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

豆友1049238

来自:豆友1049238 组长
2006-12-21 10:20:3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6-12-22 11:28:32

    好久没见你了,近来怎么都不来这里泡了?你对伽达默尔感兴趣?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6-12-23 16:36:59

    四   正是由于“历史”中充满的人的影象,才有了克罗齐的精神统合论历史观。然而,对历史的观点不可过度精神化,过度精神化的历史观除了作为一种审美主义的描述以外,是引申不出很有意义的结论的,尽管学界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了深入的讨论,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有用见解。   要从历史中获得有用的观照,必须至少前进到因果关系阐释那里,如果历史阅读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话,还必须涉及所谓规律性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我将引入归纳逻辑和关于因果关系的哲学论证。在此论证提供之前,历史学及“历史”的内容可以视为是对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的主观操作,操作中包含三种基本的处理操作:显现(选取);因果关系箭头;重要性赋予。用这三种基本处理操作即可将史料改装成丰富多样的“历史”(历史言说,在日常语言中的“历史”都是文本性的),而在我们实际接触的历史中,还包括价值评价符号和造假。   在这些操作之中,我打算集中论述的是因果关系和重要性的阐明(这二者可以合在一个论述结构中)。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知道,除了纯粹审美活动以外,历史阅读还能带来什么。

    五 对上面的论述我要补充一点:放弃纯粹审美功能的历史意味着要离开大部分的既有理论。考察整个“叙事史学1——分析史学——叙事史学2”的变迁历程,可以看到,复兴叙事史学理论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原先的叙事史学,无论是安克斯密特还是怀特还是别的认识进路,在复归叙事史学时,都已经放弃了原先作为形而上学一部分的叙事史学所负载的问题:指向现实未来预期,为行动提供指引,形象一点说,就是告诉大家做A就可以到达B,而这是传统史家一直负载的问题。新叙事史学可能继续保有伦理或美学上的意义提供机能,但是因为因果关系阐释的缺陷而使得这种机能大为弱化。 对于历史规律以及历史主义进路问题,波普的批判早已为众人所熟悉;但是我们日常的知识,全部来自于经验和约定,而这两者都可以全部或部分归之于广义的历史范畴,尤其是经验,本身就是原初历史的一种转换。对于此,亨普尔的覆盖律理论补充一个概率论的解释模式。对于亨普尔和其他归纳逻辑学者,对于归纳逻辑的解释主要都倾向于概率论的解答。我想,在这里,我的重点不是回答主观贝叶斯主义一类的归纳逻辑的构造,而是针对更根本的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因果关系阐释? 真正的焦点,应当落在确定性神话的批判那里,完成了这一阐释,我们才能回过来看到,为什么概率论方式的可能性历史阐释是可欲的。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6-12-25 16:05:51

    谢谢道临的帮忙啊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6-12-26 10:06:15

    用手指头猜都能猜出来 什么时候来北京玩一趟吧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6-12-27 10:42:33

     七   首先一个是确证度的问题(这里的确证度是D-H模型中的确证度),80%的确证度也能构成“常常”有效,但是和自然规律中那种极高确证度的规律是有区别的。其次一个是解释的层次问题,例如对于一个三元变量控制的过程,自然规律要说明的是:A、B、C三种变量与过程状态函数变化的具体关系式是什么,而历史“规律”要说明的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当A和B的值都很大的时候,过程指向的结果很可能是什么。换言之,历史规律所达到的解释层次是远不如自然规律的。   因此历史规律必然是一种小写的规律,它的存在更具有暂且留存的性质,历史规律的图景也呈现更大的可变性。并且由于阐释选择和组合的可能性太多,没有自然规律所坚持的一套解释选择范式,使历史规律中渗入的话语太多,背景性权力导致了惊人的阐释扭曲。   这种扭曲,即使不是明白地呈现的,也是深嵌于我们认知和言说结构中的。历史规律阐释中所具有的“范式”是多元的软范式,如果进行一种必要的现象学还原,就会明白同一种认知结构指向的是被某种意向性控制的结论,而这种结构化的“权力装置”常常是我们所不能察觉的。

      八   借用话语学的分析,就会更深入地看到:科学的阐释范式由于本身就是非常强大的权力机制,所以排斥了任意性权力的介入,这种范式对于经验的生成、选择、结构组织、经验之间的“后继”(实用主义哲学概念)之解释等一系列过程,都有了严格的限定,因此自然规律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任意性权力介入的。但历史规律每一处都没有范式的严格约制,权力机制可以在各个过程中同构性地生成一种有导向的阐释结构,这就使得我们要思考如何消除这种导向的影响,否则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一种投射体,而只有从不同的投射体中才有可能全面地回归原先的对象。   这里可以回到我在“我的历史观”的论述(参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81749/),在另一个小组回帖的讨论中,我提出了“对抗性阐释”这种进一步的理解。因为我们所理解的结构是有导向的,而这种导向是由某种意向控制的,因此最简要的解决方式,似乎就是寻求和这种意向相直接对立的另一种意向,转向这另一种意向所控制的另一种阐释过程和由此生成的“历史”文本,由两种投射、两种不同的“历史”构造而试图深入挖掘对它的理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提倡读柏杨《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尾声·九   第七部分和第八部分陈述的其实是不同角度的问题,从话语机制回过头看规律的有效性,可以发现,在几个“常常”有效的“规律”的不同结论中,更有利于利用求同法、剩余法等归纳方式从规律中归纳出进一步的规律,也正是历史“规律”克服自身的阐释过程之缺陷而走向精致和完善的必要经过。因此,对抗性阐释,对于史学学者的任务而言是必要的,只要不愿意让历史学仅仅沦为审美主义文本或宣讲性的伦理文本,这种工作就是必要的。异质(对于我们就是自由主义框架下的阐释结构)和冷门的历史对于我们这些人而言,是最为必要的一种参照。我一直觉得,我们读史,最有必要的,不是读原始的、第一手的所谓“史料”(其实已经是史书了,只不过是古代的),而是读角度彻底转换的“历史”文本,因为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某一种阐释结构实在已经是太深了,即使是最彻底的盎格鲁自由观点持有者也不可避免地在引述历史时陷入某种潜藏的解释套路中。      全帖完——————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6-12-27 10:42:52

    嘿,哪所大学我就不说啦~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7-02-15 16:10:37

    你觉得刘小枫怎么样?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7-02-16 12:24:15

    细心地看,刘小枫和林氏三兄弟都是做施及古典派的研究,但他们的视角是不一样的。读过他主编和写序言的东西,还有他自己的文章,感觉就是往人家的体系里悄悄塞进很多自己的理解。

  • 豆友1049238

    豆友1049238 组长 楼主 2007-03-02 15:46:43

    这需要经费上的规划和时间上的安排……嘿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