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一种非常下等的东西——评《坏女孩的恶作剧》
来自:99读书人
病雨/文 略萨的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被大众媒体描述成“半自传体”小说,因为书中涉及的国家、城市,乃至街头巷尾的名字,都确实存在,略萨也曾在这些城市逗留过很长时间,所以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文中男主角是略萨的分身。其实不然,纵观全书的情节推演和结构设计,基本上延续了略萨的惯常手段,甚至比之前其他作品(如《绿房子》、《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等)显得更为粗糙、直接、漫不经心,结构现实主义的耀眼光芒有所收敛,伦理规则与道德选择退居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暴与冷冽迷人的虐爱关系。 政治和性一直是略萨写作的两个主题。在这部作品里,政治更像是性的前戏,或者说,正是由于普世思想与社会风潮的不断变化,才让人褪掉羞涩,任狂风解去罗衫,夕阳染红下半身,勇者终究赤诚相见,野合万事兴。 1950与秘鲁的少年意淫犯,1960与巴黎的双人探戈,1970与伦敦创世纪,1980与马德里的37个日日夜夜。这就是全书的主干脉络。 五十年代,太阳的子民被独裁者奥德利亚将军盘剥消耗,主人公里卡多与姑妈一起在秘鲁的首都利马生活,书中一开始提及的红衣主教驱赶青年男女的情形,恰是当时政治环境的映射。也正是在这个夏天,里卡多邂逅而里卡多在这年夏天也邂逅了他的“坏女孩”,并坠入情网,一发不可收拾,这份感情竟然维持了四十年之久。 伟大幻想即刻启程,全世界的左派青年都去往古巴朝圣。里卡多践行儿时的梦想,来到风尚之都巴黎,适逢“五月风暴”降落,青年革命者的火焰燃遍法兰西大陆,以毛为师,群情激昂,里卡多身处其中,却并未丧失自我,而是把自己的全部情怀投入到与“坏女孩”的情感纠缠之上。 嬉皮风潮乍起之时,世界的重心移向伦敦,性自由与致幻剂变成全世界的宠儿,用略萨的话说,“这是一场美学革命,包括服饰、音乐、生活方式等等,但同时也是一场非常有限的革命,是一场爸爸的小儿子们的革命”。这段时间里,“坏女孩”远嫁英伦,成为土绅的夫人,里卡多与她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他继续忍受没有保障、形同恩赐般的性爱,并在巨大的失落面前无所适从。嬉皮世纪的兴起直至衰落,“坏女孩”也完成了一次蜕变,她把自己逼到狭隘的人生死角里,摸爬滚打,与肮脏、失禁、非常态的生活为伍,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坏女孩”总是不辞而别,她贪婪、自私、谎言成性、崇拜金钱,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她是智利小姑娘、游击队员、外交官夫人,乡绅的妻子、黑帮头子的情妇,也是里卡多的软肋,是他心中最高贵的女王。而最后的马德里,则是让人欲哭无泪的段落,一次成功的变革之下,一切仿佛回到最初,世界再度归于平淡,尘埃落定,斯人香消玉殒。 书后的访谈里,略萨坦称他这次写的是一种脱离浪漫主义神话的现实爱情,这种爱情非常下等,但又很难讲清,包含本能、性、激情,也包括精神乃至幻觉等等。 《坏女孩的恶作剧》所讲述的故事让人想起日本作家古崎润一郎的代表作《痴人之爱》,同样是跪倒在女性的足下,被其肉体魅力所征服,沉浸在受虐过程中的精神变化里,所不同的是,古崎润一郎笔法细致柔美,行文奇崛趋异,人物关系焦灼,字里行间尽得东瀛血脉精髓;略萨则恰恰相反,秉承拉美作家特质,他的文字热情明快,凶猛酣畅。作为叙事高手,略萨最擅长把读者带进自己的世界里,那里神秘、落后,但却异常茂盛,所有景观都被炽烈的欲望烤得变形,所有人都是自己的囚徒,那是拉丁美洲,也是全世界,那里的蔗糖是帝国屠刀,黄金白银是革命凶手,而爱情这种非常下等的东西,崇高又虚无。 出处:九久社区 http://club.99read.com/comment/ReplyComment.aspx?cmtid=1290104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法国女孩——评《吉吉》 (sweetkitteny)
- 【11月23日】与张爱玲通信——苏伟贞复旦大学讲座 (99读书人)
- 【书评】无法原谅的是我的无动于衷(李小丢/评) (99读书人)
- 【10.20】罗琳迷狂欢派对——暨新书简体中文版首发式 (99读书人)
- J.K.罗琳《临时空缺》英文版上市 中文简体版10月20日推出 (99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