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情的引导
来自:tiansongdata(Lost)
引导即带领,使跟随。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傅承为江夏守,有一双鹅失之三年,忽引导得三十余头来向承家。”《南史·王僧辩传》:“有群鱼跃水飞空引导。”汉王充《论衡·自纪》:“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宋文莹《玉壶清话》:“上大奇之,因问引导之法,养生之要。”本文的引导是指通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去带动舆情正向发展,走出负向困境。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指机器的内部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工作原理。对机制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第二,机器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工作?理解机制的概念,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每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因此,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
网络事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微博舆情引导主体对网络热点事件舆情进行引导,最终使微博舆情朝正形态方向发展,减少社会负效应。微博舆情传播过程具体表现为一连串不可分割的前后延续的分解、引导过程,实际上是在构建包括微博舆情的现状特征、生成机制、传播模式、舆情监测、预警、应对处置、治理、舆情走向正态的一系列内在变化和关联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舆情引导主体既要对网络事件的发展实时跟踪,又要对微博舆情引导机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策略调整。舆情引导主体的行为将直接影响舆情引导的最终效果:
微博舆情引导在宏观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从根本上约束微博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媒体应该本着客观公正、公开透明、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宗旨,在舆论监督和舆情引导方面提出导向性指引作用;三是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从源头上维护微博舆情的纯洁度、清晰度、透明度。使微博舆情负面影响最小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广大公众的网络公共安全意识和公共安全素养,从源头把关,可以节省大量的资源,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构建政务微博舆情的引导机制,首先要本着两大核心精神来建立长效的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然后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再来确立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全民微博舆情的引导机制的认知普及,核心精神有两条:第一,实现网络管理由围堵向疏导转变;第二,持续不断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积极搭建微博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工程,进一步完善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四大机制,加强微博舆情的及时回应和积极引导,把握微博舆情的主动权、主导权。扶持民间网站,大力扶持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民间网站,建立以主流新闻网站为龙头,以民间网站为阵地的网络管理格局。通过评选奖励、座谈会、网友联谊活动等形式,加强合作交流,增强舆论引导合力。强化正面宣传,积极利用网络媒体海量、即时、互动等优势,以专题报道形式,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社会发展之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建立健全网上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及时分析舆情走向,第一时间报道,使公众了解事实真相。公众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各种网络热议话题传播的源头,也是监管和疏导微博舆情的根源,引导公众积极主动且有方向、有目的地发表个人言论、表露情绪,是最有效的引导机制之一。
推行网络实名管理机制,实名制可以增加公众对网络舆论的责任心和控制力以及向心力,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信用体系,人与人之间交流将更加安全。继续加大网络实名制管理的步伐,使得网络真正成为引导有利于国家人民生产生活的舆论集散地。
建立公众道德素养体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持续深入,基层社区将成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最有潜力的阵地,农民、工人占有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所以公众道德素养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农村阵地,但是伴随而来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农村在教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建立公众的道德素养体系尚且不具备各项条件。所以,公众可以先在城市实施试点,可以将与公众的道德素养相关的教育加入到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建立全民的公众道德素养培育,使之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使国民从接受教育开始就培养上网的道德素养,这样全民网络道德才能普遍实施,公民的网络道德素养才能在主体意识中逐步建立。
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推进网络民主化进程。在公共事件中网络推动民生问题的解决等,充分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微情的监测与引导机制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舆情将变得更加多样化、自由化、复杂化,影响力也将变得更加深入和持久。
因此,微博舆情工作将更加复杂化。舆情引导要随着互联网的变化而变化,舆情监测体系的深化和引导机制的研究要不断适应新变化,以疏通引导为主,利用微博舆情认真倾听民众心声,发挥网络对于政府工作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网络引导正确的舆论,发挥舆论最大化的效应。政府的担当、公众人物的底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进行剖析,重建政府公信和社会互信。对热点问题,应强调官民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谅解、协商共治。只有社会形成合力,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利益诉求,才能健康有序地形成政府和民间协同治理的“公民社会”。
转自:天颂科技舆情监测系统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医医和药药系列连载:自媒体传播 (医医和药药)
- 医医和药药系列连载:品牌传播汇报 (医医和药药)
- 舆情系统广泛的应用场景 (清博-阿平)
- 能没有能处理微博负面的 (很尬)
- 舆情系统大促 支持视频全帧抓取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