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
来自:Cindy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古希腊人,但是他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其实发生在1000年以后的中世纪
教皇革命,它的直接后果就是教皇击败了皇帝,取得了比皇帝更崇高的地位,而且,教会作为一个金字塔式的政治建制,迅速建立起来,成为各国争相模仿的对象。
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手里,教会权势达到了顶峰。世俗政权一个个俯首帖耳,教会会不会从此一统江湖?
中世纪会沿着教权越来越强大,最终吞并一切权力的路子走下去吗?
真没有。反抗性的因素比人们想象的来得还快。这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亚里士多德重回西方。
亚里士多德革命,正是这次革命扭转了教权和政权的力量对比。
亚里士多德革命,实际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经过1000多年,又重新回到了西方人的视野里。亚里士多德之所以会重新回归,就是因为政权在跟教权的斗争中,落败了。而政权会输给教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文化。
所以,这个时候,请出古希腊先哲就很有必要了。
政权和教权的力量对比
我们先对比下政权和教权的力量,你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会有这场革命了。
回想一下上一讲的内容,教权有Word,文化,政权有Sword,武力,于是奇异的场景出现了,Sword居然被Word打败了!
想想教权手中的利器,废黜皇帝、革除教籍、解除忠诚,如果你不是基督徒,这些权力对你都不起作用,可如果你是,它们就是让你比死还难受的权力。皇帝心里大可以大逆不道地默念我就不信,可问题是诸侯和臣民都信啊。
基督教花了几百年改造了西方的灵魂,当教皇能够把这种信仰的力量运用到政治斗争的时候,它当然是威力无穷的。所以,在这个盘面之下,政权是斗不过教权的。
那从这个盘面当中,政权能够反思一下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在哪里吗?有办法弥补弱点吗?优势很直接,就是有兵,但没大用。而且我在上一讲已经跟你提过了,在立法和司法体系的建设问题上,世俗政权也落后于教会。
政权一方的弱点很明显,就是没文化嘛。没文化这个事情怎么说?从硬实力上来看,政治制度要建立、政治管理要有效,必须有文化,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官员总得识字吧?
更重要的是灵魂深处的问题。如果教皇说我比你皇帝离上帝更近,他老人家授权给你当皇帝或者取消授权都是经过我,你有办法反驳吗?那你当不当得上,当上了什么时候下来,不都是他说了算吗?合法性来源很重要。这时候你就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个硬邦邦的真理:没文化真可怕。
这样问题就清楚了,政权输给教权是因为没文化,没文化就赶紧补呗。可问题又来了,文化都掌握在教会手里呢,教士们才识文断字。
这时候你就能明白亚里士多德重回西方的重大意义了,它首先打破了基督教对文化的垄断。之后的事情你就明白了,世俗政权一定会拼命利用新知识、新思路、新文化,而教权对政权的优势也就逐渐丧失了,一旦软件跟上,软硬件匹配,政权就真的有实力和教权全面对抗了。
所以,从文明的兴衰沉浮来看,“知识就是力量”绝对不是一句戏言,绝对不是有知识的人拿来骗人的鬼话。知识能不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不知道,但知识经常改变一个文明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如何重回西方
好,说清楚了为什么非要把亚里士多德请回来。我再带你看看亚里士多德是怎么回来的。
先回想一下前面讲过的内容,中世纪前500年政治混乱、经济萧条、文化湮灭,西方人都不认识亚里士多德了。不过我也跟你讲过,公元1000年左右,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触底反弹了,外来的侵袭逐渐停止,秩序逐步建立,经济逐渐恢复,文化自然也就逐渐复兴。
文化上触底反弹的标志,就是亚里士多德革命。

所谓亚里士多德革命并不是政治革命,而是知识和文化的革命,西方又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了。亚里士多德革命的过程很曲折、很复杂,我给你讲三个要点:第一,它的主要工作是翻译;第二,它的结果是全面而深刻的;第三,它有自己的组织。
先看翻译。
西方自己不知道亚里士多德了,著作找不到了,突破口是从西班牙打开的,因为那里长期被穆斯林占据,而穆斯林是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他们不仅有著作,而且有很伟大的研究者。于是,西方人先是把亚里士多德著作从阿拉伯文译成拉丁文,到一定程度才觉得阿拉伯本子不完全可靠,才去找希腊文原著来翻译。
这个翻译运动持续了近200年。到了13世纪,亚里士多德几乎所有著作的拉丁文译本都有了。从翻译这个事情来看,西方中世纪文明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受惠于伊斯兰文明,在公元800年之后的几百年当中,西方人还在在苦苦挣扎,伊斯兰却拥有全世界几乎最灿烂的文明。
所以,一个文明有多辉煌都别太自鸣得意,因为文明之间的竞赛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谁领先一段都是有可能的。
再来看看结果。西方人重新读亚里士多德的书,几乎是见到了一个新世界,哲学、逻辑学、天文学、物理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亚里士多德著作可是百科全书啊。而且这么全面、这么深刻的学问居然和奥古斯丁的训导讲的不一样。
于是,你会发现,亚里士多德革命之所以叫革命,是因为它意味着一个完整的世界对基督教世界形成全面的冲击,而且来势汹汹,排山倒海。不一定是毁三观吧,但受刺激是肯定的。
而且,受刺激的不是普通人,全部是文化精英,高级人力资源首先被深深地卷入了两个世界的对决当中。这就是西方中世纪的第二次文艺复兴,历史上叫做12世纪文艺复兴。
它是由亚里士多德回归引导的文化复兴,在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希腊大师的引领下,几乎所有学问都迅速饱满起来。正是第二次文艺复兴,为光辉灿烂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打好了基础。
其实这两个文艺复兴离得很近很近,几乎没有间断。12世纪文艺复兴大神,神学家阿奎那是在1265年去世的,就在同一年,意大利文艺复兴大神但丁出生了。
亚里士多德革命的政治后果
亚里士多德革命的政治后果很严重: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受到了全面的冲击和挑战。所以教会的反应是禁绝亚里士多德,不许再念了。没想到吧,作为西方文明标志性人物的亚里士多德,居然被自己的后人禁了!
还有组织,关键是组织。没有好组织,再好的说法也留不下来,就更别提成就什么大业了。那亚里士多德的组织是什么?其实这种组织你再熟悉不过了,就是大学。
大学这种组织西方人发明的,就是在中世纪发明的,就是皇帝为了改变文化劣势故意扶助的。作为文明之光的大学,其实也离不开政治。我来跟你说说怎么回事。
第一所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它的强项是法学。它的起源是,罗马法学家伊尔内留斯在博洛尼亚这个交通要道上卖学为生,聚集了大批的顾客。
皇帝一看,好啊,你们讲的这一套对我摆脱教皇控制非常有帮助,于是在1154年给博洛尼亚大学颁发了特许状,承认大学是一个法人,拥有各种权利,而且是特权。比如它有自己的章程、有自己的地盘、有买卖地产和其它物资的权利、其中的教授和学生受到特殊的人身保护,等等。
皇帝开始行动了,教会有什么反应。教会当然不会坐等大学变成反抗自己的堡垒,所以很快就插手控制了大学。大概西方最早的大学都被教会一网打尽,比如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
那大学后来怎么还会成为捍卫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学问的组织呢?理由很简单,真理的魅力是挡不住的。
这里面可以把当时的文化精英分成两派,一派是支持亚里士多德的教授和学生们,他们确实觉得亚里士多德讲的真对,教会禁了我们就悄悄躲着看。但作为基督徒,他们仍然很焦虑,于是他们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就是跟教会讲清楚,其实亚里士多德学说跟基督教信仰不矛盾。你看,神学是追求一致性的科学,这次更艰巨的任务来了,这些文化人想用神学兼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那另外一派当然是支持教会禁绝亚里士多德的,就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问都是异端邪说,不过,你要禁绝亚里士多德,也得跟人讲道理啊,因为你是秀才不是兵啊。怎么办,当然要了解自己的敌人,于是他们也深入研究亚里士多德。就这样,无论赞成还是反对,大学里全都在研究亚里士多德,力量越来越大。
堵,看来是堵不住了。怎么办?赶紧把亚里士多德收编啊!这个工作相当于把希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融为一体,这怎么可能?
事实证明是可能的,当时著名的神学家阿奎那就完成了这个工作。他怎么弄的,产生了什么后果,我下一讲跟你谈,通过他的故事,我来跟你讲中世纪神学和文化的顶峰,以及教权和政权力量对比的彻底扭转。
政权长期斗不过教权是因为没文化,亚里士多德重回西方打破了教会对文化的垄断,这也意味着教权和政权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的可能性出现了。
基督教怎么在无法压制的情况下,主动选择收编亚里士多德,神学家阿奎那又是怎么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完成之后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后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人是符号动物 ——关于人本身和其生存的现实 (刘 立春)
- 台湾导演朱延平如何利用 内地资金打压大陆电影人 捧台湾演员 (Cindy)
- 拿了冠军,却没有一个队友祝福:中国让球往事 (Cindy)
- 新锐编剧——蒲公英计划:(无偿)带你做剧本 (刘立春工作室)
- 2024 万里挑一,编剧入行养成营(无偿培养) (刘立春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