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百科
游客坊(有客访,当然有客房)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这里离上海、苏州、杭州都在100公里以内,交通方便,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乘坐汽车,火车均能到达。西塘在嘉善城区北10公里处,乘坐公交前往20分钟就能到达。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西塘古镇西塘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距嘉善县城11公里,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在西塘旅游,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阳也晒不到。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分划成8个板块,而众 西塘地图 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古镇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多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为国内外研究古建筑的专家学者所瞩目。鸟瞰全镇,薄雾似纱,两岸粉墙高耸,瓦屋倒影。傍晚,夕阳斜照,渔舟唱晚,灯火闪耀,酒香飘溢,整座水乡古镇似诗如画,人处其间,恍然桃源琼瑶,不知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嘉善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这里离上海、苏州、杭州都在100公里以内,交通方便,高速公路,320国道,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乘坐汽车,火车均能到达西塘在嘉善城区北10公里处,乘坐公交前往20分钟就能到达。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 古镇西塘,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古镇区9条河道纵横交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在其中有27座古桥将市镇连通。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米行埭、灯烛街、油车弄、柴炭弄、石皮弄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 到了西塘,临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最为引人,这里的街道临河而建,商铺的生意就在河边做成。往昔,水乡农家的出行以河为道,以舟代步,许多交易只能在船上岸边进行,为此,一种连接河道与店铺又可遮阳避雨的特殊建筑———廊棚便应运而生,并代代传承,相沿成习。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已变成当代人赏古、探幽的休闲一餐。 西塘在唐、 西塘 宋时期就已形成村镇,到了元、明朝时,西塘凭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经济基础和水道之便,发展成一座繁华、富庶的大集镇,窑业、米市、食品、制陶业等行业日益兴旺。古镇现存的许多古宅大院,都是古镇先人当时致富后的结晶。由于当初西塘的通行以水路为主,外来骚扰较少,故能使西塘较完美地将古镇保留至今,使得祖先的遗产能延续下去。 西塘是个平民化的小镇,所有一切都如此朴素,没有周庄的繁华,没有南寻的富甲之态,没有浓厚的商业氛围!但是西塘的独特魅力令留宿旅者陶醉!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西塘—生活着的千年古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夜景 西塘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西塘全镇总面积79.37平方公里,其中古镇区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近8.6万。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 编辑本段交通指南 1、杭州走320国道至嘉善十字路口上见有指示牌向北沿善江公路行驶15分钟可达; 2、从上海上沪杭甬高速公路在嘉善大云出口站下直接走善江公路可达; 3、从上海乘火车到嘉善下车后,在汽车站里买票4元钱,乘的是10人座的依维柯车,可直达西塘,乘中巴的话,上车买票到西塘是3元钱,中途需一站一站停靠。 4、上海方向:沪杭高速嘉善大云出口下;沿善江公路按西塘路标行驶;下高速后开车约十五分钟可到达西塘古镇。(总车程约一个半小时). 5、杭州方向:A:沪杭高速嘉善大云出口下;沿善江公路按西塘路标行驶;下高速后开车约十五分钟可到达西塘古镇(总车程约一小时四十五分);B:320国道行驶/嘉善车城路口左拐;往平黎公路方向约行驶十五分钟即可到达。 6、苏州方向:苏嘉杭高速平望出口下;318国道往上海方向;过黎里后右转至平黎公路往嘉善方向,按西塘路标约行驶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总车程约一小时)。 编辑本段著名景点 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赢得广大游人们的青睐,其中西塘旅游公司开发的景点有11个, 从逆时针方向走:由古镇中部的叶家弄进入,入西街右转,经“根雕馆(1)、瓦当馆(2)、薛宅钮扣馆(3)”;---到双桥处,直走过安境桥右转,在烧香港,游“倪居(4)、圣庙(5)、木雕馆(6)”;---延西塘港东边古街北上,过狮子桥,可见“黄酒馆(7)”;---沿细长的烟雨长廊,经送子来凤桥,一直往西,来到“醉园(8)、七老爷庙(9)”;---返回环秀桥,右转进“锺福堂(10)”;沿西街往东,最终游览“西园(11)”。 西园 西塘西园旧址在西街计家弄内,系明代朱氏别业,后出让给孙氏。园内有树木、花草、假山、亭池 等,风景优美。东侧假山上有“听涛轩”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松1株,高数丈,风来稷稷有声,故名。1920年冬天诗人柳亚子来西塘,曾住西园并与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园摄影 西塘 留念,题名为“西园雅集第二图”。 1990年3月,在镇西善兴建了总面积16.6亩的公园,为纪念柳亚子来西园,名为“西园”。入园处小桥流水,石狮门厅,园内环绕砖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桥、假山、凉亭、人工瀑布。有好几家建在该景点旁边的客栈也以此而命名,如:西塘西园雅居、西园客栈、西园驿站等等。 醉园 初建于明,现在庭院房屋保存完好。园设三进,厅堂回廊,碧池青石,回廊翠竹,秀色醉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里那座仅容一身过的砖制袖珍小桥,玲珑剔透,具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王氏世代诗书传家,祖父精于书法,父子痴迷版画艺术创作。园内书厅“艺香斋” 设有王氏“水乡风韵”版画系列陈列。 廊棚 西塘古镇中最著名的风景线是一道长达近千米、造型古朴的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濒河,有的居中,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廊棚以砖木结构为主,一色的墨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俗称“一落水”。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沿途还有别致的小贩卖各种物品,漫步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皮弄 石皮弄建于明末清初,全长68米,由66块石块铺地而成。最窄处仅0.8米。石皮弄是西塘古弄的代表,据说,它原本是专供大户人家的男仆行走的通道。 水阳楼 位于烧香巷的一位徐性的老师家,有精致的明清家具可供参观。 尊闻堂 建于元末明初,其中堂内的百寿厅堪称一绝。厅内的梁柱、廊窗都有图案,形态逼真,刀法细腻,雕刻精湛。 方宅 环秀桥向西是当年西塘第一大户方宅的一部分“桐村雅居”,上百盆盆景为这幢老宅增添了许多生气。 西塘大大小小的景点很多,还有姚宅、雁塔居、来凤桥等都值得一观。 编辑本段关于爱情 送子来凤桥 据《西塘镇志》记载,来风桥建于明崇桢十年(公元1637),清代两度重修。相传当初造桥时,适有一鸟飞来,市人以为祥瑞,遂取名“送子来凤桥”。1988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片桥。1998年重建,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又此桥赤名“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 送子来凤桥 喝上一杯岂不更好? 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有婚后还未得子的,不妨也来走一走。国际影星《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梅利尔来到西塘,也走了这座廊桥。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有当地戏迷在桥上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将江南水乡的休闲暇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诗词赏析 [送子来凤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夕看多时。 路过送子来凤桥, 抬头有鸟飞过。 他们说,鸟是祥瑞, 亦如当初建造它的时候这个名字的由来。 桥的一边为斜坡,一边为台阶, 左生男,右生女, 当中隔着镂空花墙,方便了两两相望。 静谧的古桥,悠悠伫立了百年, 不会说话, 只等时光轻声走远, 只用眼睛来见证无数对情侣夫妇在此海誓山盟,缘订三生。 或许中年以后, 几十年过下来也是平淡无奇, 像清水不起波澜; 而年轻时候, 有时短短几年便如隔了一生一世, 沧海桑田便是这般道理吧。 桥的影子,被斜阳拉出一个长长的字, 我总觉得那像个“情”字, 一点点的感动,一点点逝, 还是沿着斜坡来回走了几遍, 心里默念着的是永远。 编辑本段住宿 西塘客栈分为三种:明清古宅、临水客栈和现代宾馆。 1、古宅类:最能体现江南古镇的古韵特色。 景区内的明清古宅多位于深巷内院,庭院幽深,一切陈设皆为老古董,虽然不临水,但宅院宽大,可深切体会古镇望族的古韵生活。十分安静,价格也是最便宜的。睡着百年雕花床,闻着空气中氤氲着的水乡气息,渐渐沉睡,令人陶醉。 西塘客栈 西园雅居、慎德堂都是明代典型的江南大宅建筑,是古镇西塘望族王家的宅第,西园雅居在景点西园的西侧,宅内随手拈来都是古董,老板重情讲信,住在西园景观房内,能免费观赏西园景点的美景。慎德堂的堂内乐器遍布,常有乐友切磋;陈家老宅(青年旅社)前酒吧(酒吧临水)后宅院,夜间魅力四射,住宿在酒吧后的院落中,十分安静;尊闻堂本身是个景点,藏在石皮弄内。堂中的“百寿图案”为全国古迹;如意楼客栈是由古宅装修而成的,住如意楼的话,参观“醉园”免费;桐村客栈是建于清雍正年间的老宅,老板为民间艺术家,有双手写字的绝活,这些客栈都是西塘景区内最具有古韵特色的客栈,在驴友中的口碑都不错。 2、临水类:依水而居,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此类客栈的特点:一般由民居改造而成的,房屋低矮,房间空间不大,中心地段(永宁桥与环秀桥之间)的临河房间较有观景的价值,尤其是西街上的临河房间才是真正的依水而居,但房价颇高、不实惠。网上介绍多数临水客栈多为靠近河边,但并不真正临水。价格还算适中。 3、宾馆类:富有现代气息的特色。 此类客栈的特点:有的建造在景区外,一般规模较大,以双人标准间为主,能同时容纳几十人团队的客栈。如:西塘宾馆、来凤客栈等。 这些客房平时价在70元~100元左右,周末和节假日有所提升。 客房可以通过网上订购,但是一般价格和网上介绍多少有点差距(由于信息发布时间的变化),价格可以和店家商量,建议自助旅行的朋友也可实地考察一番再定夺。 特别提醒的是:面包车或三轮车会以低价或其它为诱饵拉游客上车,然后给游客介绍客栈,实质上是为了拿取介绍客栈的回扣,所以请游客们要么事先联系好客栈老板来接站,要么自己独自寻找客栈为佳。 编辑本段特产小吃 黄酒、荷叶粉蒸肉、八珍糕、臭豆腐、汾湖蟹、粽子、麦芽塌饼、鲜肉烧卖、薰青豆、蜜汁大头菜、白水鱼、蝉衣包肉均为西塘的特产。 特色小吃 (1)麦芽塌饼即立夏塌饼,是西塘千年风俗之特色时令点心。 丁记麦芽塌饼是以糯米粉、黑芝麻、赤豆、核桃仁、白糖,并配以中草药佛耳草、麦芽为原料,采用传统手艺精制而成。丁记麦芽塌饼,口感柔软、不粘不糊,佛耳草香气浓郁,诱人食欲,并能够消食降脂、延年益寿,是赠友敬老之佳品。 (2)相传明代西塘一富贾婚久未有子嗣,后经一道人指点乐行善举,修建路、桥以便众人 在建桥时天宫仙鸟凤凰停歇桥边,而该富商也于当年喜得贵子,故此桥取名“送子来凤桥”。现经修缮后在千年古镇西塘朝南埭。富商在得子喜庆之时大摆筵席,其间一道主菜,即 蹄子。众人为贺喜将其名为“送子龙蹄”,自此,凡方圆各地在婚嫁喜庆乔迁新居,家人团聚时均以该菜作为主菜,意为早得贵子,团圆吉祥。送子龙蹄。采用优质猪腿肉,配以数十种祖传佐料,经煨煮蒸焖、旺、文火反复,肉质酥嫩脱骨、肥而不腻、味美相宜。 (3)荷叶粉蒸肉为古镇的传统名菜,五味调百味香。采用适宜的五花肋肉、五香炒米粉、豆腐衣和新鲜荷叶,配上丁香、八角、酱油、甜面酱等调料精制而成,此菜风味独特,肉质酥糯,清香不 荷叶粉蒸肉 腻,既可下酒,又可作点心,且充分发挥荷叶解暑清热,散淤止血的药理作用。 (4)面条是北方人的主食,做法一般都很简单、很纯粹的。而对于南方人,尤其是江、浙一带,面条是作为一种平时换口味的点心,所以做面条都特别讲究辅料的搭配,常常会加入很多东西,如肚片、鳝丝、牛肉等,做好的面料多、鲜味足、营养丰富。西塘人做面条更是出了名的讲究。做面条要用两口锅同时烹制,一口锅用来煮面,一口锅用来炒制辅料,西塘人常用的辅料是肚片、鳝丝、自制的爆鱼等。煮好的面放入另一口锅和肚片、鳝丝等加水再一起煮 2-3分钟。出锅后的面条,汤汁鲜浓可口,面条筋斗。 (5)每年蚕豆上市后,取青皮黑头的蚕豆晒干,取陈皮、花椒、料酒、盐、茴香等与晒干的蚕豆共煮,令味道快速而完全的进入豆中,而后取出,并滚上甘草粉晾干,待七、八分干时再放入大锅中炒脆,这样,香脆美味的五香豆便制成了,成为茶余饭后的一种小吃。 (6)西塘人历来爱喝点黄酒,因此,在西塘历史上有过许多大大小小的黄酒作坊。如今全国最大的单个黄酒生产企业----嘉善酒厂就坐落在西塘镇的北部,该厂严把质量关,生产的花雕、善酿、黄酒等汾湖系列二十多个品种酒性温和、酒味醇润、口感独特,成为现代人交流感情,馈赠亲友的佳品。 (7)八珍糕选用山药、茯苓、芡实、米仁、麦牙、扁豆、莲肉、山楂等八味草药以优质糯米粉、白糖精制而成。此糕青黑发脆,初以能消小儿疳积而走俏,后由于选料考究、加工精细、口感香甜,且益脾胃,成为江南名点,享誉百余年而不衰。 (8)西塘的粽子有很多口味,如鲜肉、豆沙、猪油、赤豆等,虽然粽子是一种很多地方都有的小吃,可西塘的粽子却因米好,料足,捆扎紧好而更香,更糯,成为如今小镇传统旅游产品的一种。 (9)六月红是指农历六月的夏天所产的河蟹。“六月红”的蟹身只有鸡蛋那么大,蟹肉鲜嫩、蟹肪滴油、壳薄,放入清水一蒸就变绯红,故此得名。在杭嘉湖一带还流传“穷再穷,不忘六月红”的俗语,那是对“六月红”河蟹的赞美。 西塘饮食 霉干菜烧肉、椒盐南瓜、蝉衣包园、河蟹、馄饨老鸭煲、肉末野开花、白斩鸡、马兰头 小吃:绿豆汤,荷叶粉蒸肉,豆腐花,大、小馄饨,熏青豆,扎肉,一口粽,芡实糕,橘红糕,臭豆腐 编辑本段西塘的夜(夏季篇) 西塘夜景 经过了白天一天的喧嚣,西塘渐渐进入了夜幕。傍晚时分,华灯初上。红彤彤的灯笼倒映在湖面,映亮了整个西塘镇。西塘的夜生活也就拉开了帷幕。 在古色古香的酒店里吃顿饭缓解下白天的疲劳,在烟雨长廊上散散步,或者买个许愿灯到河边许个愿然后让它随波飘远,更可以找个临水茶座点上一壶好茶,看身边人来人去谈笑风生,便仿佛会有一种忘却尘世的超脱了。 当然,说道晚上也不得不提的就是景观船了,虽说白天也有,但是夏季的白天太热了,游客往往会选择晚上乘船来观赏整个西塘古镇。坐在船上,河面吹来徐徐的清风,会不由得让人精神一振,坐在船中,看岸边游人如织,观水中映影如画,听樯橹划破水声,正是应了那句“人在画中游,还是画在心中移”了。 编辑本段西塘名人 杨茂 、张成--元代工艺美术大师 顾锡东--著名剧作家。原浙江省文联主席、浙江越剧院院长。 赵宪初--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为教育界公认的“一代名师” 倪天增--已故上海原副市长,深受上海市民爱戴 孙道临--著名导演,影视表演艺术家 朱念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张谢杓--中国摄影艺术家 周鼎--与陈舜俞、吴镇并称“嘉善三高士”。 朱吏散文《水乡遗梦在西塘》 有“吴根越角”之称的西塘,几千年来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的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的寂寞和内向。直到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江南的古镇应该都像西塘那样闲适中带一点寂寞。 然而,自从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问世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南浔等江南名镇迅速热闹起来,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难觅江南古镇的风雅。 西塘地处苏、浙、沪交界的浙江省嘉善县北部,春秋战国时为吴越交界,有“吴根越角”之称。自元代起形成集镇。相传,伍子胥曾在西塘修筑水利,地势平坦,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十分幽静。几千年风风雨雨,默默地守住江南水乡特有的散漫与宁静。正是这种散漫与宁静,形成了古镇西塘的寂寞和内向。直到繁杂纷乱的今天,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西塘因散漫与宁静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西塘濒临运河与太湖,有九条河道将全镇分划成八块,而五福桥、卧龙桥、环秀桥、送子来凤桥等众多的石桥又把全镇串在一起,街市傍河,民居临水而筑,走来走去几乎都是石桥、小弄、廊街,当然还有老人、花猫、白鹅。处处碧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水一样柔软而美丽的生活,使西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美誉。1991年,西塘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边是商店或民居,另一边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紧贴着,弯弯曲曲,情调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 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 烟雨西塘 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铺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不想胡家铺子因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了。 版本之二: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 两个版本都令人心动,但我宁愿相信“为郎而盖”的爱情故事,这似乎要朴素而真实些。 西塘的明清旧宅具有江南民居的典型性,左右对称,尺高门槛,大门成双,两侧风火墙超屋顶成曲线围置。从大门到底,往往有五进、七进,而且都有宅弄相连,形成了“雨天不湿鞋,照样走人家”的景象,反映了平和、含蓄、淡雅、实用的审美追求。在西塘,有时顺着弄堂走下去,跨进一个个小门,顿觉豁然开朗,原来是一个厅亭相对、池石相映的小花园。就拿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种福堂来说,前后共有七进,总长百余米。头进为墙门间,二进为轿厅,三进为正厅即种福厅,四进为花厅,五进为内宅,六进、七进为粮仓和雇工住房。每进均有长石铺成的天井,最后为花园。与种福堂一弄之隔的尊闻堂,是西塘最古老的民居之一,集元、明建筑风格。老宅厅堂主梁上刻有100个“寿”字,这恰恰反映了一种恬静的极致———达到“寿”的目的。这根百寿梁上的“寿”字之间,还雕刻着九只蝙蝠,其中南北两面的六只蝙蝠造型为向下飞,被称为“福从天降”,其他几只蝙蝠与古钱雕刻在一起,被称为“福到眼前”。可以说,整根百寿梁又是中国传统的与世无争、恬静淡泊、注重自身完善的人生观、道德观的物化表现。 石皮弄 西塘有100多条弄,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最狭的仅半米,两人很难擦肩而过。这些姿态不一的小弄,只有亲自走一走,才会有走进古镇的真实感。在西塘的弄堂中,名气最大的是石皮弄,长不过68米,宽不到1米,整条弄的路面由166块条石铺就,条石厚仅3厘米,如石头的一层薄皮。试想,要将花岗石凿得如此之薄是何等的困难,石皮弄也因此而得名。据考证,石皮弄与东面的种福堂、西面的尊闻堂建筑年代相仿。小小的石皮弄只是两群老宅子中间的狭道而已,走在石皮弄,左右两边的百年高墙会挟迫得让你透不过气来。而最典型的宅弄,要算是种福堂内的陪弄子。过去,大户人家平时不开正门,陪弄就用来连接边门,让一家人进出。有趣的是,陪弄没有窗户,终年见不到阳光,仅靠天井里的一点自然光日照,这又和江南水乡大户人家建宅的理念十分吻合,“银不露白,暗可藏财”,就连主人的卧室也一样,以暗为安。不经意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时光的轮回,恍如走进了一册尘封已久的历史线装书里。“以暗为安”的理念与南宋国都长期“偏安”杭州有一定的关系,几百年来这一理念又潜移默化了西塘人“内秀”的个性。历史上西塘曾出过进士19人,举人31人,有著作留世的103人,而这些文化人大都生长在长弄深宅里。 柳亚子铜像 当然,打开西塘历史文化这本“线装书”,不能不提到“南社”情结。 以提倡民族气节,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为志的南社,是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激荡下,于1909年11月在苏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发起人是吴江著名诗人柳亚子,他在西塘发展南社社员18人,较为著名的有余十眉、李钟琪、郁佐梅、沈禹钟、江雪塍等。南社是一个革命团体,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与同盟会互相呼应,成犄角之势。一时京、沪、苏、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报纸,都为南社社员所掌握。“欲凭文字播风雷”(柳亚子语),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声势。后来,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诗友,又组织了胥社,宗旨不变,人员不变,成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组织。胥社成员的诗文绝大多数保留了下来,这些诗和他们的“宗师”柳亚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诗文一起,共同成为西塘的千古绝唱。 后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镇西塘时有感而发而写的。 编辑本段特色活动 (1)"百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新年的习俗。西塘,一个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这里有着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浓浓的生活气息。春节,人们用祭灶、放鞭炮、吃年夜饭、烧头香、接路头、逛庙会等传统的习俗迎接新年、欢度佳节。 七老爷庙 (2)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个自己的保护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爷就是他们敬仰的守护神。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爷生日的时候,当地老百姓会有隆重地庆祝仪式,这一天四周的乡邻、香客纷纷赶来,出会时一路旌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丝竹悠扬、浩浩荡荡巡游。 从农历四月初二的晚上开始,陆陆续续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些是为了赶烧头香,有些则是通宵达旦的念经、求神拜佛,祈求岁岁平安,晚上在庙内还有香客自组的社戏表演。出会定于农历四月初三清早,出会时所抬的七老爷是他的"座宫",即七老爷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绶带、轿班都守候在暖阁,时间一到,即由4名绶带抢出暖阁,同时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时按照既定的路线走,沿途设有"社棚",善男信女们在七老爷休息的厂棚内迎接,"社棚"内还设有供桌,摆有鸡、鸭、鱼、时令干鲜水果等祭食,这叫迎会,另外也有各色各样的役色,如起马牌、开导锣、龙虎将、红、绿、黄、白、黑五营等,各役色分别由各业议定担任,如龙虎将由绸布业,黑营由煤炭业担任,一路旌旗飘扬,调龙舞狮、打莲香等一些民间文艺汇演也会在出巡队伍中。庙会期间,在镇的各条街上,各种当地的文化活动也纷纷展开,打莲香、扭秧歌、调龙舞狮、打腰鼓、荡湖船、挑花篮,人们用不同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守护神。 (3)西塘的庙会,民间舞蹈,水上鸬鹚的表演、嘉兴江南文化节、国际钱江观潮节、南北湖观光旅游节、西塘文化旅游节、平湖西瓜灯节、桐乡菊花节、连泗荡民俗庙会 编辑本段旅游门票 西塘旅游门票自07年10月8号开始调整了价格,它分为2种:一种是景区票,价格50元/张,另一种是联票(含景区票+小景点票),价格100元/张。景区票只有双休日与国定的节假日才需要购买的,11个小景点 西塘 的参观门票全年都需要买票进入,如需参观小景点的话,有两种购买门票的方法:1、直接购买100元的联票进行参观。2、选择性地购买小景点票进行参观,但在购买小景点票时,需先出示50元的景区票才能再买小景点的票,各小景点票的价格在5元~15元不等,详细见图。 嘉兴西塘船票(8:00-16:30):门市价:100元 嘉兴西塘船票(16:30-20:00):门市价:150元 优惠政策 1、免票:导游、记者、军人及身高120cm以下儿童 2、打折:旅行社组团8折;私人组团16人以上9折;学生、教师、残疾、离退休人员7折。身高在120-140cm之间的儿童5折 注意事项 夜游:西塘每天晚上18:00-21:30每年五月至十月设立夜游项目。夜游期间西园、张正根雕艺术馆、钮扣博物馆正常开放, 景点内有丰富的节目和精妙的展品。晚间联票价格为30元/张,凭联票优惠购买船票(10元/张)。无联票的游客船票30元/张。 游船人满即发船,定点发船时间:18:00,18:30,19:00,19:30,20:00,21:00。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马头墙 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 美人靠 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据说最早的美人靠是吴王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的,大家看此靠的形状象不象“鹅项”?西塘方言中“鹅项靠”与“吴王靠”是谐音,有人称之为 “吴王靠”,后来此样式在江南一带的临河建筑中广为运用,现在的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个人都能靠! 河埠 河埠不但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主妇们在这里浣衣洗米,在这里张长李短。即便是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比如洗床单,用木槌重重地捶上一阵后,投在河里大力甩动漂洗,又快又节省。以前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走下河埠,上船讨价还价,成交后提着东西回屋去。还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妇在小楼上用绳系着个篮筐,把钱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盐酱醋吊上来。这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 船鼻子 河埠与船只的关系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发现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缆绳的孔眼石,用于固定船只。这就像绳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样,所以孔眼石就被称作:“船鼻子”。最初船鼻子只讲究实用,久而久之也开始讲究美观,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八仙等纹样,极富传统文化情趣。 系缆石 系缆石状似石莲花,埋入土中,形似莲花桩,这是供过路舟船停泊系缆,一个缆石上可同时拴几根缆绳,这也是古代镇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公用设施之一。 花墙 它是用普通的瓦片组搭而成的。一般位于天井或院子的围墙墙体的上部,用来通风,既美观又实用。 高阶沿 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临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所比喻的建筑特点。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镇内有的人家门前阶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 观音兜 西塘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纳税的标准是正梁,几根正梁交几份税。要是想扩大面积又不交税就只有想办法,西塘人很聪明,建房就用硬山顶,只需一根正梁,然后东西厢房一般是单屋面落水,没有正梁。一些考究的人家把边墙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与屋顶。把这部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漂亮的圆弧状,犹如观音像兜的头巾,很具风韵,人称观音兜。 花窗 花窗的结构有多种,常见的为各种格子图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样或吉祥图案的。这是当地人思想上保守与开放的矛盾体现,在人们刚开始用玻璃的时候,总觉得家里的东西和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别人面前不妥当,但又非常想赶时髦,所以出现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饰。 部分街道介绍 西街:西塘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分上下两段,东为上,西为下,所以有上西街和下西街之分。西街有着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格局,它的最小宽度仅供农民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宽度。由于临街房屋二楼以上常常还有屋檐延伸,两两相对的楼屋近在咫尺,搁起竹竿就可以晾衣晒被,打开窗户就可以倚窗谈心,甚至可以握手,构成一道别致的小镇风景。西街上自西向东的景点有:石皮弄、种福堂、西园、中国钮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 塘东街:是民国至解放时期西塘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塘东街上还有好多酒楼,以前有“借问酒家何处有,胥塘河边处处楼”的说法。说起这条商业街不得不说说西塘的商人。有位来西塘的作者说:西塘是儒商文化与平民文化的交会点。是有一定根据的。这里的读书人很多,但做官的道路毕竟太窄,多数读书人做不了官,只好回来经商。这些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经商的思想也与一般的商人不同。塘东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字号的药铺钟介福药店,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宁药架满尘,愿天下无病。也就是说店家情愿药卖不出去,也不希望百姓受病痛之苦。充分反映儒家的“仁”、“和”思想。塘东街上还有源源绸布庄的旧址,1927年秋陈云同志在“枫泾暴动”时期被国民党追捕转移到西塘,在布庄伙计高廷梁处住了几日,后由高廷梁安排小船由水路去往安全的地方。 烧香港:烧香港不是要把香港烧了的意思,而是以前河道两岸庙宇众多,善男信女们乘着小船来此烧香,故名烧香港。烧香港的景点有倪天增祖居纪念馆、五福桥、圣堂、明清木雕馆等。 塔湾街:塔湾街因西面原有一寺庙名雁塔禅院,又地处市河转弯处而得名。七老爷最后就是投身于塔湾街的雁塔湾自尽的。这一带在明时酒楼云集,明代有一诗人周鼎写了一首《西塘晓市》来描写这里的繁华:旭日满晴川,翩翩贾客船。千金呈百货,跬步塞齐肩。布褐解市语,童乌识伪钱。参差鱼网集,华屋竟烹鲜。塔湾街上的景点有醉园、七老爷庙等。 杜鹃之乡 西塘人有闲情意志,喜欢养鸟种 西塘 花,有“杜鹃之乡”的美誉。从清代中期已有人开始种养,杜鹃花生性娇嫩,要细心栽培,种养杜鹃也是修身养性的行为。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下榻杭州,急需花草布置宾室,可那是在文革时期,养花种草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情调,许多名贵花草全遭摧残。浙江省园林管理处四处打听,终于在西塘卓家觅得杜鹃19盆,盆景20盆,为尼克松下榻的客厅增添了春意与生气。这给西塘人莫大的鼓舞,养花人更爱惜花了,品种也越来越齐全。据统计,西塘镇上现有杜鹃花品种145种,家种杜鹃花的有100多户,共栽4000多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