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满满几屏的疑问和槽点看完了电影
来自:霰雪雰霏
带着划时代的意义登峰,这件事情本身很燃,吴京的气质演技也都很在线,以下疑惑和槽点并非针对登峰和吴京,只是对于电影本身而提。觉得这篇历史向的电影本身有一些可能并不符合史实、甚至违背常识的地方,以及为了制造燃点泪点而强行加上的内容,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没有去过5000米以上的地方、没有登山过,而存在的认知误差。
疑点是昨晚在电影院边看边写的,用词可能未必妥
60年那次登顶风镜全程没用,眼镜完全成了顶在头顶的装饰物,包括大风区域的那一片也没用眼镜。大风会妨碍视线,高山的阳光+雪甚至会导致雪盲,不戴眼镜真的可以吗?
鞋太差就不说了,居然打滑而导致曲松林不得不脱鞋而冻伤截肢。
全队居然就带了一个相机,还丢了。宁可浪费负重每人额外带着全程没用上的眼镜,也不肯多带一个对证明确实登顶如此重要的相机?
登顶后,只有5%多一点氧含量的低氧高山顶可以打出信号弹吗?点火装置&当年的信号弹可以成功燃烧吗?这个我不确定。
这个是纯粹的吐槽了:山顶的雪随便刨两下就能轻易刨出来干净的三叶虫、菊石(?)的化石?化石不会在浅层雪下吧?还如此干净清爽?
吴京版刺客信条?也许是塑造人物需要吧。
1975年第二次登顶,珠峰大本营3月份有这么暖和能敞开穿大衣?五千多米的高山上,方五洲和徐缨在大本营聊天、还三叶虫化石的时候,徐缨就只穿了一件大衣,方五洲甚至敞开衣服了,有那么暖和吗?但是切换下一个镜头别人又是一身鼓溜溜的厚衣服了。感觉这一段是纯粹为了拉感情线而塞进去的,以至于完全不顾气温事实让角色乱穿衣了。
徐缨为代表的气象组居然几乎全是女性,当年的历史我不知道细节,不知道当年是不是气象组几乎全女,单就常理来说,高山户外作业几乎全员女性欠妥,尤其还要冒着风雪低温低氧上6500米的前方营地,全员皆女更加体能短板。
第二次冲击登顶扎营前终于肯戴眼镜了,但也就戴一会儿又取下了。
开水放在门口、别人进来时候踢到把医生烫伤了,这完全是比三国演义里面魏延踢了诸葛亮的延命灯还让人无语的操作,简直就为了添乱而写的一段,后续也没再交代医生被烫了之后对后文的影响。
扎营起了大风,人都能吹走的风,方五洲让李国梁扔绳子居然方五洲还能接到,绳子居然没被风吹走吹歪。
气象组全员皆女的弊端,居然迷路了,迷路了就只会嘤嘤嘤了,徐缨不让队友吹哨子要口喊也是挺迷的,缺氧高山跋涉的时候吹哨子至少比口喊更省体力、声音也更大吧。
方五洲救徐缨,比人大好几倍的冰塔倒下来,方五洲居然没挂也没脊椎骨折,几乎可以说是毫发无伤,简直开了主角挂的节奏啊。
曲松林的执念叫做摄影机,但如此执念如此重要的相机却还是只带了一台,测绘那么巨大的装备都带了,如此小而轻便的相机却不肯多带两台,尤其还是有1960年那次掉相机阴影的情况下。
走着走着居然还会掉氧气瓶砸人,连砸带撞墙还能保持意识,那么大的钢瓶带着重力加速度砸下来就小晕几分钟,撞墙之后反而还醒了,哪怕最后死了,死之前能醒几分钟也是挺醉的。
有一种诅咒叫相机?谁带相机谁死的节奏?李国梁临死前把相机给别人了,别人会用相机吗?情节没交代李国梁教除了藏族妹纸之外别人用相机,如果这第二次冲顶成功了,谁会拍照?
李国梁牺牲了掉下面去了居然还能捡回尸体?高山高寒低氧环境还能专门跑下去捡尸体?不是之前报道说珠峰沿线很多尸体、无法捡回吗?
曲松林你等李国梁死了才知道你两次都冒进了?然后人命关天了?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他好。
第三次冲峰,气象组一群嘤嘤嘤咳咳咳妹纸居然跟着一起上了。
方五洲开挂飞跃、搭绳子、所有人过去,这么多操作加起来居然比雪崩快,还能有足够的时间跑去捡测绘装备,然后雪崩才过来。到雪崩停止、呼吸心跳停了不知道多久居然还能按回来,且不说隔着这么厚的衣服按实际上有没有用,退一万步就算有,过了这么久还能按两下就回来了,也毫无任何后遗症,这挂开的有点太神了吧。
所有人零下三十多度一直全程露脸居然脸没冻伤?
登顶队到高山没信号了,气象组别的组员并不是没有技术也不是不会用步话机,徐缨完全可以自己不上去,让别的组员上去传话,而不是非要自己上去,结果当着方五洲的“面”挂掉,影响登顶队员情绪稳定。
方五洲居然宁可多带一个三叶虫化石也不带第二台相机,化石比相机备份更重要吗?连带上面徐缨去世,这两段完全强行为了煽情而写。
最后为何非要让成龙演老年胡歌?为啥不能让胡歌自己演?
以上,求解惑,如果确实是我没常识误解了、要喷我也就喷吧、至少请解答了再喷,谢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有明显逻辑问题 ( Conan)
- 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攀登者其实是鬼故事? (选好心爱的罐子)
- 参加了首映礼,从一个登山爱好者的角度谈谈电影... (Chrysanthemum)
- 攀登者票房(重磅) (豆友189551459)
- 这么冷的天,那么高海拔 (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