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岛
来自:陌冉红尘

内容简介
《神秘岛》,是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后一部。 讲述了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五名美国北军俘虏乘坐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遭遇风暴,被抛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凭着他们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生存下来的故事。 故事荡气回肠,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儒尔凡尔纳(1828一l905),法国科幻、探险小说家。I86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凡尔纳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八十天环游地球》《地心游记》等,几乎每部都深得读者的喜爱,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目 录
第一部 高空遇险/ 001 第一章 /002 第二章 /007 第三章 /014 第四章 /019 第五章 /026 第六章 /032 第七章 /038 第八章 /044 第九章 /050 第十章 /057 第十一章 /062 第十二章 /068 第十三章 /074 第十四章 /080 第十五章 /087 第十六章 /092 第十七章 /098 第十八章 /103 第十九章 /109 第二十章 /114 第二十一章 /119 第二十二章 /125 第二部 荒岛上的人 /133 第一章 /134 第二章 /140 第三章 /146 第四章 /152 第五章 /158 第六章 /163 第七章 /169 第八章 /175 第九章 /180 第十章 /187
媒体评论 凡尔纳做了一些杰出的预言。他所唤起的兴趣是一种实际的兴趣。 ――乔治威尔斯 凡尔纳先生的小说是当今*畅销的,他的数部小说一下子便各印刷了十多万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人手一册,被放在各个家庭书橱中*显眼的地方。 ――左拉 凡尔纳的作品简直奇妙无穷。我在成年读它时,都使我大开眼界,他的构思非常新颖,情节十分引人入胜,他是一个天才的大师。 ――托尔斯泰 第一章 “我们又在往上升吗?” “不是,我们在往下降!” “史密斯先生,不是在下降,是在往下坠落!” “天哪!快把压舱物扔下去!” “最后一袋都倒空了!” “气球上升了吗?” “没有!” “我仿佛听到有波浪拍击的声音!” “吊篮下面就是大海!” “距离我们顶多只有五百英尺!” “把所有的重东西全部扔下去……所有的重物!” 这就是1865年3月23日下午4点光景从这片浩渺的太平洋上空传出的话语。 那年春分前后,从东北方刮来一场令人难忘的风暴。从3月18日起,大风暴片刻未见止息,一直刮到3月26日。风暴从北纬三十五度斜穿赤道,直吹至南纬四十度,扫过一千八百英里的广阔地域,给美洲、欧洲和亚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城市被毁,树木被连根拔起,堤岸被滔天巨浪冲垮。据统计,被海浪抛到岸上的船只就高达数百艘。许多地方被夷为平地。陆地上和海上的死亡人数达数千。这就是这场大风暴所犯下的罪行。1810年10月25日的那场灾难,以及1825年7月26日瓜德罗普的灾情,与之相比,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与此同时,在不平静的空中,也同样上演着一场令人丧魂落魄的悲剧。 一只氢气球被卷进一股气流的旋涡中,以每小时九十英里的速度掠过空中,仿佛天空中有一股大气在转动它,使之不停地转动着。 气球下面挂着一只吊篮,在剧烈地摆动着。吊篮里有五个人,由于雾气弥漫,看不清他们的模样。 这只被大风暴玩弄着的气球来自何方?是从地球的哪个角落升起的?可以肯定,它绝不是风暴骤起时升空的。可是,这场大风暴已经连续刮了五天,而且,3月18日那天,风暴即将来临的征兆已经显现了。毋庸置疑,气球是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因为风暴一昼夜能将它吹走两千英里。 这五位迷航的人已不知自己自飞行时起,共飞了多少里程。但说来也怪,他们虽身处暴风之中,却安然无恙。不过,吊篮在急速下坠,他们已经意识到危险迫在眉睫。他们坐立不稳,被吹得东倒西歪,转来转去,但是,蹊跷的是,他们却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在转动,而且也不觉得颠簸得厉害。 他们的目光看不到浓雾掩盖着的东西。周围一片都黑雾茫茫,连白天和黑夜都分辨不清。他们飘浮在高空,看不见陆地上的光亮,也听不见陆地上的人声兽鸣,甚至连汹涌澎湃的海涛声都听不见。只是当吊篮在往下直落的时候,他们才感觉到自己危在旦夕。 在他们扔掉枪支弹药、食物之后,气球倒是上升到四千五百英尺的高度了。吊篮中的人见下面是大海,觉得还是在上面飘浮着危险要小得多,所以便尽可能地往外抛东西,以减轻气球的载重量,防止下坠。连最有用的东西也扔掉了,同时还想方设法不让气球漏气,这可是他们保命的氢气,绝对不能让它漏掉哪怕一丁点儿。 黑夜总算过去,胆小者恐怕早已被吓死了。白昼来临,暴风在渐渐变弱。从3月24日那天的清晨起,风势就出现了减弱的迹象。黎明时分,一片片的浮云在往高处飘飞而去。几小时之后,暴风止息,变为强风,大气流动速度减弱了一半。这时,虽然仍旧是水手们所说的那种“紧帆风”,但风势还是减弱了。 大约十一点光景,下层空气变得明朗,散发出的是那种雷雨过后的湿润气息。这时,暴风好像不再往西边刮了。但它是否会像印度洋上的台风,说来就来,说走便走呢? 可正在这时候,气球却在渐渐地下降,像是逐渐地在瘪下去,由球形变成了椭圆形。中午时分,它离海面只有两千英尺了。气囊能容纳五万立方英尺的气体,这么大的容气量,使之能长时间地停留在空中,或向上空升起,或保持平行飘动,可以长时间地停留在空中。 乘客们为防止继续下坠,把最后的一些东西――少量的存粮及其他物品一一扔了出去。但这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若天黑前再见不着陆地,他们肯定是坠入海底,葬身鱼腹了! 其实,在他们的下面,既无陆地,也无海岛,只是一片汪洋,他们无法着陆,也无法固定住气球。 大海茫茫,无边无际,波涛汹涌,不见一块陆地,看不到一艘船只。即使居高临下,视野半径可及四十英里,也仍然见不到海的尽头。这时流动的平原,被暴风无情地鞭打着,掀起浪花无数,好似万马奔腾。大家使出浑身解数在阻止气球下坠,但无济于事。气球继续在下坠,顺着东北风急速地向西南边飘去。 不幸的人们处境十分危险,他们无法控制气球,无论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气球的下降速度在加快。午后一点光景,它离海面已不到六百英尺了。 两点左右,气球离海面只有四百英尺了。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响起,那是一个毫无畏惧的人发出的声音。而回答这声音的同样是铿锵有力的声音。 “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吗?” “没有,还有一万金法郎没扔!” 一个沉重的袋子被扔出吊篮。 “气球往上升了吗?” “升了点儿,但马上就又会下降的!” “还有什么可以扔的?” “没有了。” “有!吊篮!” “大家抓牢网索,把吊篮扔掉!” 这的确是减轻气球重量最后的也是唯一的方法了。 五个人连忙抓住网索,割断吊篮的绳索。吊篮掉了下去,气球又飘升了两千英尺。 大家紧抓住网眼,紧张地望着无底深渊。 大家知道,气球对于重力的增与减极其敏感。即使扔掉一点轻而又轻的东西,它都会有所反应,往上升。当时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气球在上空只飘荡了一会儿,就又开始往下坠去。气体从裂缝中往外泄漏,可裂缝又无法修补。人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已经是黔驴技穷,只好干瞪着眼,无可奈何,听天由命了。 将近四点光景,气球离海面只有五百英尺了。 突然,狗叫了起来。那是他们带着的狗,名叫托普,它也抓住了网眼。 “托普想必看见了什么!”一个声音说。 “陆地!陆地!”另一个声音大声应答。 原来,气球自拂晓时起,被暴风一直吹着,已经向西南方向飘移了足有几百英里。这时,只见前方显现一块颇高的陆地,但离他们仍有三十多英里,就算气球是顺顺当当的话,也得花一小时才能飘到那儿。一小时!可气球里所剩下的那一点点氢气会不会漏光? 这可是个要命的问题啊!气球上的人都清楚地看见了陆地,他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落在那里。他们并不知道那儿是大陆还是海岛,因为他们不知道暴风把他们吹到了地球的哪个角落。但是,不管那儿有人没人,也不管那儿是否能去,反正已经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前往。 四点多些,气球已明显地支撑不下去了。它已贴近海面,其下部已多次与巨浪浪尖接触,网变得十分沉重,气球像只翅膀损伤的鸟儿,已经飘不起来了。半小时后,距陆地只有一英里了,但气球的氢气也已耗尽,气球几乎完全瘪下去了,由强风猛吹着,向着前方移去。上面的人紧紧攀在网上,这就让气球不堪重负了。不一会儿,他们的下半身已经浸在海水里,任由汹涌的浪涛拍击着。接着,气球瘪得像一个口袋,大风像吹动船帆似的吹着它向前飘去。也许老天保佑,它能飘到那片陆地吧。 在飘至离岸两链a时,四个人同时惊叫起来。那只原来不能飞升的气球,被一个巨浪意外地撞击,上升了,竟至升到了一千五百英尺的上空。在上空遇上一阵风,气球没被直接吹向岸边,而是与陆地几乎保持平行。两分钟后,它终于斜转过来,落在了波涛冲击不到的一片沙滩上。 大家连忙互相帮着从网眼中挣脱出来。气球减轻了重量,又被风吹起,如同受伤的鸟,恢复了元气,很快,消失在空中。 吊篮中原有五个人加一条狗,可是随气球落在沙滩上的只有四个人了。 失踪的那一位想必是被刚才冲击气球的那股海浪给卷走的。看来,正因为此人的失踪,气球重量减轻,才又飘升起来,最后落到海滩上。 这四位遇难而幸存的人脚刚一踏上陆地,便想起了那位失踪的伙伴,大家都在大声地喊叫:“他一定会游到岸边来的!我们快去救他!快去救他!” 第二章 刚刚被吹落到海岸上的这几个人,既非职业气球驾驶员,又非业余的探险者,而是逃跑的战俘。他们是英勇无畏、出生入死的人。他们无数次地落入险境,无数次地差点儿从破损的气球摔入大海,但是,上苍却让他们死里逃生,大难不死。3月20日,他们从被尤利斯格兰特将军围困着的里士满逃出来后,在空中飘飞了五天,现已离这个弗吉尼亚首府有七千英里远了。在可怕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里士满是分离主义者最重要的堡垒。 1865年2月,格兰特将军意欲出奇制胜,攻占里士满,但未能奏效,其麾下的几名军官反倒落入敌方手中,被囚禁在城内。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名叫赛勒斯史密斯,系联邦参谋部人员,马萨诸塞州人氏,工程师,一流学者,曾受美国政府委任,担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部门的领导职务。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大约四十五岁,平头短发,灰白胡子,身材瘦削,两眼炯炯有神,面容严峻,一副激进的学者风度。他是一位身体力行、从干体力活开始的工程师,如同从士兵升为将军的军人一样。他心灵手巧,体魄健壮。他既是活动家,又是思想家,充满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精神。他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倒他。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能保持头脑清醒、信心坚定、坚韧不拔。拥有这三种品质,他总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总是以威廉三世a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求成功,但求坚韧不拔。 与此同时,赛勒斯史密斯还是勇敢的化身。他参加过南北战争的每个战役。起初,他投奔伊利诺伊州的尤利斯格兰特的队伍,在帕迪尤卡、贝尔蒙特、匹兹堡等地参加过战斗,在围攻科林斯,在攻打黑河、查塔努加、威尔德尼斯和波托马克河的历次战斗中,骁勇善战,一马当先,没有辜负“不惜一切代价”的将军a的训诫。史密斯曾无数次被列入阵亡将士名单,但直到在里士满被俘之前,总被幸运之神所庇佑。 与他同时被俘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名为热代尔斯皮莱,是《纽约先驱报》的记者,奉命随军做战地报道。 斯皮莱是一位卓越的专栏记者,他像斯坦利等人一样,无论多么危险,为了采访到正确消息并尽快地发回报社,他都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当时许多的报纸都实力雄厚,《纽约先驱报》就是其中之一,代表报社的记者当然备受尊重,斯皮莱则是最受尊敬者中的一位。他是一位坚韧不拔、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行动果断、爱动脑筋的记者。他走遍了世界各地。他是一名战士,又是一名艺术家。在采访中,他不知疲倦,不畏困难,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他的报社。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抢头条,别人不知道的、新奇的、没法采访到的,他都能知道。 这位出色的记者,为了做好报道,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之中,采集所需的新闻。他也参加过各次战斗,每次都冲在前面,一手握着左轮手枪,一手拿着笔记本。斯皮莱写的每篇报道都很精彩,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此外,他还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人。黑河战役结束之后,为了向报社发出战斗的结果,他不顾一切地霸占着电报局的小窗口,连续拍发《圣经》的头几章,一直拍发了两小时,虽然花费了报社两千美元的电报费,但因他独占了小窗口,《纽约先驱报》报道了战役的头条消息。 他身材高大,年约四十,脸上长着淡黄色的络腮胡,目光坚定、有神,眼珠转动灵活、迅速,只要目光扫过,任何情况都能尽收眼中。他体格健壮,好似淬过火的钢棒。他在报社已经干了十年的特约记者。他的专栏文章和素描颇受读者青睐。被俘的时候,他正在描写战况和做速写。他写在笔记本上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南军士兵正举枪瞄准着我,但……”但他并没有被击中,像往常一样,没有受一点伤。 史密斯与斯皮莱相互间久闻彼此大名,但并未谋面。这次,二人同被押往里士满。工程师的伤很快便痊愈了,在疗养期间认识了记者斯皮莱,二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不久,二人不谋而合:找机会逃出魔爪,返回格兰特将军的部队,为联邦的统一而继续去战斗。他们在里士满城内虽可自由行动,但该城戒备森严,逃跑很难。 这时,史密斯工程师碰上了以前对他忠诚有加的仆人,其父母均为奴隶,是在工程师家领地上出生的一个勇敢的黑人。史密斯是个拥护废除奴隶制的人,早就让此人获得了自由。后者成了自由人后,并不愿意离开主人家,他愿为主人效犬马之劳。此人名叫纳布,年约三十,身体强壮,机智、聪颖、温和、安静,有时还挺天真,成天乐呵呵的,勤恳老实,全名叫“纳布乔多诺索”,大家简化了他的名字,就叫他“纳布”。 纳布在得知主人被俘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马萨诸塞州,来到里士满,几经周折,终于潜入城内。主仆二人异地重逢,喜不自胜,相拥而泣。但是,纳布虽然潜入城内,要想出去,亦非易事。因为对北军的战俘看管极严。若想逃跑,非得遇有良机,而良机可遇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