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论怀古》论语逐句12.2司马牛的担忧
来自:靳莉
12.2论语逐句-司马牛的担忧
主讲:格物正心老师
论语十二颜渊篇的第四句,先读一下,司马牛问君子。子问:“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第四句和第三句其实是连着的,但一二三句讲问人,第三句讲司马牛问人,第四五句都是讲司马牛问,司马牛问人的时候我们已经讲过了。颜渊和仲弓他们去问人之后都会说“请事斯语矣”,唯独司马牛问人之后,孔子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他直接回答说“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接下来司马牛问君子之后,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我们看司马牛如出一辙,马上就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么讲大家可能觉得不熟悉,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或者我们实际的学习当中,我这样讲大家就觉得太熟悉了,这个情况你就觉得好熟悉、经常遇到,什么情况?一个同学问完问题之后,别人回答他,他马上就说“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看前面讲,当然这个回答里有个特定的地方,就是他去学习的老师给他的答案。
前面的颜渊和仲弓都是说“请事斯语矣”,马上按老师所讲的内容遵照执行,司马牛这个问法和学习方式,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学生、很多人很像,不管学没学会先质疑,真的是这样的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从颜渊篇的这几句里可以看出来,司马牛是比较笨的,但现在这种笨学生非常多。当然不能怪这些学生,因为现在的学风它就是这样的,好像特别鼓励怀疑、鼓励否定。因为你怀疑之后无非就是是或否。前面的同学讲的“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个话里就有什么含义呢?我没有那么聪明,其实就是说老师你所讲的这个东西我可能还没有完全领悟,但是我照着这个来做。司马牛不一样,老师讲完之后,马上就问,真的是这样的吗?斯谓之仁已乎?斯谓之君子已乎?好像挺聪明的样子,总是能够活跃地思考,其实是最笨的笨蛋。孔子脾气很好,每次都会另外解释一遍。“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剩下的让司马牛自己去思考。注意到这里孔子的回答也是疑问了。
你既然老师讲过的内容你直接抛回来个问句,没有办法再给你讲了,“斯谓之……已乎?”这个句子你可以用一辈子的,因为讲完之后你又抛回来了,那就什么都不要学了。斯谓之仁已乎、斯谓之君子已乎,前面人家讲过的内容你直接把句式一套,真的是这样的吗?把这个问句一套,不用再给你讲下去了。所以孔子的回答只好用问句来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不忧不惧。司马牛的问话对我们来讲是比较好的,因为孔子可以多回答一些。孔子继续解释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做内省的时候,自我的反省不一定都是忏悔,这个省和省察很像,我省察自己的言行,或者是身口意,或者是之前所讲过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很多种审视的方式方法,在自我的省察之后我没有什么愧疚的。不内疚不是说脸皮厚所以我不内疚,明明错了,但是我不内疚,这个叫脸皮厚。而是说省察之后,把自己当成判官——阎王殿里的判官一样,一身的功过,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讲。因为人死了之后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牵挂了,这个时候的判决就比较公平了,你曾经做过啥事该上刀山还是下油锅、下火海还是重新投胎做人,就会比较公平了。全部省察完之后,自己所做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好忧好惧的呢?
一则亦忧,一则亦惧,一个是担忧一个是惧怕,这个是很多人日常的生活状态,担忧孩子,担忧身体,担忧老人,担忧社会,担忧很多事情;也很惧怕——惧怕没钱、惧怕生病、惧怕老去、惧怕容颜不在、惧怕深爱的人不再爱自己,惧怕很多事情。君子能做到内心不疚不容易的。比如身体的问题,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你没有做什么不该做的事,以你自己的承受力——比如你就喜欢这样,你做了,没有什么可内疚的,没有对不起谁,没有对不起父母,身体虽然是父母给的,但是你已经尽全力保全它了,没有愧疚的地方。对自己也不愧疚,自己有时候磕碰受伤了之后,大人教小孩子站起来嘛,自己摔倒了有什么好哭的。就是教小孩子不要内疚,你自己摔倒的。只要是这样的就可以。穷,你努力了呀,其他的原因不是你所能左右的呀;父母并没有给你丰厚的家产,受教育的时候也没有特别优质的教育资源,自己已经努力学习了。身体该锻炼锻炼,但它还是生病;这个就没有什么好内疚的了。除非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这个是最为重要的。
什么不该做的事?取决于自己的标准了。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比方有的人就喜欢夏天吃凉的,只要你自己不会内疚,你就吃嘛,注意是永远不会内疚!你不要说先开始吃不内疚,到后来生了病了开始内疚了——我为什么要吃这个东西?是说你一直能认得下去,认得了这个账,像勇士一样。如果做不到,那你内省还是有愧疚的,你后悔自己那么做,这个时候要么改正,改正之后就没有愧疚了;要么就不要做君子——君子之外的人,君子之外未必都是小人。孔子这么回答司马牛。我们肯定说为什么对司马牛这样讲,不忧不惧?这个肯定是君子的一个特点,司马牛前面不管问什么问题,孔子回答完后,他都会“真的是这样的吗?斯谓之仁已乎?斯谓之君子已乎?”如果赶上脾气不好的,早就不理了。孔子很耐心地给他讲了两次。
再往后,司马牛忧曰,这里就给了个例子,司马牛的担忧肯定不止这一个,但是讲了一个例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别人都有兄弟,我却没有。这个时候,注意回答问题的不是孔子了,是他的同学,学习比他更好些,是子夏回答的。子夏曰:商闻之矣,商就是子夏自称,古人称呼自己有一系列的说法,他们有名有字,这个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谦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我的身体健康生了病了,但是对不起我没有什么可内疚的地方,一般我们来讲,命长命短就是指由生到死的时间,剩下来就是生命的开始结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在于什么呢?有一个天理在。有一个哲学家讲过“存在即是合理”,我们想想,所有存在都是合理的吗?!它这个合的是什么理?合的就是天理!如果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凭什么我的钱没有他多,这个实事存在怎么个合理法,对吧?!我这么努力,他不努力最后得到的回报比我还多,这怎么合理?所以它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讲的。我们讲的富贵,谁的财富多,谁更为高贵。如果以个人角度来考虑,那人人都觉得可高贵了,人人都觉得可穷了。是不是?!好多人都是这样觉得嘛!别人都是卑贱的,别人都是比自己有钱,自己最可怜同时又看不起很多人,但是这都是个人的看法。
富贵在天,是讲天理当中所有的人,他有多少财富,他的人品如何,都有一个分布的状态。最后怎么产生的富贵呢?自己的认识、众人的认识,这些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富与贵。如果没有这些认识,那请问这个富贵在哪里?一个人很有钱,住在深山里,没有人知道,请问他这个叫富吗?谁来和他比较这个贫?如果没有一个对比的话,这个富没有办法确定。它必须得找到一个对象来进行比较。贵也是一样啊,所以讲富贵在天。我们看这里子夏所讲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君子敬而无失,这个失是指什么?指的是失礼,失什么礼?前面讲过了那四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失礼在什么地方呢?不该看的看,不该说的说,不该听的听,不该动的动。与人恭而有礼,如果没有失礼,都是礼敬他人的话,和其他的人都恭敬有礼,做的事情都是合乎道理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讲得很明白了。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这个背后所隐含的中国文化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司马牛的这个担忧,他担忧的是中国人最为普遍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家的担忧。子夏给他的回答,是说君子之心广于天下不止于一家也。
为什么讲这个事情对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重要?我举几个例子,比方说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家里很注意,以前我们在集体居住的地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得非常好,自己的家里搞得很干净,装修的特别好,富丽堂皇,一到公共区域,差得一塌糊涂,卫生也差,秩序也差;在社会当中,天下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家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个是我们和其他的国家或民族差别很大的一个地方,还不能仅仅用家庭观念来形容。司马牛所说的人皆有兄弟,在他那个时代,不仅仅包括他自己小家庭当中的亲兄弟,还包括他家族当中的兄弟。这个在我国福建广东等地,家族的影响还是非常深厚的,当地的同学可能清楚些,北方的已经被冲淡了。
举个例子,太平天国的时候,家庭的概念包括家族被完全粉碎掉了。男营女营——男的住一个大营,女的住一个大营,所做的事情就是打仗。在那种情况下就没有家庭了,中国曾经出现过几个比较特殊的时代里,家庭完全被冲垮了,包括家族。我调查过一个时代里,那个时代里的人他们上不上坟,后来得到的答案是那个时代的人,虽然家庭观念、家族观念被冲击的比较严重,但清明节他们还上坟。我就特别好奇,太平天国的人,他们上不上坟?清明节或七月十五上不上坟?这个事情对于我们的影响,诸如我们为人处事、我们做人、我们工作事业生活乃至我们的生命影响都非常深远。司马牛的担忧,对于子夏来讲就不存在。他这个担忧其实就是担忧自己的价值观念聚集处,他认为这个是很重要的。在中国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是一个混合的时代,有的人会家庭的观念注重的就比较多,有的就稍微少一些,因为历史的原因,有的稍微少一些,以后不清楚朝什么方向去发展。
我们再来看西方,西方这一方面和中国差别就很大了,西方几乎没有家族方面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产生的影响去哪里看呢?去天广东、福建的农村里。现在的城市里不存在这个。其实这方面的因素对我们的生活、生命有极大的影响,我们不觉察而已。你从农村到城市去生活,这个基本面已经完全反转了。所以有的人会说,住在楼房里后大家互相都不打招呼了,人都变得非常陌生。其实都是由这个转变的。它已经把家族家庭慢慢地都切割了,切割了之后就会出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这种情况。
我们注意,这个里面实际上反应的是司马牛和子夏他们的境界不同。子夏所讲的境界,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的境界是一样的,他是以天下为家的。天下之大,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和“在家靠兄弟,出门靠朋友”的江湖味道是不一样的,是两回事,那个是要去利用朋友。这里所讲的是你把什么样的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其实它所指的是你的胸心有多宽广,你的家有多大,我们通常讲的家大业大就是指自己的小家庭大、小家族大,家庭家族的人丁兴旺、财产丰富,这个叫家大业大。子夏一讲,他的家有多大?四海之内皆兄弟。所以这个时候,君子何患乎无兄弟?!司马牛的担忧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格局不够,境界不够,这也正是现代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在生命当中自寻烦恼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所看重的,那个家族那个家庭,这只是一种历史形成的思维的惯性而已。
我们刚才所讲的个人当中,有很多比方像子夏、范仲淹、王安石等等的,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家的。对于普通人来讲,不是说让所有的人都胸怀大志,胸怀大志的人有一部分就行,但是绝对不能出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悲悲戚戚,一则亦忧,一则亦惧的,问问题也搞不清楚,这是不行的。总是要有一些心胸宽广的、会学习的、尊师重道的。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道,现在很多学生学习的态度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如果一个小孩子不尊重他的老师,那他最好不要去学习。因为这个学习对他自己也不好,对他的同学也不好,没有什么用的。为什么讲对他自己不好?因为他去了之后,就同司马牛一样,一会一个问题,一会一个问题,就是去质疑的。他不会有颜渊或仲弓所讲的“回虽不敏,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他就是像司马牛,可能连司马牛这样都做不到。所以他去到学校里面就是受苦受罪,又看不起那个老师,又得跟他学习,这个在现行的教育当中非常多,因为人们的价值观被扭曲了。
老师去教他,他还不服气。为什么?他说你看这个老师多穷,这就糟糕了。这种情况下,他去学校是受罪,哪个老师愿意被看不起?而且还是一种糊涂的价值观念所引起的,但这个又很普通,是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受罪。他去了之后还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因为这种东西会像细菌一样会传染,现在的情况如果是在比较差的学校里边,学生都抱这个态度,都对老师不屑一顾,对于老师所教的德、所讲的做人的道理,不能够恭敬,那么这个学校就完了,名存实亡。如果再遇到特殊的情况,有的老师不能够把德放在自己所教的业之前,那就麻烦了。这个学校、这个老师也只能讲是名义上的老师了,他其实是以前的一个作坊里的学徒,这个学生其实是个学徒,他是跟着师傅学一个谋生的技能来的。但是在古时候,即便是这样的一个老师或老师傅也是要被尊重的。还是我们刚才所讲的,不管什么样的老师,如果学生不尊重的话,没有尊师重道的话,整个的学习就名存实亡。但是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下,这里讲的最重要最重要概念就是司马牛和子夏他们所引出来的中国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在人们心中、在人们观念当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整体的社会、人文、个人、生命所产生的深厚的影响,这个一定要注意,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要做出自己的取舍和修正。
文字编辑整理:魏彩萍。 校对:魏彩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Deepseek学习及人工智能相关需求收集 (格物正心)
- 西哲课一是否要对富人额外征税 (靳莉)
- 学习路上,如何面对身体的小障碍? (靳莉)
- 新学员如何看待学习 (靳莉)
- AI为什么可怕 (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