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网络里面比较热门的几个理论
小白
28法则: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部分财富流向小部分人一边;某一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部分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比较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 帕累托的研究结果是: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因此,80/20成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习惯上,80/20讨论的是顶端的80%而非底部的20%。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后人对于帕累托的这项发现进行了不同的命名,例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0/20定律、二八原理、28法则、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等。28现象在社会中相当普遍。比如: 20%的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 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承担了企业约80%的营业额; 20%的产品和20%的顾客,通常带来80%的企业利润; 20%的公务员承担了80%以上的政府工作; 20%的论坛作者发表了80%以上的精品文章; 20%的高校教师领走了80%以上的教学科研津贴; 20%炒股者赚的钱是80%的炒股者亏的钱; 软件性能领域也说20%的代码花费了80%的时间。 20%这个数并不是一个确数,二八法则的意义在于发现“现象的不平衡” 长尾(Long tail): 这个理论实际上是正好相对于28法则。长尾说描述的分布跟帕累托分布很相识。在"The Long Tail"这本书里以某点歌系统为例。横坐标表示歌曲,纵坐标表示歌曲被点的次数。歌曲按照被点次数排列,那么它的分布情况肯定是:前面流行的歌曲被点的次数很多,随着流行度的降低,被点的次数也会慢慢减少。如果前面流行的歌曲是大头,那么后面非流行歌就是尾巴。在传统的音响店,由于货架资源有限,一些非流行歌曲并不能被喜欢它的人发现,这些曲目可能根本没有销售量,这个尾巴就会很短。但是由于数字化媒体和网络资源的丰富,这条尾巴可能很长,也就是说再生僻的歌曲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去点。如果这条尾巴足够长的话,那么它累加的价值可能大于或者跟大头的价值执平。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原先由于资源有限而放弃的长尾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如果被好好开发,就可以把需求增加了一倍。现在知道为什么大家会为此而疯狂了吧?两倍的利润哦!在互联网,长尾的现象很明显,由于网民的数量大,每个人哪怕只是做一点点贡献,累加效果也会相当可观。比如baidu知道,比如google answer。让社区发挥它的效果,让网民自愿提供信息,这是多大的价值啊。 六度分离 “六度分离”源于社会学家 Stanley Milgram 1967年作的实验:“追踪美国社交网络中的最短路径”。他要求每个参与者设法寄信给一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目标人物”,规定每个参与者只能转发给一个他们认识的人。Milgram发现完整的链平均长度为6个人。基于这个实验,他提出“六度分离”的理论: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的最短距离不超过六。这个理论很有趣,但是我不知道有什么应用,尽管各大社交网站都在拿这个炒作。 150法则 这个法则说人能管理的朋友最多也就150这个数,再说就顾不过来了。这个数据怎么来的不得而知,谁能告诉我?不会是某某专家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吧。 复杂网络里面还有一些理论,欢迎补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2010网络社区研究报告 (yytk)
- 社区的定义及演化 (小白)
- 社会化网络可视化 (小白)
- 社会化网络里面比较热门的几个理论 (小白)
- 社区理论 (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