所以唱歌剧,真的只能是传承,只有跨界融合,才能发展。
......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闲聊&李涛|我被陈叶生写的哭到头皮发麻 新增姐姐Everything ... (xiaoxiaolin)
- 科普安利|【周深】 | 答疑安利向 | 从摒除偏见开始(含干货... (奕莲)
- 法师是不是湟族啊 (momo)
- 物料&re|艾热瘦了二十斤!! (头上有犄角)
- 打假歌手2024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