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
来自:豆友1049238
首发:丹意小组 一 我感觉很有必要澄清少年人对于历史所持有的观念:这群人热衷于读史,却热衷于读显要的历史(例如初唐、盛唐、清史)、流行的历史,不喜欢读冷门的历史;喜欢摆谱,读原版的资治通鉴,不愿意读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有柏氏的翻译和评论)。我想说的,在日常的读史当中,我们有多少程度不知不觉陷入了一种迷途,一种当代史为我们设下的困境;也希望藉此进一步阐发我的“对抗性阐释”的历史观。 首先我必须阐明的一点是,在我们日常论及“历史”的时候,这一概念是一日常语言,其外延并不是指过去所发生事情的全部,而是我们平常在一种特定的叙述方式中所了解到的事件集合,甚至包括史学家对于这种事件集合的关联性的因果关系的解说,也就是一种以史书为中心的历史观(大多数人说起阅读历史的时候,主要就是这种对象)。我正是基于这种“历史”概念出发进行我的论述的;至于过去的所有时空变换及精神意念的活动之总和,我将以“原初的历史”名之。 二 首先我对二楼和五楼作一个回应,对于二楼的提法,我想澄清一下我的意思。我在本题中论说的对象是我们日常所言的“历史”,在第一部分,仅仅是一个概念界定,并不代表我认同这样的“历史”。日常大家所读到、领略到的大体是这样一种历史。而对于龙在田的区分,正好是我在这一部分想要讲的内容,我打算先讲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世界,历史是什么样的,再进入所谓“质料史学”的专门领域。前面部分的讲述会比较显浅。 史学诸理论主要是三个关注焦点:第一、历史的客观性问题;第二、历史的因果关系阐释问题(深一步说,会涉及更复杂的阐释结构/框架问题);第三、历史规律问题(这一主题是否有价值,值得质疑,以后会讲到)。我打算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第一个问题,而以对诸史学理论家的回应之方式讲述第二个问题。 对于历史的客观性问题而言,我认为,日常语言中所指的“历史”,实际上从原初的历史到达那里,已经经过了三重主观性的转换。第一重是史料的选择和作为原始资料之史书的组织;第二是当代史书(在日常阅读结构中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对象)的资料组织;第三重是读者自身的阐释结构,由其特有的前见和意向所构筑的“历史”对象。 三 所谓叙事史学与分析史学之争,实际上主要是在第二重主观化层面的争议,也包含部分对于原始材料选择的争议。诸如年鉴学派等致力于削减第二层面的史家主观化,而试图将历史交由读者进行自由的阐释。在这个角度上说,即使是最追求客观的史学,最终到达的历史状态也不可能是客观的,因为琐碎的资料集合A1、A2、B1、B2、B4、C3、C5、C6……是不可能构成“历史”的,最起码需要在这个结构中加上因果关系阐释的箭头(可以像反讽史学那样使用怀疑的或不确定的箭头,但不可不使用,否则不能构成一种历史文本的完整结构),这一阐释箭头就必然包含主观化,它必然包含前见/意向在内。 不仅如此,我们还常常在美学和伦理学中阐释历史,正如怀特史学所揭示的一种完整的阐释框架组合一样,这两方面的渗入也是存在的。事实上史学之所以作为史学,其根源并不是因为A1与A1’、B2与B3的事实性之辨析对比的需要,而是因为历史是由人写就、阐释和阅读的,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在“历史”形成过程中这个“人”的问题,历史哲学当中随处充满着潜藏的人的核心影象。 (未完待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学里的食灵者 (豆友1049238)
- 个案研究与宏大关怀 (豆友1049238)
- 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界 (豆友1049238)
- 威克斯勒的中立原则摘要 (豆友1049238)
- 关于哲学;有关舍斯托夫 (豆友104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