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航:张静初是《唐山大地震》最悲情的符号
江晚吟(不信人间耳尽聋。)
转自曾子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74ab30100jv71.html 文/曾子航 《唐山大地震》公映了,从媒体的聚焦点来看,似乎人们更关注冯小刚的导演和徐帆的表演,毕竟,这是冯小刚继《集结号》之后的又一次转型之作,毕竟,这是徐帆迄今为止最为投入,最为动人的一次表演,何况从戏份上来看,徐帆是绝对的女一号,然而,张静初作为电影的女二号却丝毫未被徐帆的耀眼光芒所遮盖,她的心灵余震更激起我们的哀伤和探究。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旅美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改编的,相比电影的气质磅礴、不到五万字的小说更像是一个精神分析的小品:时间虽然横跨1976年至2006年,但却以时空交错的手法进行创作。故事以旅居加拿大的女作家王小灯为讲述主角,她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在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过程中,才逐渐打开心里关闭多年的窗户:原来地震时她和孪生弟弟一起被压在水泥板下,只能救起一个人,最后妈妈选择了救身体虚弱的弟弟,这让王小灯始终无法释怀。地震后,家人离散,王小灯被另外一对夫妻收养,此后遭遇了继母病逝、养父的性侵害、丈夫移情别恋、女儿离家出走等诸多不顺的事,最后躺在了心理医生的病房,并多次试图自杀。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王小灯终于回到出生地唐山,见到了自己的母亲,最终推开了那扇多年无法推开的窗。 在电影的改编中,王小灯更名叫方登,女作家心理咨询的单一主线变成了震后母亲、女儿、儿子的三条线平行发展。虽然删去了养父性骚扰等情节,但方登的经历依然充满悲情色彩:被母亲抛弃、被养母怀疑、被男友背叛,另外未婚先孕、单身妈妈、漂泊异国地遭遇更让她的心灵背负沉重的心灵枷锁。应该说,这是张静初从影以来表演难度最大的一个角色,不仅要从16/7岁演到近40岁,还要演出一个女儿无尽的伤痛和隐忍,这种角色演不好很容易流于夸张过火和廉价的煽情,但张静初很好的把握住了人物的总体基调: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不显山不露水,却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 其实,张静初从外形上似乎跟我们国家那个特殊时代的女青年天然有贴合之处,看着她穿上白衬衣,蓝裙子,再配上两条粗又长的大辫子,仿佛让时光倒流,《孔雀》中的姐姐,本片中的方登,都鲜明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而本片则让张静初的表演更加内敛,也是她更上一层楼之作。 据说,张静初第一次看到《唐山大地震》的剧本,是在去年从英国回来的深夜,看剧本的过程中眼泪没断过,看完之后像火山爆发一样嚎啕大哭。“其实原来有一场戏我特别喜欢,姐姐在回去看生病养母的火车上,陈道明演的爸爸给她一张弟弟的名片,然后最后她把名片扔到窗外了,你就可以感觉到那种痛吧,我觉得就是那么多年也不敢触碰的痛。”张静初说,在电影的推广曲中有一句话写出了这个人物的魂:双耳塞满了孤独,让我听不到幸福。 一个是妈妈的爱和思念,一个是女儿的恨和逃避,徐帆和张静初的联袂出演让这对母女的恩怨揪住了所有观众的心,看完电影,你会突然恍悟:这个妈妈已经像所有人的妈妈,这个女儿已经像所有人的女儿了。