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线的常识

CS

CS 组长
2007-05-08 23:53:45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CS

    CS 组长 楼主 2007-05-09 00:04:22

    当太阳耀斑产生时,在部分太阳磁场中束缚着的许多高能粒子突然获得释放,从太阳直接向外流泻出去,这些就是形成宇宙射线急剧增加的那些粒子。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E·派克(EugeneParker)预告说,太阳由其外层大气持续地失去气体形成"太阳风"。这种气体是电离化的,它具有很高的导电性。我们把这种物质状态叫做等离子体。其高导电性的结果,随之携带着磁场。这种磁场叫做"冻结的"磁场。这种围绕太阳的磁场具有动态结构,它与连续向外流泻的太阳风联系在一起。如果产生太阳耀斑,带电粒子携带着巨大的能量加入太阳风中,而且这新加入的等离子体行进得要比原来太阳风的主体快些。于是就在太阳风中形成了激波结构,它导致连续流泻到太阳风层的宇宙射线粒子流的崩散。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太阳风中的激波结构及其协同磁场影响地球磁场而出现磁暴。特别是,这时的宇宙射线数量(原来直接来自太阳的粒子在增加)随着主要从太阳风层外部射来而减少,并且还由于耀斑向外流泻能量的阻滞作用使宇宙射线入射流延缓。这便是我们就太阳耀斑随后对宇宙射线一连串影响的解释。

  • CS

    CS 组长 楼主 2007-05-09 00:04:30

    碳14年代测定

      低能量宇宙射线质子在大气中能高效率地产生中子。不带电荷的中子能贯穿大气并能用中子监测器在地面上进行监测。中子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低能量宇宙射线直接检测的技术方法,还对空气中和地面上的所有物质连续轰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子轰击大气中的碳原子核(在二氧化碳中),使一些平常的碳12同位素转变成碳14同位素。植物在其能量循环的部分时间里把这种碳14连同其他碳同位素吸收进机体中。整个大气中的碳14和像植物这样的生物系统中的碳里面的碳14比例大体上保持不变,这个大体不变的常数值是由宇宙射线轰击而形成的已知数值。

      植物死亡后,向大气排放碳的循环过程随即停止,各种碳同位素间的平衡被打破。这里特别要指出,碳14原子核是放射性的,它以可预测的速率衰变着。是由于任何已经死亡的植物物质中的碳14比例将连续减少,所以测出这个比例数值就能得到这种植物死亡后经过了多长时间。碳14的半衰期是5760年,我们取很少一点样品用现代技术确定其中各种碳同位素的丰度,就成为一项对人工制品作数千年内的年代测定的得力技术。

      要注意,为了很有把握地运用这项技术,我们必须设定宇宙射线的恒久强度。假如用另外的独立办法已经把某些人工制品的实际年龄确定出来,我们就能检验这个恒久强度值。这项技术为我们揭示了,过去的几千年间宇宙射线(太阳活动和地球磁场决定着宇宙射线强度)抵达地面的速率几乎是一个常数。

  • CS

    CS 组长 楼主 2007-05-09 00:12:46

    簇射中的每个粒子都在以相同的速度飞行,整个簇射在通过大气时应当保持着捆成一束的结构。这实际上并不十分正确,由于电子的库伦散射和μ子方向的发散,使得簇射向四边扩展成圆盘状。这个圆盘(以接近光速前进)的中心有几十米厚,离中心核几百米距离的边缘上还要加厚若干米,并轻微地向后弯向其外边缘。

      就许多实际效果来看,可以把簇射盘想像成以每秒钟300,000,000米(光速)飞行的薄而平的圆板,当它到达检测器阵列时,其粒子将依次通过检测器,相对的时间早晚取决于空气簇射到达的方向。竖直簇射会同时到达全部检测器,另一个方向到达的簇射将会相继横扫阵列各检测器。阵列的快速计时电子线路把扫过各个检测器的时间记录了下来,经过数学推算就能把簇射方向确定出来。就典型尺度为百米左右的簇射来说,精确到几纳秒的电子计时,就能把簇射方向测定到不确定性只有约1度。

    1契伦科夫光发射器,和光电倍增管联合作光的检测 2对簇射粒子横穿大气时产生的荧光进行检测 簇射粒子通过电离过程把损失的能量转移给了大气。其中包括从原子移开电子需要耗去的能量。这个过程的发生,簇射粒子必须紧靠大气分子通过,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能量转移过去。大多数分子都远离粒子路径,以至大能量转移很少成功。粒子对它们只给予轻微的作用力。这点轻微的力同样影响分子,使分子内部的能量分布有所改变。重新分布排列的电子往往不稳定,分子内部会最后回复到最初排列并把转移给它的能量释放出来。这种能量通常是以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子形式给出的,这个发射过程称为发出荧光。

      大气中的氮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出荧光的。这种蓝色的光很适宜用光电倍增管进行检测,所以能实现在无月光无云的夜晚对大气作观测。荧光过程向检测器发来的光能量比契伦科夫发射的要少,但是用滤光器能把感兴趣的准确波长选择出来,从而可以把这项技术用在极其稀少的最高能量宇宙射线的研究上。这项技术与契伦科夫光的应用比较起来,其最大的长处在于,荧光是向各个方向发射的,所以仪器从簇射的侧面检测与迎头从正面检测一样好。这就表明,凡是需要设置完善的簇射检测装置时,只需把这项技术安置好使其完全胜任普查工作,则全部簇射就能简便地得到检测。关于"蝇眼"宇宙射线检测器及其后继检测器HiRes,以及提议中的巨型奥格尔阵列

  • CS

    CS 组长 楼主 2008-04-13 21:50:39

    <a title="http://bzhang.lamost.org/website/archives/gzk-cutoff/" href="https://www.douban.com/link2/?url=http%3A%2F%2Fbzhang.lamost.org%2Fwebsite%2Farchives%2Fgzk-cutoff%2F&amp;link2key=a5685c69c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opener noreferrer">http://bzhang.lamost.org/website/archives/gzk-cutoff/</a> GZK截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669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