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黑塞
来自:into_the_forest(出埃及)
接二连三地已经读了不少黑塞的作品,前天刚刚把《玻璃球游戏》读完,总的来说有点失望,比起《荒原狼》要差得远。下面是我对黑塞的一些看法,当然我不是研究者,只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不喜欢的同学就当是我胡言乱语好了。 我怀疑黑塞有恋童癖,黑塞的作品总是透露出一种对小男孩的痴迷,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对儿童的喜爱而变得有些病态。《在轮下》,《德米安》都是如此,到了《玻璃球游戏》变得更加明显,所谓的华尔采尔,玻璃球游戏学园只是放大了的幼稚园而已,克乃西特虽然年复一年地长大,但是并没有真正接触过社会,心理上还是一个少年,他的成长并不是建立在人生挫折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所谓的“静坐”,思索来实现,其实和“过家家”差不多。克乃西特人生的唯一一次失败,其实就是最后沉到水里没有浮起来,也许黑塞舍不得让克乃西特去接触真实人生的痛苦吧。老音乐大师看到童年克乃西特那种欣喜的心情,还有老年克乃西特迫不及待要当铁托家庭教师的心情,也许正是黑塞把自己代入后的真实心理写照。想像一下,在高山上无人打搅的别墅里对俊美少年进行一对一的调教,这就是克乃西特内心向往的“真实的人生”。我们有理由相信黑塞有一个很特别幸福的童年,以致于他要通过文字来一遍一遍地回忆。 我们都是中国人,心里清楚得很,黑塞对“东方”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他那个与世无争,高人遍地的东方完全是自己癔想出来的,既不符合东方的主流哲学,比如儒家,更不符合东方的社会现实。就跟看了李小龙的片子来中国学武术的洋人一样,傻得可爱。书中对占卜的描写更是让我想起李一道长,这种异国情调对他的同胞们也许很有吸引力,而我只会一笑而过。 黑塞的作品总是让我有一种“细腻有余,激情不足”的感觉,黑塞喜欢描写精细的心理活动,这没问题,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并不总是井井有条,很多时候是心血来潮,一下子变得狂乱而不可控制。很遗憾,黑塞笔下的人物就像我们对德国人的印象一样,严谨,内敛,缺乏激情,就连他最好的作品《荒原狼》也不例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黑塞笔下的人物,缺少男性气概,矛盾的是,黑塞的字里行间又时不时地有一种男性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仅仅是智力上的,也许思想深刻,却没有激情四射的男性力量,这就导致黑塞的很多作品感觉像是流水帐,就像《玻璃球游戏》,可以概括为一个一帆风顺的人在获得了一系列成功后,突然死了,就这么简单。 豆瓣上的黑塞小组人数已经超过2K,这在各个作家组中可以排在前列(以前有个网友作过统计,有兴趣的可以找找),这说明黑塞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很对中国文艺青年的胃口。我觉得黑塞的作品固然深刻,但是总的调子是消极的,逃避的,就像后面小故事里的国王一样,大敌当前,翻来覆去想的是如何一走了之。从中可以折出当今大环境下中国青年的苦闷心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随便说一句 (笛)
- 当无意义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 (放纵的耗子)
- 组建了一个虚无主义相关的兴趣群 (Coraline_Futae)
- 想组建一个属于虚无主义者的微信群 (安德Z)
- 神是虚无的 (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