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第2期 薄荷糖之馆长总结
阿卓
石门电影沙龙十一月第二期活动小结 时间:11月13日 19:00—21:30 地点:东尚席殊书屋 石门电影沙龙 影片:李沧东 《薄荷糖》(2000) 主持人:阿卓 观影对话录(摘要): 1、如何看待影片的结构和结尾? 阿卓:“影片以金永浩泪流满面的特写作结,恰好呼应片头的特写,整部影片至此形成首尾相接的封闭结构。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就在于精巧的结构,整个影片是在倒叙中追忆过往,每个时序上晚近的段落总会有关键的人、事、物能在上一个时序较早的段落中找到缘起,从而产生一种冥冥之中的因果联系。” 馆长:“个人倾向于影片的结尾停留在‘野餐’一幕中,以尹纯任跑向镜头深处,音乐响起作结,因为影片到此刻所有的故事缘由都已交待清楚,既然整部影片是金永浩在对现实彻底绝望后对往事的追忆,那何不停留在记忆中、生命中最美好的那一刻?以哭泣的特写作结只能说是结构上的刻意之举,虽然让人联想到《美国往事》结尾处面条诡异的笑,但那是一种哲学、象征层面上洞察世事的超脱,类似于神的视点,悲悯众生。而此刻的哭泣又作何理解呢?只能说是年轻时的金永浩看到了不可改变的悲惨命运,为自己无望的未来而哭泣?无法上升到哲理层面,只让人感觉到刻意安排的突兀。” 2、影片微小的不足。 阿卓:“重看这部影片顿感处处荒诞,影片一方面是冷静观察式的写实表现,许多细节毫不避讳,另一方面却是人为刻意的精巧结构,忠实记录与过分的写意产生了文本内部的冲突和断裂,让人觉得荒诞而可笑。正如全片是试图在回忆中回到美好的过去,而结构每个追忆段落的却是一路向前,奔驰不息的火车,暗示人生的不可逆转,叙述与表现变成了两个对立面。” 馆长:“近乎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挑战着观众的承受极限,李沧东的影片普遍存在节奏上的失控,不可否认导演在重现韩国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上的过人之处,但过于琐碎的描写必然带来芜杂信息充斥全片,这一弊病在《密阳》中更为明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几近没有什么情节点,重要的情节场面都被导演刻意略去,留下的是大量近于韩剧式家长里短的絮叨。” 3、“光州事件” 馆长:“以光州事件作为金永浩人生的转折点,一切悲剧均始于这一时刻,不难看出李沧东是借影片来抨击制度,而《密阳》则是嘲讽宗教,嘲讽现代韩国民众实用主义式的宗教观。纵观近年来优秀的韩国电影,鲜有哪个导演,哪部作品能超越现实层面,其大多仅停留于对社会表层现象的思考,这是韩国电影的不足,也是中国电影的通病,我们受现实的束缚太重了,总是欠缺“形而上”的哲理思考,很难做到像欧洲人文导演的作品一样去表现人本质上的困境” 游:“这应该是和导演的人生境遇有关,作为重大政治事件的亲历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很难不被扭曲,就如同中国第五代、第六代部分导演的黑暗心理一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11月24日,周六,石门电影沙龙11月第4期——《出租车司机》 (失焦的光影)
- 十二周年了怀念一下 (羊遛狼)
- 12月22日,周六,石门电影沙龙12月第4期——《七宗罪》 (游)
- 下午想去河北省图书馆,求偶遇。晚上可能看电影或者嚎歌,求... (刘大嘴和小约翰)
- 这些电影,不要错过 (石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