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与生活的智慧
Hans(懂哲学却没被骗的一定是骗子)
──兼谈如何体悟经济学 陆铭* http://lumingfudan.blog.sohu.com/43277912.html 从1992年正式到复旦来接触经济学到现在的十多年来,经济学型构了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生活轨迹的变化也与之紧密相连。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子,其最本质的任务就是去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从每个人的行为中来的,经济学对于人生“大道”的理解有其独特的方式,经济学中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简单而快乐。 经济学的智慧之一: [关键词:约束] 经济学的本质是理性决策,尤其是有约束的理性决策。学经济学让我认识到人生面临各种各样的约束,而有约束时就达不到没有约束时的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一定不完美。 人是要有理想的,复旦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地方,而在复旦学经济让我理解了什么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我们的中学年代朦胧诗兴盛,到处充满了理想主义,而我们的大学年代则是一个诗人剪去长发的年代。那时,我明白了所谓追求理想,必须要把理想落到实地才是真正的理想。明白了这一点,让我们学会去坚强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约束。 既然人和人所面临的约束是不同的,所以在经济学下求解的最优解就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人生对不同的人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也正因此,人只可以和自己比较,不能和别人比较。我们很多时候的痛苦来自于跟别人的比较。就像在金庸的小说中,他给我们所描绘的人生图景是一个江湖,每个人都在争武林第一,但抱着这样目标去生活的人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明白这一点,是不是做第一已经不重要了。 经济学给了我一种心胸,不再需要去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而更看重自己周围的人是不是都好。 经济学的智慧之二: [关键词:收益递增] 在经济学中,考虑了收益递增的情况以后,很多看法都会发生变化。收益递增的一个典型例子便是经验,而且研究也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经验的回报在不断上升。 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很多人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起码都可以去选择与尝试。但是这些选择和尝试都是有代价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尝试得越多,意味着自己在最终确定的方向上积累的时间就越短,这就没有很好的利用收益递增的经验。 很多人觉得我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活,但是人生其实殊途同归。想把人生价值最大化,就尽快开始自己最终的目标,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不要游移。 经济学的智慧之三: [关键词:需求] 价值是取决于需求的,生活的价值也如此。 在读大学时,我也有跟大家有一样的困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然而胡适的一句话使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说,我们应该把小我放到大我之中。如何理解“大我”?“大我”是自己生命得以延续的方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世界是一股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洪流,可见把自己的生命和这个社会紧密结合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懂得悲天悯人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世界和社会需要什么;只有做这个世界和社会需要的事业,这一切才有价值。 我们在学经济学时,不光要学一些数学的算法,也要学历史上一代一代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把小我放到大时代当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尤其是在中国,社会对经济学的需要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进步的现实需求。对于经济学研究而言,即使是纯应用性的研究,也同样创造价值。而且,当你用学术的眼光去看待应用研究的时候,就可以为应用研究赋予学术的生命力。 经济学的智慧之四: [关键词:跨期] 在动态问题中,人们所做的决策从单期变为跨期,所以要获得未来的幸福就要减少当期的消费,这就决定了人生安排要有足够长的规划。经济学告诉我们,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量便是主观贴现率:重视未来效用的人,则对未来目标考虑多,他所做的决策便最大化整个人生的效用;不关心未来的人,他所做的决策便更接近一个静态的单期的决策。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往往是在现在的,而收益通常是在未来。人和人的差异正在于此。如果有长远眼光,做一些为未来的投资,你的人生会更加幸福,忠告大家避免采取短期的行为。 经济学的智慧之五: [关键词:跨期且跨地]、 其实,人的决策是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上进行的,因为人处在社会中,自己的行为会和别人有互动。经济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相互影响,人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按照王永钦老师所提出的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互联”的,人的决定其实是在多个市场上同时进行的。中国有句古话:“吃亏是福”,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单个静态时点和地理位置上看起来是吃亏的决策,跨期且跨域地来看,也许反而是一个聪明的行为。 在西方学界,曾有过一股看中国的热潮,但学者们却始终觉得有些东西难以理解。这是因为西方社会是个人主义的社会,一切基于规则,所以人们所做的决策接近静态,此时此地的亏欠就要此时此偿还。而在中国,一个人在这个时间地点的损失往往在另一个时间地点会得到补偿。“秋菊打官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行为方式和现代规则的冲突。秋菊采用现代的手段告村长对自己丈夫的伤害,而自己临产时,却在村长的帮助下顺利到达医院。当她去感谢村长时,警车却来将村长带走了。人们说她无情无义,她却很困惑,自己按照规则办事,有什么错?其实,在传统的社会里,人和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一个地点和时间吃亏,全局来看也许却是最优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长远考虑,还要考虑到他人,考虑他人就是考虑未来。 经济学的智慧之六: [关键词:动态变化] 在动态理论中的一个关键假设是:未来的参数可以预期,比如消费偏好、利率等,这样才可以求解。但是经济学界越来越重视参数本身在发生的变化。人必须面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审时度势,敏锐地知道社会中哪些参数在变化,随之调整自己的学术研究。 1990年代中期,劳动力市场在快速地转轨。那时候我写的东西就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强调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社会福利不要太好;而现在我讲得更多的是和谐社会,因为劳动力市场已经充分竞争,参数变了。在我的《劳动经济学》新版上,更多地强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十多年前,我们在谈如何给企业卸包袱,现在在谈如何承担责任,这都是因为世界在不断改变。 经济学的智慧之七: [关键词:简单的快乐] 什么是简单的快乐?一个人一生可以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只做一件事情,也可以以做很多事情的方式做一件事情。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收益递减”的,所以我们在为人生目标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相当于生产函数中的投入品。给定生产函数,单个投入品边际收益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做一件事情,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如何克服这一点?在经济学中我们的方法是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比如,在生产中,不光要投入劳动力,还要购买机器。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有启示的,比如说以做学问为目标,并不意味着每天只看文献,算数据。其实做学问有很多手段,观察世界、与世界沟通都可以成为做学问的手段,关键是如何把这些手段结合,为了一个简单的目标去工作。很多人问我同时做研究、当老师、接触政府、做个人主页、写博客,是否忙得过来。其实经常上我博客的人都知道,我不会专门为博客写东西,那只不过是传播自己的学术成果的一个平台而已。如果博客为了新的目标,比如记述自己的心情,那对我来说就太累了;但若是为了学术,扩大自己写的东西的传播渠道,还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如果有一个单纯的目标,再设法结合多种手段去完成,就可以达到简单的快乐。 经济学的智慧之八: [关键词:分工] 我们都知道,分工能够提高产出。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分工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弱国生产没有比较优势的东西,比如飞机;某些落后地区将生产汽车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家庭中,男性的工资回报更高,理想的分工方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然而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女性的劳动供给却不断上升。 这些不分工的现象都是因为分配的不公。特别是在做跨期决策时,现在的分工会影响未来的收益。试想若是在一个家庭中,男性工作,女性干家务,由于经验的收益递增,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回报率会不断提高。这意味着未来的某一天,在家庭内部收益分配的谈判过程中,你未来的工资就决定了未来那个时点上家庭内部收益分配的威胁点。考虑到这一点,女性就会通过工作而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以利用市场劳动中的经验积累,而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但这样的“策略性决策”的结果却是,双方都工作就没有分工,经验的积累效应也会被拆成两半。 既然不分工会有损失,那为什么不先把蛋糕做大,再合理分配呢?公平的分配会促进分工合作。在我们周围,无时无刻不存在分工合作问题,家庭里、地区间、国家间、组织内都存在着分工问题。为什么不能协调合作,把蛋糕做大呢?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参透经济学中那些智慧而已。 经济学的智慧之九: [关键词:合作] 在博弈论中,非合作博弈的结果是囚徒困境。克服困境的途径是合作,经济学告诉我们,在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中人们会趋于合作。但是我们有没有问过,这种无限期的重复博弈是如何实现的?关键在于,“让我们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前后一致的,为人真诚,那么周围的人就对你的行为有稳定的预期,可以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如果行为反复无常,表里不一,无法让别人形成稳定的预期,合作就无从谈起。 经济学的智慧之十: [关键词:互补与互替] 人和人的关系可以是互补的,也可以是互替和竞争。这取决于目标:如果不同的人都只为了生产,则是互补的,人和人之间有差异就可以有互补;如果不同的人只是为了分配,则是互替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是“择群而居”的,为什么“道不同不相与谋”。如果一个人重生产,那么就无法与重分配的人在一起,因为重生产的人的目标在于要把蛋糕做大,发挥人和人之间的互补性,而重分配的人只在乎自己的所得。 这其中就有一个权衡,跟别人相处和共事的时候,发挥互补性获得的是收益,但成本是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你要去沟通和协调。这个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均衡点就取决于“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容忍差异”这样一个重要参数。 所以一个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做成多大的事情。一个人包容性强,便可以把不同的要素组合,发挥互补关系,这就是我们说得“做人的大气”。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时候,在学到“术”的同时还学到一些“道”。经济学是发现规律的,而这些规律就在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大道合乎自然”,顺应大道,人就能获得简单的快乐。 * 这是作者在2007年4月17日在复旦大学为“数理经济班”的本科生们所做的演讲稿。感谢王梦洁帮助整理,感谢复旦大学王永钦、陈钊、张晏在形成本文观点的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美元兑离岸人民币破7.4 (傻樂嗬)
- 最近石油行情思考 (飞鸟)
- 对资本主义农业起源论的新解释 (踢星星)
- 最近股市思考 (飞鸟)
- 学经济学的,你们觉得经济学有用吗? (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